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府文创云(ID:tfwenchuangyun),作者:Spring,视觉:左梦涵,责编:唐元,头图来自:撑展(受访者供图)


玉林,一个大家广为熟知,并自发生长起来的老龄化社区,但同时,这里也“生长”着许多青年店铺。在这里,我们能够窥见空间状态、邻里关系、社区业态的变化,正如社区墙皮上,印着的代表整个玉林街区“态度”的标语:生活在附近。


据我们所知,这个标语的设计者来自一家专注社区营造、城市更新的青年组织“撑展Chēngzhǎn”,而最近,他们意在通过对彩虹街的Logo打造,从青年的视角和年轻化的设计出发,激发社区所有群体的行动力。


我们今天的对话者,便是这一次Logo行动小组的组长汤原——


从地图上看,呈“几”字形的彩虹街恰如其名,与一横一竖的蓝天路、白云街共同承载着对空天的浪漫想象。


“这里以前是空管局的宿舍。”在介绍彩虹街及其附近街道名字来源时,汤原坐在咖啡馆外摆的折叠椅上,告诉我。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成都玉林,曾是一大批单位的办公和宿舍区域。近年来,在社区设计理念的推动下,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营造,这里的生机再次得到焕发。


彩虹街 图源:受访者
彩虹街 图源:受访者


不久前,这条全长约500米的彩虹街拥有了自己的Logo。在这场被撑展称作“用设计激活老街的实验”中,汤原全程参与到了其中,并“顺便”收获了毕业论文所需的素材,“(论文)方向可能会更具体了”。


从前期准备、小组集结、街道调研、Logo设计再到投票,本来一个“三五天”就可以完成的设计最终耗时一个多月。而此前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在家上网课的汤原,虽然之前就对社区营造有所兴趣,但也是头一次体会到了属于真实社区的复杂性:或者是因为设计缺陷而鲜有人坐的椅子、或者是亟需社交的老年人、或者是不愿沟通的商户……


复杂背后,她亦发现了人们对于“连接”的需求,并试图去唤起“附近”,“去找到消失的附近,去找到附近的人”。


事实上,汤原蹲点彩虹街不过数月,而当她带着我漫步彩虹街时,仿佛已是一位街上的老居民了。除了不时和街边商户打招呼以外,看见地上尚在燃烧的烟头,她也会用脚将其熄灭。


“这是我今年以来说话最多的一次,”时隔二十多年,在即将踏上返校之旅时,汤原又在彩虹街上,试图激活童年时的归属感,而“社区营造”也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概念,“真实的问题需要去做真实的拆解。”


汤原在彩虹街上寻访商家、居民、游客对Logo设计理念做阐释 图源:撑展<br>
汤原在彩虹街上寻访商家、居民、游客对Logo设计理念做阐释 图源:撑展


以下是汤原的讲述:


一、体现温度


小时候生活的社区是我所向往的。我住的地方是机车厂的家属院,是一个熟人社区,出门碰见的叔叔阿姨,我们互相都叫得出名字。


20多年过去了,现在基本上也都不认识了,认识的叔叔阿姨有的也搬走了,越来越没有以前的感觉了。实际上,长大之后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即便是邻居相互也不并认识,大家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像孤岛。


我和Summer(撑展项目负责人)是在成华区委党校举办的“引力计划”上认识的,我们还蛮合得来的,加上撑展刚好在彩虹街做社区营造的事情,我就加入了进来。


其实我们觉得彩虹街不只是一条街,应该是一个品牌。或者说,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标志。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想到设计彩虹街的Logo——那样可以与别的街道做区分,并且能通过视觉感受呈现出来。


其实,我(自己)做的话可能三五天就完成了,但我们设计小组足足做了一个月,包括准备、调研以及和社区合作、交流,就是希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在招募设计小组之前,我走了这条街很多遍。之后画了一张地图,反映了街道的基本情况,比如有多少新业态、传统业态,以及街上能够微改造的地方,譬如电线桩、路灯、海报牌等。


汤原的彩虹街调研手稿 图源:撑展<br>
汤原的彩虹街调研手稿 图源:撑展


之所以是微改造,第一是因为资金的原因,第二是我们希望不要一上来就做大动作——要把哪里推掉,然后修个什么东西。而是从局部开始,融入大家的生活,让大家知道这件事情开始了,我们要对这条街道做一些变化。


招募到Logo设计小组成员之后,我们把加上我在内的10个人分成了5个组。通过分工的方式,让每个组对街道上的传统业态、新业态、居民和游客都进行走访。在这过程中我们准备了一个档案袋,里面有包括调研卡在内的3张卡,都是我手绘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温度。


为了增强大家参与社区行动的感知力,采访所使用的任务卡,全部由汤原手绘完成 图源:受访者<br>
为了增强大家参与社区行动的感知力,采访所使用的任务卡,全部由汤原手绘完成 图源:受访者


经过实地调研之后,我们再把这些带回来的问题梳理一遍,并且做了分析,从中提炼出了8个Logo。我们先在线上进行了两轮分享,参与其中的既有设计师,也有品牌策划师,还有在校大学生,并从8个当中选了3个出来。


此后便是线上、线下投票,线上邀请年轻人;线下则是邀请商户和居民,选出最终的Logo。在之后的社区生活节和其他活动里,Logo都会被运用起来。我们还做了延伸的Logo,比如商店、院落、停车场,他们只要愿意加入活动,都可以使用。


最终的投票统计结果中,以“对话包容”为创作理念的Logo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参赛选手”图源:撑展<br>
最终的投票统计结果中,以“对话包容”为创作理念的Logo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其他的“参赛选手”图源:撑展


