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良资产头条(ID:npltoutiao),作者:栗观察,原文标题:《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大全(2023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经过23年摸索和发展,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独具特色。在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行业迎来更广阔的市场背景下,本文聚焦5家全国性AMC及59家地方AMC的发展历史、经营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期待为不良资产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部分:五大AMC


一、五大发展历程及各自经营特色


1979年之前,财政拨款是银行资本金的主要来源,银行基本不存在不良资产。1983年“拨改贷”后,银行提供的债权融资取代了政府对企业部门的直接拨款,使得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对象由财政转为银行,在市场化条件尚不充分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对银行存在行政干预,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迅速膨胀,不良贷款开始大量形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信贷大幅扩张导致经济过热,1993年资产泡沫破裂沉淀为不良贷款,仅海南估计形成超过300亿元的不良贷款,不少银行不良率高达60%,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预算的10%。


9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不良风险逐渐暴露。


1998年国务院开始筹划设立不良资产专业处置机构,1999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处理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1999年4月,承接建设银行3730亿元不良贷款的信达资产在北京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AMC。紧接着华融、长城资产和东方资产也相继成立。


这期间经历了三次剥离收购,共剥离不良资产约2.2万亿。资金来源于央行再贷款以及发行债券。第一次剥离是2000年政策性收购银行业不良资产,按面值1:1收购各自对口的银行不良资产(其中信达资产对口建设银行,华融对口工商银行,东方资产对口中国银行,长城资产对口农业银行)。第二次是2004年进行的商业性剥离,按面值五折收购中国银行和建行的不良资产。第三次是2005年有限竞争的市场化剥离,按逐包报价原则,由四大资管竞价,收购工行的不良资产。



截至目前,我国不良资产参与主体为“5大AMC+5大AIC+59家地方AMC+N家民营AMC”。其中,五大AMC以及持牌的59家地方AMC,资产规模超5万亿,其中90%集中在中国信达、东方资产、中国华融以及长城资产手中。



  • 中国信达:传统不良资产批转处置,长袖善舞 


中国信达以1.5万亿资产规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其于1999年4月19日由财政部投资设立,对口剥离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国开行不良资产共计3962亿元,市场占有率28%。2004年至2005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通过商业化方式处置本金7791亿不良资产,中国信达共收购本金4009亿元,市场占有率达51%,在这一轮的处置中资产回收率及现金回收率分别为34.46%、31.56%,奠定了其商业化不良资产一级批发商的地位。同时,由于建设银行当时是四大银行中资产质量最好的一家,也为中国信达日后的发展打下牢靠的根基。


2013年,中国信达率先港股上市。成为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010年中国信达第一个获得开展非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收购业务资格,开创了“附重组”即“收购类重组”业务模式。这种类似于“放贷”的业务操作既简单挣钱又快,被其他三大AMC效仿,成为四大AMC转型过程中强有力的盈利抓手,同时也为今天的风险埋下了隐患。作为开创者,中国信达早早看到了风险苗头,2015年之后开始收缩新增规模,只维持存量,并将重心放回到传统类业务上,所以到今天,传统类业务也成为中国信达最拿手的业务模式。


自成立以来中国信达累积收购不良资产3万亿元,其中金融不良资产1万亿,非金不良资产2万亿。


  • 东方资产:改制最晚,主业发展缓慢


东方资产以1.2万亿的资产规模成为五大AMC中第二大全国性AMC。成立之初,东方资产负责剥离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在资产质量上比不过信达,在剥离总规模上也是四大AMC中最小的一家,在第三轮剥离中,中国银行又将1486亿不良资产无偿转让给东方资产。但在处置进度上,东方资产比较慢,截至2006年,东方资产累计处置1419.9亿元,低于其他三家2000亿以上的水平,处置进度为56.13%,低于68.61%的平均水平。



2004年4月,财政部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业务、委托代理业务、投资业务市场准入政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商业化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商业化进程由此开始。


