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陆兆福在节目中表示,马来西亚和中国两国的铁路合作项目颇多,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的实力非常强大,此访或将探讨马中两国企业合作发展新隆高铁(HSR)项目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于2016年签署协议,但在2021年终止,因此新隆高铁能否重启也备受关注。
这是安瓦尔去年11月就任马来西亚总理后首次访华,他在就任之初就已明确表示,提升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是马来西亚的优先事项,不会让两国关系只维持现状。据悉,其访华行程将于3月29日开始,共计四天,其中他将先前往海南博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再前往北京继续访问行程。
马来西亚中文媒体《东方日报》稍早前引述安瓦尔政治秘书曾敏凯的话称,安瓦尔此次访华不只着重于商业成果,各界也应从国际关系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待此访。
《联合早报》报道截图
《联合早报》报道称,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节目中确认了将与安瓦尔一同访问中国的消息,其中讨论重点就是加强两国现有合作以及开发新项目,特别是在铁路发展方面。
陆兆福透露,此次访问中,安瓦尔或将讨论马来西亚和中国企业一起合作发展新隆高铁项目的可能性。他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东海岸铁路计划,中国公司是整个项目的承包商,中国在铁路建设方面的实力非常强大。”
他补充说:“我们也知道一些中国企业对新隆高铁项目感兴趣,所以这可能也是其中一个会讨论到的项目。”陆兆福还表示,由于此次访问的国家是中国,因此陪同安瓦尔出访的内阁部长主要以华裔部长为主,安瓦尔还因经费原因对(陪同)出访人数有所限制,所以他能够随行前往中国是一种荣幸。
2022年12月28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吉隆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新隆高铁,又称隆新高铁、新马高铁、马新高铁,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在2016年签署双边协议决定共同修建的从新加坡到吉隆坡的高铁。根据协议,项目建成后,两地之间的车程将缩短至90分钟。
然而,这一项目先后历经三届马来西亚政府,由于“经济原因”等因素,最终也未能付诸实施,可谓“命途多舛”。2018年,提出该项目计划的纳吉布在大选中落败后,继任的马哈蒂尔政府并不认可这一项目,马哈蒂尔称,新隆高铁“对马来西亚没有好处”,马来西亚“一分钱都赚不到”,转而寻求推迟项目建设。
2020年11月,马来西亚作出积极表态,称马方已对项目提出修改意见,正在与新加坡方面进行讨论,但双方最终仍未能在12月31日的期限前达成一致。2021年1月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正式宣布,新隆高铁协议失效,该项目将终止。
事实上,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为东盟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已在高铁项目上与中国展开了深入合作。去年11月16日,一列由中国铁路研发制造的高速铁路综合检测列车对雅万高铁德卡鲁尔站至4号梁场间线路进行了全面检测,获取的各项指标参数表现良好,标志着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试验运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再次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具备的雄厚实力。
据马来西亚《东方日报》消息,安瓦尔此次访华行程基本已经确定,他将于3月29日前往海南博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随后再前往北京继续访问,共计四天。
当地时间11月24日,安瓦尔当选马来西亚第10任总理,召开首次官方新闻发布会。图自澎湃影像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政治秘书曾敏凯指出,虽然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对于安瓦尔此次访华,不应该只是着重于商业成果,而应该从国际关系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待。
他说:“安瓦尔选择到中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安瓦尔此前走访了东南亚国家,现在到中国访问,等于是以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踏入了国际舞台。”同时,曾敏凯还认为,安瓦尔在伊斯兰国家有一定的地位,并且是东盟主要领导人代表之一,因此他不仅是以马来西亚领导人的身份到访中国。
当地时间11月24日,马来西亚大选结束后,该国最高元首阿卜杜拉宣布,希望联盟领袖安瓦尔为马来西亚新任总理。在宣誓就职后的首场记者会上,安瓦尔就明确表示,中国是重要邻邦,马来西亚对华优先考虑加强双边关系,促进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他本人不会让马中关系保持现状,而是继续推进双边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安瓦尔也是继李显龙之后,近期又一位将到访中国的东盟国家领导人。此前,新加坡总理公署3月26日发布公告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将于3月27日至4月1日对中国进行为期六天的正式访问,期间将到访广东广州、海南博鳌以及北京。
资料图: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图自澎湃影像
除了东盟国家领导人之外,近期多位欧洲领导人也先后宣布访问中国的消息。3月22日,西班牙媒体称,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他已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4月4日访问中国,欧盟委员会方面也已证实这一消息。
“欧洲各国领导人突然争先恐后地预定航班,前往中国。”对此情形,“政客新闻网”欧洲版(politico.eu)3月24日以此标题发文形容道。
谈及原因,这篇报道分析称,一方面,欧洲各国试图就在俄乌冲突、安全与贸易等问题上的分歧与中方展开沟通;另一方面,不少欧盟成员国承认,不论国际局势如何,欧洲“不能失去中国”,应当继续与中国展开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