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总会有一些国家因为相同的宗教、语言、文化而被划为同一种“国家类别”,诸如东欧的斯拉夫国家、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国家等。

▲阿拉伯国家国旗
阿拉伯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范畴,22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通用阿拉伯语的国家囊括了13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约4.3亿(2022年),是国际政治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根脉和民族认同几乎都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帝国时期,10世纪帝国衰落后,阿拉伯民族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动荡岁月,接连被其他强大民族征服并分而治之。
如今的阿拉伯国家大都独立于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深刻塑造了国际社会秩序,也改写了阿拉伯人的命运。

▲阿拉伯世界
由于国家体量不同,在同宗同族的背景下,实力强劲的阿拉伯国家都试图充当阿拉伯国家霸主的角色。
二战后,在冷战环境和外部势力的推动下,阿拉伯世界的霸主之争更加激烈。从最先倡导阿拉伯团结的埃及,到试图称霸海湾的伊拉克,再到控制伊斯兰教两圣地和重要石油产区的沙特阿拉伯;从外交博弈到代理人战争,明暗之间,阿拉伯霸主之争从未停歇。
近现代以来,阿拉伯国家为争夺地区霸主之位爆发过怎样精彩激烈的对抗?无形的硝烟中,又有哪些国家登上阿拉伯霸主宝座呢?

▲阿拉伯国家联盟会议
一、博弈—阿拉伯民族的诞生
阿拉伯民族起源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该地内陆沙漠广布,人口集中在内陆零星分布的绿洲以及半岛东西海岸少量的沿海平原上。
半岛东西海岸是重要商路,向东联通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向西则跨越地中海直至罗马帝国。
商路的兴旺为阿拉伯半岛带来了生机,公元1世纪后,半岛上出现了以麦加为代表的一批商业城镇。

▲中东地形
公元610年,出身麦加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思想与当时阿拉伯半岛的多神论相冲突,遭到旧贵族打压。
在信众的支持下,穆罕默德最终在公元630年征服麦加,伊斯兰教在当地的独尊地位得以确定,阿拉伯帝国建立。

▲阿拉伯国家建立
伊斯兰教将原本各自为政的阿拉伯部落凝聚起来,在宗教狂热的加持下,穆罕默德及其后的四任哈里发(意为“继承人”)领导阿拉伯帝国下四面出击。
阿拉伯半岛的北方,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在持续近百年的战争中两败俱伤,阿拉伯大军借此消灭了萨珊波斯,将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伊斯兰化。
另一路阿拉伯大军向西进发,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北非地区。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语,不断在北非的土壤中渗透,成为北非社会最基础、最根本的组成部分。

▲帝国扩张
两河流域是阿拉伯文明的核心之一,但自此向东,伊朗高原由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虽然接受了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不是阿拉伯人普遍信服的逊尼派),但波斯语和传统习俗仍在当地占据主流,波斯人并未阿拉伯化。
北非的阿拉伯化则十分顺利,文化最悠久的埃及历经马其顿、罗马等外来帝国数百年的统治后,古埃及文明的根基早已坍塌,阿拉伯文明成为埃及最新的精神底色。

▲西亚北非迅速伊斯兰化
公元661年,哈里发的推选制被世袭制取代,有实力的地方强族取得了帝国的最高权力。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后更替。
阿拉伯帝国没有逃过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10世纪后,由于权力争斗、统治者安于享乐等原因,帝国境内的地方大员纷纷拥兵自立,伊朗高原、埃及等地区相继脱离帝国控制,阿拉伯帝国陷入分裂。