2007年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纯商业化。2017年12月26日,东方资产引入战略投资人,原股东全国社保基金增持,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国新资本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入局,东方资产注册资本变更为682.43亿元。2019年11月14日,银保监会批复同意财政部将持有的10%股权划转给全国社保基金。各股东持股比例为:财政部持股71.553%,全国社保基金持股16.387%,中国电信持股5.642%,国新资本持股4.396%,上海电气持股2.022%。


与其他几家全国性AMC相比,东方资产似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特色业务,主业并不是很突出,依靠旗下子公司做资管和投资业务。直到2017年监管层勒令回归主业,东方资产才开始大手笔拿包,积极参与一级市场上的竞争,彼时,被市场称为“东方教主”。


由于东方资产是四大AMC中改制最晚的一家,意味着其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并没有及时拓宽,资金受限。四大AMC在商业化转型期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公司,数量都超过了30家,东方资产只有26家分公司,西藏、青海等经济不发达的省市未开设分公司。但东方资产的金融牌照几乎是四大AMC中最全的。下辖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兴投资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大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子公司,员工总数近6万人。


自成立以来,东方资产共收购处置2万亿不良资产。


  • 中国华融:曾大力拓展收购类重组业务,如今主业占比95%


虽然是中国信达首创了收购类重组业务,但是中国华融的规模做得比较大。2012年,华融在递交招股说明书时,这部分业务占比达到了75%。2019年,中国华融重组类债权资产规模达到了3800亿。


华融在这部分业务中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其子公司包括华融信托等,房地产业务规模依然庞大。压降这部分业务成为最近几年中国华融的“规定动作”。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到2022年中,收购类重组业务规模相比2019年减少了1000亿。



在中国华融目前9783亿的资产规模中,不良资产的经营规模为7303.62亿,占比达到74%。不良资产经营的营收为139.67亿,占比达到94%。


  • 长城资产:擅长投行化处置不良资产


与中国信达、东方资产、中国华融相比,长城资产成立之初面临着“先天不足”,其负责的剥离农业银行不良资产质量相对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来说比较差。


商业化转型时期,长城资产在“实质性重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其主要围绕问题上市公司及相关问题非上市公司,把兼并整合中的龙头上市公司、混改中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业务拓展目标,灵活运用对问题资产、问题机构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人员重组、技术重组、管理重组等手段,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实现价值提升。


比如,长城资产在A股市场上重整了渝钛白、西北轴承、光明家具、酒鬼酒、岳阳恒立、超日太阳等一批ST公司,使其重新复牌或恢复上市;重组了天一科技、秦川机床、中国一重、晋西车轴、信邦制药、东盛科技等企业,使其通过改制重组或IPO获得生机。其中,通过“金融及非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及整体破产重整+资产重组”模式运作ST超日,成功化解国内首单公募债务危机,保障了投资者权益,并且推进了中国光伏产业行业整合,支持了产业升级。


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模式纾困中国铁物,成功化解首例央企私募债危机,推动中国铁物债务重组,加快恢复财务融资能力,有效盘活国有资产。


自成立以来,长城资产收购处置2万亿不良资产。


  • 银河资产:首开先河,第一家市场化全国性AMC


继1999年中国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AMC成立之后的第21年,也就是2020年12月,第五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河资产牌照落地,获批开业。不同于四大AMC均由国家财政部控股,中国银河是由中信证券、建银投资于2005年共同出资、为处置华夏证券重组遗留的应收账款而成立的第五家全国性AMC。注册资本金100亿元,最大股东为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出资65亿,持股比例65%;其次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3.3亿元,持股比例13.3%。对比其他四大AMC的经营范围发现,银河资产少了一项“买卖有价证券”。


二、发展历程


按照计划,到2009年,在政策性业务处置完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后各自回归母体银行。但十年之后财政部与央行为四大AMC设定了转型出路。


2006年3月,《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的发展意见》提出,AMC要向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转型,覆盖风险投资及担保、金融租赁、信用评级、财务顾问、信托业务等。