二、看见复杂


在前期调研的时候,我通常去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以及这条街。通过观察者的身份介入,我会去看社区里的人的生活状态、作息时间以及他们对这条街的使用习惯,比如他们一般坐在街上的哪个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设计的俯视性。例如,一些椅子的设计可能确实没有关注到居民的需求,其实他们都不会坐在那里,而是一般会坐在有朋友或者有阳光的地方,为此他们甚至会搬来自己的椅子。


和社区的沟通也很重要。我其实发现社区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也很支持我们做这样的行动,甚至主动提出让我们搞个投票,以此让大家自己来选出街道的标志。


行动小组后续在线上展开了多轮讨论会议 图源:撑展<br>
行动小组后续在线上展开了多轮讨论会议 图源:撑展


进入小组行动之后,我们还有更多的发现。


从商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其实也是支持我们做这件事情的,他们会觉得这个街道有两面性,一方面比较有烟火气,没有那么商业化;另一方面当然也会有问题,但是瑕不掩瑜。


从居民的角度来说,反应反而有一些不一样。有些居民并不是那么关心,他们觉得设计Logo这样一件事并不能带来什么改变。而且,这里是一个老龄化社区,但同时青年的店铺也比较多,老年人其实也不想去酒吧和咖啡店,他们也需要休闲空间。


当然,也有人坚定不看好的。比如一位游客,他告诉我们说他觉得要把诸如麻将馆这样传统的业态全部都铲掉,彩虹街才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街道。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这里的居民其实是需要这些的——楼下就有裁缝店,就有超市,就有吃饭的地方,这样才是方便的。


汤原在彩虹街上寻访商家、居民、游客对Logo设计理念做阐释 图源:受访者提供<br>
汤原在彩虹街上寻访商家、居民、游客对Logo设计理念做阐释 图源:受访者提供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居民里面会有一些比较热情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些带娃的妈妈们,他们就是为了来跟你聊天,他们很需要社交。我记得在与带娃的妈妈们聊天的时候,他们说自己不常来彩虹街,一般去的都是母婴店。他们也提到不需要酒吧,也不需要咖啡店,就需要一个能坐着聊天的地方。


总的来说,大家都会展现出对连接的需要,即便可能不是像我们,用“连接”这样的词汇来表达。比如舒姐友好超市的老板舒姐就说,希望大家能够和谐,相处像邻居一样,其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在投票的时候,你也会明显地发现居民对有拥抱元素的Logo会有偏爱。


真实的社区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居民遇到的都是很具体的事情。我觉得不是概念先行,也不只是提出一些很专业的名词,其实应该是真正地去解决居民的事情。


彩虹街Logo设计阐释 图源:撑展<br>
彩虹街Logo设计阐释 图源:撑展


三、找到归属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件事情,不是我们来决定Logo,我觉得我们是没有资格的,因为居民才是主要住在这里的人,所以最后我们才发起了线上和线下的投票。


线下的话基本上所有商户都投了票,可能只有一两家没有投。居民的票则需要我们走到他们的院坝里去。


实际上,最初我们让居民投票的时候,他们一般的态度是不投。但是,你会发现他的眼睛还盯着这张纸的——其实他是感兴趣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开始介绍,你说这个可能是跟你自己相关的,以后你出门的时候就会看到它,你的小区门口可能会贴标志。说到这个程度的话,他们一般就会停下来。


我是一个比较社恐的人,一开始也是不敢的,但是Summer是比较社牛的,她就带着我。越到后面我发现其实这不是在跟别人社交,而是在做这件事情本身,注意力也都在这件事情上面。你希望更多的人来投票,你也就会更自如一点了。


汤原在彩虹街上寻访商家、居民、游客对Logo设计理念做阐释 图源:受访者提供<br>
汤原在彩虹街上寻访商家、居民、游客对Logo设计理念做阐释 图源:受访者提供


大部分年轻人的话会直接说“好的”,看完了之后就会投。应该是接受度最高的一个群体。


阿姨是比较热情的。一般周围路过的阿姨会自己停下脚步过来看。有些路过的爷爷奶奶,也会过来看一下。叔叔群体是相当害羞的,一般来说热情打动不了他们。


小朋友是很认真的,你问到的每一个小朋友,他们都觉得这件事像是一个使命,他们会觉得很神圣。他们听得也很认真,当时有个小朋友拿着的冰淇淋都拿化了,一直盯着我们,冰淇淋一口没吃。投票的时候大部分大人其实就是拿着笔画一下,小朋友会说让我们把宣传画放在地上,认真地读完上面的内容之后才投票。


彩虹街Logo设计行动小组全体行动者 图源:撑展<br>
彩虹街Logo设计行动小组全体行动者 图源:撑展


这次Logo设计行动算是我真实地出来第一次调研,之前都是上网课,我没有离开过学校和宿舍。以前觉得这些调研很死板,也很程式化。但是,现在就会发现调研是真的有用的。


通过真实地和居民对话之后,确实能够得到一些新的灵感,做出来的东西大家可能也会更加认可,而不像是在以前,我每天都在做PPT然后交作业。


彩虹街上,人们迎着太阳伸展肢体 图源:受访者<br>
彩虹街上,人们迎着太阳伸展肢体 图源:受访者


我觉得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这个事情本身,它会给我的论文提供很多的方向,让我不再抓瞎。然后就是在撑展收获了一群伙伴。至少目前来说,我觉得社区营造是有趣的,它是在为真实的人做东西,起码是能够带来帮助的。


母婴友好也好,老龄化问题也好,背后是有真实问题的,可能我们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是需要去做一些真实的拆解——无数个小问题才聚集成了这些词汇。这些词汇是没有温度的,但它背后的东西应该是有温度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府文创云(ID:tfwenchuangyun),作者:Spring,视觉:左梦涵,责编: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