▲帝国分裂
10至14世纪,在分裂和内斗中,无数阿拉伯政权崛起又消亡。突厥、蒙古等民族侵入西亚,在阿拉伯帝国东部的残躯上建立政权。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被从巴格达带到埃及,沦为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傀儡。
地中海东岸到北非,为了控制土地和财富,其他阿拉伯政权则与欧洲基督国家打得有来有回。
15世纪,占据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的奥斯曼帝国愈发强盛。1517年,奥斯曼大军南下征服了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以及北非。
奥斯曼(土耳其)人是突厥与西亚当地民族的混血后裔,操土耳其语,并不属于阿拉伯人。虽然奥斯曼帝国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阿拉伯人已沦为被统治民族。
鼎盛期的奥斯曼帝国让欧洲都为之震颤,已被征服的阿拉伯人更是无力反抗。公元1683年,奥斯曼大军在维也纳城下折戟,奥斯曼对外持续2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才宣告结束。

▲奥斯曼崛起
在阿拉伯人的“龙兴之地”的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帝国强调对东西部沿海地带以及麦加等宗教圣城的控制,沙漠广布的半岛内陆依旧是阿拉伯部落的天下。
阿拉伯半岛内陆大片地区被称为内志,奥斯曼帝国势力无法覆盖到这里,一些反对土耳其人的阿拉伯政权就建立在此,半岛东西两岸奥斯曼境内的阿拉伯人则在帝国与民族政权之间摇摆。
1744年,沙特家族建都利雅得并逐步控制了内志,拉开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第一沙特王国
18世纪末的奥斯曼帝国已走向衰落,不仅频频遭到欧洲列强的入侵和经济掠夺,对内部各省的控制力也在下降,希腊、塞尔维亚等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鼓舞了阿拉伯人的反抗意志。
沙特家族的崛起和扩张引起了奥斯曼帝国的警觉,特别是麦加与麦地那的丢失削弱了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宗教影响力。
埃及此时也处在半自治状态,从19世纪初起,在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埃及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西方式军队。

▲阿里
名义上埃及仍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阿里决定出兵帮助奥斯曼帝国击败阿拉伯人,顺道攫取阿拉伯半岛西部的控制权。
在土埃军队的进攻下,沙特第一王国宣告灭亡,沙特家族只得逃入沙漠深处,但埃及与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又因为利益而爆发战争。
装备先进的埃军击败了曾经的老板,但欧洲列强不希望将奥斯曼帝国的肥肉让给埃及,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埃及吐出了大部分新占土地,并在承认奥斯曼宗主权的基础上取得了实际独立地位。

▲埃及崛起
崛起的英国将埃及看做联通英属印度的支点,不断渗透埃及的行政、经济系统,至19世纪末已完全控制了埃及,北非其他地区则相继被法国和意大利占领。
二、复兴—现代阿拉伯国家的崛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对抗英法俄主导的协约国。

▲各自站队
一战爆发后,拥有600万人口的埃及在英国控制下彻底脱离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人口缩减至约1800万。
阿拉伯人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族裔(如果包括埃及的话,人数则超过土耳其人),帝国也给予阿拉伯人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仍有大批阿拉伯部落长老、精英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

▲一战前的阿拉伯半岛
随着战争的白热化,英法两国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准备在击败奥斯曼帝国后瓜分其治下的两河流域(阿拉伯人聚居区)。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为代表的英国军人进入中东,协助阿拉伯人发动民族起义,一直与奥斯曼不睦的沙特家族一马当先。

▲阿拉伯的劳伦斯与阿拉伯起义军
当一战的大幕在1918年落下时,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了包括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东西海岸等大片领土。
曾经亲奥斯曼、长期控制麦加与麦地那圣城的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的家族)控制了阿拉伯半岛西岸,建立汉志王国。

▲奥斯曼帝国丧失大片领土
沙特家族则控制了半岛中东部并建立了内志王国。而黎凡特、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南部则沦为英法保护地,中东地缘版图重新洗牌。
变局之中,统治内志的沙特家族率先对汉志王国发动战争。凭借此前与英国人的合作,内志获得了英国的支持。无力抵抗的汉志王国于1925年灭亡,沙特家族将内志和汉志合并建立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