2006年10月,《人民银行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出,AMC最终要发展成为“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具有投资银行功能和资产经营管理功能的综合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加上彼时非银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规模巨大,沉淀大量不良资产,非银类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展现出广阔的业务前景。AMC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从传统的不良贷款逐步拓宽至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1. 附重组业务起步,四大AMC步入黄金时代


四大AMC迎来了真正的市场化运营业务机会。但实际情况是,四大AMC并没有相关经验,此时的信达,开创出一种“放贷”业务——附重组业务,即收购类重组,当时中国信达认为,以附重组条件类为代表的“广义不良资产”,即经营性现金流低于利息支出的资产,将成为AMC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并购基金、金融牌照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债券违约衍生的整合业务、违约固定收益产品的收购等等。但这种业务本质是“放贷”,利用自身极低的资金成本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从中赚取利息差。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信达没有附重组业务,2011年,附重组业务新增规模79.19亿,而当年,传统类业务新增规模仅为28.67亿,由于当时中国信达非常看重这块业务,以致于随后的几年,附重组业务业务规模突飞猛进,到2014年时,新增规模118.7亿,累积规模164亿,彼时传统业务仅有42.17亿。附重组业务规模是传统业务的四倍。


但附重组业务中积蓄着大量的风险,一旦被纾困企业出现危机无法向AMC偿还利息及贷款、破产,这部分投入资金就又成了不良中的“不良”。中国信达于2014年突然意识到,其附重组业务的IRR(内部收益率)逐年降低,到2014年仅有11.7%,而传统业务类的IRR依然可以达到20%,IRR是判断传统不良处置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所以在2014年,中国信达开始收缩附重组业务规模,重拾银行不良资产包收购处置的传统业务。而当时,其他三大AMC还在沉迷附重组业务带来的收益而闭眼狂奔。


从四大AMC的历年净利润数据表中可以看出,从2011年,四大AMC进入高速发展时段,创造了连年百亿利润的高光时代。其中,附重组业务贡献颇多。


2. 金控集团加持,四大AMC闭眼狂奔


在上述同时期中,受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委托,四大AMC对出现财务或经营问题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托管、清算和重组。四大AMC并通过发起设立或收购相关子公司,逐步搭建了包括证券、期货、信托、融资租赁、基金、银行和保险等在内的金控集团,但其中除了奉命承接之外,有的是主动出击进行收购。因为在当时,但凡有块牌照,金融机构基本上不缺业务。其中,银行、证券、信托是四大AMC的必备牌照,牌照多了,业务才好做,母子公司协同更容易使得不良资产价值最大化。



3. 改革化险


2018年,赖小民事发,四大AMC的疯狂扩张,风险累积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瘦身,回归主业成为今后几年四大AMC的精神指挥棒,中国信达率先清出了幸福人寿,撒手保险牌照;中国华融在一年之内清出了5张金融牌照;长城资产转让地方AMC股权;东方资产甩卖小贷公司……


四大AMC改革化险已经成为其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华融于2022年初落地420引战工作,中信集团以26.46%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中国华融也划归中信集团管理。这成为中国不良资产行业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此基础上,银保监会将在2023年加快推进其他几家AMC的改革工作。


三、经营概况


  • 中国信达


截至2022年6月,中国信达总资产规模达到1.54万亿,总负债1.33万亿,股东权益合计为2078.74亿元。全国范围内设有33家分公司,在内地和香港拥有7家从事不良资产经营和金融服务业务的平台子公司。在职员工1.36万人,其中内地1.1万人。


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412.58亿,与去年同期的414.02亿相比相差不大。但由于资产质量承压,收购重组类业务规模下降且这部分债权中次级、可疑和损失类的资产上升,导致上半年净利仅为4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2.6%。不良债权资产净额3332.07亿元,按照收购来源分,金融不良债权1851亿元,非金融类1480.97亿元。按照业务类型分,收购经营类2095.09亿元,收购重组类1236.99亿元。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信达已经连续八年净利润超过百亿,其中2016年达到155亿元,为历史最高,从2019年开始,净利润逐年下降。


  • 东方资产


截至2022年9月,东方资产资产规模12.3万亿,总负债10.7万亿,全国范围内设26家分公司,西藏、青海等经济不发达的省市未开设分公司,拥有8家子公司。


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2亿,比去年同期减少34亿,净利润只有10.2亿,比去年同期的66.16亿大幅下滑85%,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东方资产2022年全年净利润可能还不到20亿。


东方资产共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为不良资产管理业务、保险业务、银行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商业化转型后的几年,东方资产主业贡献极少,重要的收入来自于旗下的保险公司。


在2017年、2019年、2020年,东方资产分别创造了100.44亿元、104.22亿元以及105.5亿元三个自身历史上的净利润百亿高光时刻,尤其是2020年,中国信达净利润147亿,长城资产21.73亿,而中国华融在那一年亏损1029亿,东方资产的105亿非常亮眼。



转折点在2021年,其净利润84.76亿,全年实现不良资产经营及处置净收入177.41亿元,同比下降19.32%,不良资产经营及处置净收入占净营业收入占比较2020年下降9.18个百分点至41.02%,除此之外,东方资产其他收入来源包括保险业务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利息净收入出现全线下滑。


  • 中国华融


截至2022年6月,中国华融总资产规模为9783.15亿元,相比去年末15684亿减少近6000亿元,负债总额为9122亿元,全国范围内设有33家分公司,拥有子公司5家。


2022年上半年,中国华融实现收入总额人民币147.42亿元,同比减少55.8%;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亏损总额为人民币188.66亿元,这已经是华融连续三个报告期录得大额亏损,不过相比2021年全年亏损超过千亿,从数据来看,华融经营情况正在逐步好转。



在中国华融9783亿资产中,不良资产的经营规模为7303.62亿,占比达到74%。不良资产经营的营收为139.67亿,占比达到94%。


2020年,中国华融发生黑天鹅事件,一次性计提千亿资产减值,致当年巨亏1029亿。


从2021年开始,中国华融开始逐渐清出非主业子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转让了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信托等控股子公司以及出让了华融晋商等地方AMC股权。


  • 长城资产


截至2022年6月30日,长城资产资产规模为7050.36亿,是四大AMC中最少的一家。总负债6397.65亿,相比2021年末的5782.12亿上涨615.53亿,资产负债率达到90.74%。全国范围内设分公司32家,子公司9家。



2018年,长城资产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并一路走低,于2021年首度亏损,且亏损额度高达85.61亿。在业务结构中,不良资产收购处置是长城资产的主营业务,此外其还通过自身以及下属子公司开展以不良资产业务为中心的多元平台综合金融服务业务。其中,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划分为收购处置类和收购重组类,2021年,长城资产加大对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净收益156.90亿元,较上年增长5.45%,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9%。


第二部分:59家地方AMC


作为地方风险化解的中坚力量,地方AMC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练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地方AMC59家,待银保监会批复的有3家。从批复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2014年~2018年期间,其中2014年10家、2015年9家、2016年13家、2017年11家、2018年10家。



地方AMC按照股东不同主要分央企类、地方国企控股类以及民企类。其中地方国资控股的主要有44家,央企类有7家。



民营企业控股的主要有10家,分别为上海睿银盛嘉资产管理、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重庆富城资产管理、国厚资产管理、湖北天乾资产管理、黑龙江省嘉实资龙昇资产管理、吉林省金融资产管理、庆源绿色金融资产管理和海德资产管理。


此外,港资控股的1家:海南新创建资产管理公司。


59家AMC中,最早成立的是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于1996年成立,最为年轻的是大连国新资产,于2021年9月成立。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山东金资,业务规模最大的是浙商资产。


一、业绩汇总


截至目前,全国59家地方AMC中共有16家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净利润上,仅一家亏损,其它地方AMC均处于盈利状态。


营业收入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浙商资产(25.56亿)、江苏资产(25.2亿)、河南资产(12.31亿)、苏州资产(10.66亿)、广州资产(9.68亿)