▲沙特军队
与此同时,英国为缓解当地人的反抗,给予埃及、伊拉克等国名义上的独立,现代阿拉伯国家相继建立。
沙特凭借控制两圣城,在阿拉伯世界拥有极强的宗教影响力。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控制的阿美石油公司在沙特东部发现巨型油田,石油收入改变了沙特传统且落后的农牧业经济,经济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增强了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沙特的油井
但受沙漠地形限制,沙特在30年代的人口只有约300万,同时期的伊拉克却有500余万,埃及更是凭借1600万的人口规模跻身阿拉伯第一人口大国。
二战前,阿拉伯世界仍处在西方资本控制乃至直接殖民统治下,即便是取得独立的埃及、沙特等国也无法主导地区局势。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重塑地缘格局,着手推动瓦解英法等老牌帝国的殖民体系,阿拉伯世界借此打破了禁锢自己百余年的殖民枷锁。西亚的约旦、叙利亚;北非的利比亚、摩洛哥等国相继独立。

▲阿拉伯大家庭
1945年,在埃及的倡导下,沙特、伊拉克等国加入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由于埃及综合实力最强的,阿盟总部被放在埃及首都、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城市——开罗。

▲阿盟的扩大
获得国家独立的不仅仅是阿拉伯人。1948年,流亡欧洲千余年且财力雄厚的犹太人在西方支持下,在迦南故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

▲巴勒斯坦越来越小
阿拉伯人认为以色列侵占了自己的土地,埃及迅速联系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四国对刚刚建国的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沙特为了通过向西方出口石油,故而没有直接对西方支持的以色列宣战。联军中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埃及自然而然成了联军盟主。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最终击败了阿拉伯联军,但埃及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这并不是沙特想看到的。
1952年,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在纳赛尔领导下推翻了君主制。纳赛尔是一位泛阿拉伯主义者,注重阿拉伯世界的联合,而在这一过程中,纳赛尔希望埃及能够充当领导者,赢得全体阿拉伯国家的尊崇。

▲纳赛尔
埃及推翻君主的行为引起了沙特的反感,纳赛尔个人威望不断提高更是增强了沙特的危机感,体量足够庞大且拥有足量石油收入的沙特不允许共和制的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埃及倡导“泛阿拉伯主义”,讲求对阿拉伯民族身份的认同,希望借此获得阿拉伯世界领导权。
沙特推崇“泛伊斯兰主义”,强调宗教认同,希望通过手中的两圣地,将辐射扩散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并借此抵消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

▲8个阿拉伯君主制国家
三、对抗—阿拉伯的双雄时代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以此增加收入并提振民族自信心。不甘心丧失运河控制权的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军在战场上输给了英法以联军,却在美苏支持下夺回了运河控制权,运河收入被用于添置武器以及修建阿斯旺大坝等重要工程。埃及国家实力提升的同时,纳赛尔的个人影响力也在增强,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面旗帜。

▲争夺苏伊士运河
在纳赛尔个人魅力及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1958年2月叙利亚同埃及签订条约,两国组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次月,北也门宣布加入阿联。
在埃及的计划中,1958年建立共和制的伊拉克也将加入阿联。甚至在泛阿拉伯主义影响下,应该有更多阿拉伯国家加入联盟。如果实现,这个埃及主导的国家人口将达到4200万,GDP80亿美元(1960年数据),是同时期沙特的10倍和3.2倍。

▲阿联
埃及的行为将阻碍损害沙特对阿拉伯霸主的争夺,甚至将威胁沙特的君主制。沙特一方面阻止伊拉克等国加入阿联,同时在也门等地扶持代理人,与埃及在当地扶持的势力兵戎相见。沙特还限制埃及人到麦加朝觐,自此惩戒埃及。
为增加砝码,埃沙两国纷纷抱上了大腿。沙特一如以往的加强同美国的关系。
1960年后,在美国的资本支持下,沙特产油能力进一步提升,石油收入占到国家收入的90%。沙特借此打造现代国家体系,完善法律、医疗、教育等。财大气粗的沙特还建立了一支装备先进的军队。