浙商资产在传统业务上表现一直优秀。截至2021年末,浙商资产累计收购资产包原值达4261.74亿元,其中对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收购占比超八成,且清收效率也越来越快。此外浙商资产走的是布局省外,全国化发展路线。截至2021年,浙商资产已在全国16个省市布局,形成华东、华南、华北、华西、华中五大区域分公司和湖北、川渝两大办事处。今年第一季度,浙商资产省外不良资产业务一度占了公司利润贡献的54%。


净利润排名前五的是:山东金资(11.68亿)、浙商资产(10.4亿)、江苏资产(5.18亿)、苏州资产(4.32亿)、广州资产(3.33亿),亏损的是上海国资经营(-0.29亿)


我们看到,江苏省两家地方AMC均入围净利润以及营收前五名,主要是因为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且不良资产行业起步较早,金融行业也比较活跃。2021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9万亿元和17.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和15.2%。截至2022年6月,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规模1416亿,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规模567亿。规模在各省中排名靠前。


其中,苏州资产的实控人为江苏省财政局,其拥有东吴证券、东吴人寿、东方资产等19家股东,苏州资产与这些股东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联动,获得了很多的业务机会。而对于江苏资产来说,也是借控股股东国联集团旗下的证券、保险、信托、期货、担保等金融平台及环保能源、纺织、物资等实业企业形成业务联动的机会。


资产规模排名前五的是:山东金资(1241亿)、上海国有资产经营(758.96亿)、浙商资产(721.18亿)、中原资产(708.08)、陕西金资(486.91)


山东金融资产规模稳居全国59家地方AMC之首,还是得益于参与恒丰银行风险资产处置,2019年山东金融资产投资近800亿收购了恒丰银行本息合计1483亿的不良资产,一举登上了全国地方AMC资产规模的顶峰。此外得益于地缘优势,在业务获取上比四大AMC在山东省的分公司更加有渠道优势。今年1月到3月,山东金融资产也收购了10.74亿的不良资产,其中9.58亿来自于金融机构。


二、不同类型地方AMC样本分析


  • 浙商资产:面向全国展业


浙商资产成立于2013年8月6日,是浙江省第一家具有批量转让金融不良资产资质的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21年底,浙商资产总资产约657亿元、净资产约148亿元,较成立之初分别增长约30倍和13倍。


主营业务包括不良资产业务、工业科技和其他业务三大板块。2021年,公司不良资产业务收入37.90亿元,收购和处置规模位居同行业前列,主业收入占比63.68%,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数据来源:浙商资产<br>
数据来源:浙商资产


浙商资产自成立之初就出手迅猛,2013年11月28日,在与国有四大AMC及江苏和广东的地方AMC的竞争中,浙商资产成功竞得建行的杭州资产包和宁波资产包,共计15.3亿元。成立短短4个月,浙商资产收购不良资产就已近40亿元。截至2021年末,浙商资产累计收购资产包原值达4,261.74亿元,其中对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收购占比超八成,浙商资产的清收效率也越来越快。


数据来源:浙商资产<br>
数据来源:浙商资产


浙商资产在主业上的显著优势或与下列三点因素有关:


首先区位因素佳,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73,516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其次,拥有经验丰富的初创团队。时任浙商资产董事长的徐德良同时担任金信资产的董事长,而金信资产团队深度参与了金信信托破产重整案件。浙商资产的控股公司国贸资产曾负责浙江省国资委划转的近500笔省属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清收和核销工作。在浙商资产成立前,这两家企业处置各类不良资产金额超百亿。


再次,资金成本低,浙商资产善于从社会吸纳资金。2020年4月,浙商资产首次完成ABS产品发行时,利率仅为2.8%。


最后,走全国性发展战略,2017年上半年,浙商资产在省内的不良资产占有率已经达到了55%,位居全省第一,同时收购成本也是全省最低。


但大好形势背后是重重危机:浙江省内业务接近饱和,竞争异常激烈,不良资产价格持续高位。在这种情况下,浙商资产选择主动出击,布局省外。据浙商资产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伟达说,浙商资产省外不良资产业务一度占了公司利润贡献的54%,2021年省外业务一季度的增量占了70%。