▲麦加天房
埃及没有沙特那般丰富的资源,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要想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借助外资助力。
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埃及与苏联加强合作。1950至1970年,苏联给埃及的援助和津贴高达10.2亿美元,仅埃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就援建了70个项目,埃军还获得了大量的苏式装备。

▲纳赛尔与赫鲁晓夫
总的来说,在50至60年代的阿拉伯霸主争夺中,埃及在经济、人口、军事和政治影响多个方面都更胜一筹。
利比亚、叙利亚等大量阿拉伯国家建立共和制,他们视埃及为本国发展榜样,将纳赛尔推崇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由于现实利益冲突,叙利亚等国并不想沦为埃及的附庸,埃及主导的阿联在1961年解体。埃及等国倡导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组织,也并未发挥出团结阿拉伯人的作用,各国代表经常为争夺利益而吵得不可开交。

▲阿盟总部位于埃及
但埃及的综合国力仍强于沙特。纳赛尔通过带领阿拉伯人对抗以色列,在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声望也高于沙特国王。
1967年,以色列突袭埃及,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军作战不利输掉了战争,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夺占,苏伊士运河暴露在以军攻击范围内。
战败深深挫伤了纳赛尔,1970年9月28日,刚刚组织召开阿拉伯国家联盟紧急会议的纳赛尔因心脏病去世。他的死讯震惊了阿拉伯世界,除沙特国王外,其他阿拉伯国家元首悉数出席了纳赛尔的葬礼。

▲埃及失去西奈半岛
战争的失败、纳赛尔的死给埃及造成严重打击,而沙特经济却凭借石油产量和原油价格的提升,在1972年首次超越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沙特经济总量超越埃及
上世纪70年代,卡塔尔、巴林、阿联酋等国相继从英国独立。这些国家体量较小且邻近沙特,而且都是君主制国家,自然而然的处在沙特的影响之下。
1973年,埃及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试图夺回西奈半岛,最终再次被以色列击败。埃及认识到无法通过战争击败以色列,遂决定与以色列和解。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80年埃以建交,埃及获得了相对和平的周边环境,却也因此得罪了其他阿拉伯国家。埃及的阿盟会员国身份被终止,直至1989年才恢复。
埃及通过带领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奠定了阿拉伯国家领袖的地位,而随着埃以和解,埃及的形象轰然倒塌,埃及被看成了阿拉伯人的叛徒,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一落千丈。

▲埃以在美国撮合下和解
沙特凭借石油出口,1981年GDP达到1800亿美元,是埃及的8倍。埃及黯然落寞后,沙特通过加强与海湾地区阿拉伯君主国家合作,巩固势力基本盘。同时又通过宗教影响和资金资助,增强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
但沙特的霸业很快碰到了新对手——伊拉克。

▲伊拉克地形图
四、挑战—阿拉伯霸主之争的新局
伊拉克面积不到沙特的20%(43.8万平方公里),但由于位于两河流域,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自古便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伊拉克的人口总量始终多于沙特。伊拉克同样在境内发现了大量石油,其通过能源出口创汇的能力也并不弱。

▲伊拉克油气储量丰富
1979年,萨达姆当选伊拉克总统。此时的伊拉克。至1980年,伊拉克GDP为278亿美元,经济总量超越埃及位居阿拉伯国家第二位;人口1400万,同样位于阿拉伯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埃及。
通过石油创汇,伊拉克建立起完备的医疗和教育体系。充足的人力也让伊拉克有了争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底气,随着埃及形象的崩塌,萨达姆希望伊拉克取代埃及原有的位置。

▲萨达姆
就在萨达姆上台同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原有的亲美君主政权被推翻。美国开始援助伊拉克对抗伊朗,萨达姆借故与伊朗的领土争端引燃了两伊战争。
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造成两伊超过150万人伤亡,伊拉克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外债。为了脱离困境,伊拉克于1990年出兵吞并了科威特。