  • 兴业资管:唯一一家银行系AMC


在59家地方AMC中,兴业资管是唯一一家银行系的地方AMC,成立于2017年,是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二家地方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兴业银行,得益于兴业银行的鼎力支持,在其成立5年的时间内,资产规模达到281.82亿,存量不良资产包114个,规模871.9亿。


在资源上,兴业银行是兴业资管成立之初主要的不良资产收购来源,对其业务起步起到了重要支撑。在随后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兴业资管利用兴业银行强大的网络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兴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大力协助兴业资管开拓客户,促进收购处置业务开展。此外,兴业资管借助兴业银行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客户的违约信息实现共享,协助发行人拓展客户、促进收处业务的开展;二是借助兴业银行的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客户违约信息共享。


在估值上,兴业资管沿用兴业银行的估值系统对不良资产进行估值,从而使得其不良资产定价能力逐步增强,为后续清收回款及盈利提供了一定支撑。


在人力上,兴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兴业银行集结各分行的特殊资产经营队伍与兴业资管进行业务协同,帮助其提升特殊资产经营效益。兴业资管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就来自于兴业银行总行特殊资产部。


在资金上,截至目前,兴业银行为兴业资管提供了合计300亿元的授信额度,几乎占总授信额度的一半。


得益于兴业银行全方位的支持,兴业资管的业务快速展开,2019年~2021年,收购不良资产包原值294.48亿元、477.10亿元、393.35亿元,同期分别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收益5.86亿元、8.72亿元、7.57亿元。


数据来源:票据募集说明书<br>
数据来源:票据募集说明书


与其他地方AMC不同的是,兴业资管的另一大业务是投资,包括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和资管计划等。其设立了创新投资部,利用自有资金开展投资业务,初期贡献了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


从数据上看,2019年~2021年,投资投资余额分别为68.32亿元、62.73亿元、54.05亿元,投资业务的收入对应4.6亿元、5亿元、4.7亿元,占当年总收入的为42%、37%和38%。


  • 河南资产:高度市场化运营的地方AMC


河南资产作为河南省第二家省级地方AMC,成立时间较晚,但是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展,资产规模达到361亿,与2016年成立的广州资产、2013年成立的江苏资产处于同一量级;在营业收入上,今年上半年以12.31亿位列已经发布半年报的15家地方AMC的第三位。


2021年末,河南资产全年实现净营业收入13.5亿,净利润5.99亿,平均资本回报率5.98%,平均资产回报率2.4%。2022年上半年完成了对省内三家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资产规模达到了361亿,实现营业收入12.31亿,净利润2.56亿。


也就是说河南资产以中等体量的资产规模实现了头部地方AMC的营业收入,在盈利能力上属于中等水平。市场占有率在河南省内排名第一。


在经营上,河南资产实现市场化管理,高度聚焦本省,精细化运营,此外在人才管理上,河南资产自己有一套行而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员工管理上颇有特色,首先是“不设行政级别”,所有员工一律脱离行政编制和身份,董事长也辞去省管干部身份,真正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


河南资产成立以来,已经有3个部门总经理因未完成任务被免职,2个部门被撤并,2个业务总监、5个部门总经理竞聘成功,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部门能设能撤”


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中高层团队均具有多年金融行业以及政府工作经验,对当地金融市场以及政策环境较为了解,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运营水平。


数据来源:中诚信
数据来源:中诚信


依托地缘优势,河南资产在银行不良资产组包、尽调等环节就已开始介入,对具有土地或房产等抵押物的重点户进行深入调查,实现精准拿包;竞得资产包后,对重点户通过债权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对非重点户,对其进行转让处理,快速回收资金。所以,其处置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此外,其每个资产包收购从银行匹配的资金也是3年,资金与资金与项目期限相匹配。在资产包的估值上,河南资产非常谨慎,质量好的资产包竞得价格为3折,差的1折,其必须保证每个资产包都要产生收益。