▲伊拉克装甲部队
科威特是伊拉克的债权国,境内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奥斯曼帝国时期,科威特也曾是巴士拉(今伊拉克省份)的一部分。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既免除了外债、扩大了领土和海岸线,还获得了更为充沛的石油产能,可谓一箭多得。

▲海湾地区的油气田
萨达姆膨胀的野心触及沙特的禁脔,沙特决不允许一个如此强大的伊拉克出现在自己身旁。
西方则认为伊拉克威胁了石油安全,美国为首的西方军队以沙特为前进基地,于1991年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伊拉克自恃有百万军队,但这在西方军队的立体攻势下迅速瓦解。

▲海湾战争
曾经意图争夺阿拉伯世界霸主的伊拉克,在经历两伊、海湾两场战争后一蹶不振。沙特虽然没有获得60年代埃及在阿拉伯世界那般的影响力,但在争夺阿拉伯世界霸主的道路上已无强劲对手。
进入21世纪,伊拉克再度遭到美国入侵,彻底告别了阿拉伯霸主之争。阿联酋、卡塔尔等国通过油气资源出口,投入资金做强地区金融(如迪拜)等软实力,在阿拉伯世界获得了一定地位。
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更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财力充足的卡塔尔也以金钱开道具,在阿拉伯世界扶持亲卡势力。

▲半岛电视台
卡塔尔甚至敢在软实力方面与沙特正面对抗,最终召致沙特带领巴林等国发起“断交惩罚”。
实际上受体量限制,卡塔尔、阿联酋等国虽然油气收入颇丰,却无法对沙特的地位发出挑战。

▲阿拉伯国家间组织
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也是一个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国土面积居阿拉伯国家之冠。人口、经济规模居阿拉伯国家前列。
但阿尔及利亚远离阿拉伯文明核心区,且历史上长期被法国殖民统治,文化中带有浓烈的欧罗巴印记。“正统性”不足的阿尔及利亚并不寻求做阿拉伯霸主,目前只希望维持自身在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影响力。

▲北非
阿拉伯的共和制国家大多是独裁统治,诸如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亚的卡扎菲等。受经济停滞,民众要求更换领导层等影响,2010年,“阿拉伯之春”席卷西亚北非。
埃及、利比亚等国因此发生了政权更迭,叙利亚等国则爆发了惨烈的内战,至今余波未平。
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地区大多为君主制国家,沙特等国家凭借“钞能力”安抚了国内民众,平稳度过了阿拉伯之春。
埃及等国的动荡进一步削弱了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沙特、卡塔尔等国则趁机出手,通过资金援助来填补因埃及等国势力收缩而造成的地区权力真空,扩大了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影响。

▲阿拉伯之春
截至2022年,沙特GDP达1.1万亿美元,是首个突破万亿大关的阿拉伯国家。足够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麦加等宗教圣地的加持,让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沙特的军费开支在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一,埃及为第三
2023年沙特军费开支超过56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阿拉伯国家第1位。而曾经的阿拉伯军事强国埃及军费不足50亿美元,落后于沙特、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排在阿拉伯国家第4位。

▲沙特海军基地
但沙特也有软肋,伊斯兰教分支众多,沙特信奉的逊尼派瓦哈比教派只是其中之一,并非整个阿拉伯世界通行的教派。
沙特的人口不足3600万,仅排在阿拉伯国家的第6位。沙特的君主制政体也难以获得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的亲切好感。
埃及综合国力仅次于沙特,但经济乏力且遭受阿拉伯之春重创,1亿人口形成了巨大的就业、食物保障问题。

▲埃及开罗
除此之外,伊拉克、叙利亚等仍战乱不休;巴林、卡塔尔等体量较小;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远离阿拉伯文明核心区;苏丹、索马里则并非阿拉伯“正统”(黑人等)。
22个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阻碍了阿拉伯国家的深度合作。
沙特拥有争夺阿拉伯霸主的潜力,但其他阿拉伯国家并不一定接受沙特的上位。外加外部势力牵涉其中,实力此消彼长之间,阿拉伯霸主之争从未停歇。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阿拉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