数据来源:债券募集说明书<br>
数据来源:债券募集说明书


  • 海德资管:唯一一家A股上市的地方AMC


海德资管是A股唯一一家获得AMC牌照,并以不良资产管理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上市公司,于2016年~2017年不良资产交易最火爆时进入市场,资产规模虽然在59家地方AMC处于中下游水平,但营业收入与盈利能力接连上涨。海德资管扎根海南、西藏注册、全国性展业。



截至2022年三季度,海德资管资产规模73.2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100.33%,实现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135.19%。


也就是说海德资管用几十亿的资产规模完成了两百亿资产规模才能实现的营收和利润。2022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海德股份的净利率67.35%、资产负债率32.06%、杠杆率46.37%、总资产周转率0.07,各项指标综合情况几乎处在AMC头部位置。


数据来源:前海证券<br>
数据来源:前海证券


海德资管是西藏自治区的地方AMC,从选择在西藏注册开始,海德资管就没想依靠当地不良资产展业,因为西藏地区银行业总资产仅有6352万亿,不良率全国最低。


没有本土资源,注定了海德资管要靠非金不良生存。其在全国多地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并且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与知名的机构合作来搭建自己的处置链条。在这个链条上,最为关键的是大股东旗下的永泰能源,其超过超过80%的资产包规模来自于非金融企业,且主要为能源类的企业等。


海德资管主营业务<br>
海德资管主营业务


因此,困境资产盘活管理是海德资管赖以生存的基础,渐渐的也成为其优势业务,通过可持续、稳定性强的收购重组类业务倾斜,海德股份资产规模获得稳步扩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海德股份存量业务规模69.36亿元,其中收购重组类64.72亿元,占比93.3%,收购处置类4.65亿元,占比仅6.7%,业务底层资产和合作客户涉及能源和地产等领域、上市与非上市等主体。


三、地方AMC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虽然地方AMC担任着化解地方风险的重担,具有良好的制度优势,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行业制度还不够完备。地方AMC至今尚未形成比较统一、比较明确的监管规则。


二是业务规则的不统一。在金融领域,经常会遇到监管无明文规定某项业务能否实施的问题。尤其在当前AMC行业创新业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某些新型业务模式可能找不到明确的监管规定,监管滞后的问题在行业内比较普遍。


三是市场地位不平等。虽然地方AMC的许可由银保监会审批,但是只是作为地方性类金融机构,目前还未获得金融机构资质许可。在展业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使得地方AMC难以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上“大展身手”。


相比上述问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是地方AMC的行业瓶颈,较高的融资成本和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的不确定性叠加,导致地方AMC倾向于交易频率较高的短期经营行为,如收益回报较高的固定收益类业务等;加之若股东对地方AMC设定较高的盈利目标和分红要求,将进一步促使企业选择投资业务、类信贷业务等“短、平、快”的非主业业务,从而弱化地方AMC化解区域风险的属性。


在行业盲目扩张时期,部分地方AMC已经形成了以投资业务、类信贷业务等为主的业务特点,且部分地方AMC开展了较多房地产类信贷业务。2021年地方AMC的不良资产来源仍然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房地产业,随着房地产行业政策调整和房企频频出现风险事件,且很多不良资产的基础资产多为房产相关资产,前期开展的相关业务积蓄了大量风险。


在当前地AMC行业逐步回归主业的背景下,部分地方AMC的投资业务、类信贷业务仍占比较高,及以往介入的房地产类存量业务较多,且部分企业在经济下行期间出现了一定的信用风险事件,从而加大了业务结构转型的压力。鉴于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法制环境及配套建设不均衡、专业人才供给有差异等因素,未来地方AMC发展仍将继续分化,行业“马太效应”将持续显现。同时,逐步回归和专注主业发展,也将促进行业整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在2019年行业回归主业的监管要求下,四大AMC的业务重心回归,将加大行业内部竞争;地方AMC在四大AMC的竞争压力下,同时也面临区域内业务空间有限,且主业开展不达标或将被取消业务资质的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建立核心竞争力、寻求差异化发展及更好地服务当地,对地方AM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良资产头条(ID:npltoutiao),作者: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