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原标题《这“高学历网红”被捧太狠,翻车也更惨》,作者:指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北大毕业的,就这?”


因“北大女生和上野千鹤子对谈”引发的这句全网嘲讽,已经让我的领导——本号主编、北大不知名校友——无能狂怒两天了。


第一层愤怒当然和大家一样:闹剧,真是闹剧。


第二层愤怒有点好笑:“被骂翻的视频也有好几百万播放,再看我们吭哧吭哧做的……”


第三层愤怒说完,我笑不出来了。


她说,就不应该真情实感地相信这些贴北大、高知标签的网红。



“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少同学,既鄙视这种毕业十年还标榜北大、高知精英人设的人,心里想的又是:


要是我脸皮再厚点,没准我也……”


是的,能忽悠到很多学历崇拜、相信你做什么都更有道理的信徒。


仔细想想,如果把全嘻嘻和室友们大半年前因“北大宿舍对谈”走红,也一起纳入考量的话。


那这次的巨大争议,更像是一个有趣的长线变化——


顶尖学历的青年KOL,当初被捧和现在被骂,竟是因为同一个东西。


你觉得她学历如此优秀,本应当如何如何,并为她的匮乏而伤心伤肺;


但谁又知道,流量时代,肆意使用学历标签的人是不是只想大富大贵。


成也北大,败也北大


群嘲“北大不过如此”之后,我第一反应是想弄明白,大家认为北大毕业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颇为戏剧化的是,宿舍三人组最开始火出圈,恰恰因为呈现了一种令人欣赏的“名校精英人生”。


去年3月她们发布了第一期“宿舍聊天”视频,至今在B站上已经有将近300万播放。


标题就很抓人眼球——“北大同一个宿舍毕业的三位女生,10年后都有多少存款?”



一个在香港读研后进入媒体行业,后来成为兼职网红;一个是某公司海外业务的销售主管;一个是知识产权律师。


30岁出头的年纪,存款统统达到了让普通人羡慕的七位数,甚至有人“接近八位数”。


视频里聊的是北大精英们毕业后的人生境遇。但在当时不仅没有恶评,甚至连觉得她们“凡尔赛”“秀优越”的声音都很少。


评论区点赞很高的一条留言说:



回看当初的几期视频,三个女生呈现出的样子确实非常符合大众对“顶尖名校生”的想象。


虽然在镜头里都穿着睡衣,但说话时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比有知识、赚钱多、工作体面更直观的冲击,是她们看起来对自我认知极为明确,对人生走向的把握也极为稳固。


换句话说,是一种属于顶尖学霸的、对美满人生信手拈来的“松弛感”。



但与此同时,谈的很多命题都是年轻人的普遍困境。


求学过程中的迷茫、对待人际交往的无措、外界眼光的压力……


都是很多人心中连碰都不敢碰的角落,一开口就要忍不出哭出来的那种。


但这三个北大毕业生不仅能聊,还透着高材生特有的“学术般的冷静”。



比如在某一期视频中,全嘻嘻的室友世中谈到了自己在读博期间的课题被其他人抢发,导致她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


但在视频里没有抱怨倒霉,反而对当时的心态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我认为读博是一件需要才华的事情,一度质疑自己没有这种才华,但其实它只是一场龟兔赛跑,只需要坚持下来就行了。”


并且坦诚当年中途放弃读博,是“选错了”。



室友佳佳的丈夫曾经得了抑郁症。


她则在视频里回顾了自己心目中的价值观排序,和面对挫折的应对方式。


既没有“庸俗”地聊到照顾丈夫情绪和生活的辛苦,也没有像很多鸡汤博主一样大谈爱情的伟大。



当时对三人组的夸奖中,很多人提到了“思维逻辑”“眼界”“认知”之类的词。


而这些自然而然都被归到了一个标签上,她们就读的母校。


有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


“学历中真正知识性的成分在长期看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但思维和逻辑的构建、通用能力和特质,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有重要的意义。”



从“北大宿舍聊天”这个栏目名称来看,很难说几位UP主没有在强化这一点。


她们在视频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北大生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滋养。找工作的便利、社交中的虚荣心,“只是其中最浅的一层”。


全嘻嘻把自己的北大经历形容成一块“磁铁”。


“在遥远的海岸线上,让你的船慢慢往那个方向开。”



而对普通网友来说,这些顶着北大title的博主也是一块磁铁。


虽然知道自己永远无法企及她们的生活水平和阅历高度,但似乎能从这些学霸身上学到一种更成熟的处世态度。


如果全嘻嘻的北大系列视频就止步于此,只进行自身生活状态和情绪的剖析,不去和更高阶的社会学家进行对话。


其实对她的受众而言已经足够,也不会有后面的大翻车。


明知学不来,但还是忍不住投射自己


但是,“北大”这个标签在舆论场中,是永远都回避不开公共属性的。


卷进了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就代表着全国最优秀的头脑和心智。


影视作品中的初代北大女神苏梅,《中国合伙人》剧照。
影视作品中的初代北大女神苏梅,《中国合伙人》剧照。


大众当然会认为,这样的年轻人在公众面前的每一次亮相和发声,都一定应该意味着什么。


最开始,“北大网红”代表着在学历至上价值体系中,大众能通过怎样的路径通往成功。


比如当年因为双双考上北大而被媒体报道,从而走上网红之路的“最帅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


“逆袭”是他们故事里的关键词,连小时候胖乎乎的照片都能被人拿出来反复琢磨:


“太励志了,完成了成绩和颜值的双重翻盘。”



上鲁豫有约时,兄弟俩热情地分享了一大堆高三冲刺秘籍——


什么在墙上贴满知识点小纸条啊、课间休息时吹着冷风背书啊。



后来两人粉丝量暴涨,有媒体以“观察网红”的视角去采访,甚至出现了很荒唐的一幕。


前一秒他们还穿着时髦的衣服在镜头前摆pose,结果画面一转,被打上“后援会会长”title的人居然是个老师。


老师表示:“每年高三的时候,都会找一些典型的例子,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



此时北大网红,更像是你那个考上名校后回母校演讲,教你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顺便卖本书)的学长。


后来随着知识类综艺捧红一批“网红学霸”,北大标签的特别之处在于,又被寄予了与社会责任、理想主义相关的期待。


其中一种是“卧薪尝胆”型,强调自己如何凭借努力考上最高学府,从而改变了命运。


比如《超级演说家》中被打上“北大才女”标签的刘媛媛,出身于农村家庭的她,靠着疯狂背题、泡图书馆抄书考上了北大。



当时,那篇“寒门难出贵子”的文章正好在网上被热烈讨论。


她在节目上一句“我是命运手掌里面的漏网之鱼”,说哭了台下的陈建斌,也给很多普通人打了一针久违的鸡血。


另一种,则是“眼界型”。


这类网红不太会去回顾自己的“考学苦难史”,而是会去强调这所百年名校浓厚的人文氛围。


后来因为考编失败引发争议的北大网红“芈十四”,在参加《一站到底》时用“北大历史上有500名保安考上了大学”,来论证学术氛围给人带来的滋养。


“我选择北大,是因为从民国至今,浪漫主义充斥着这个校园的每个角落。”



2020年李雪琴横空出世,又开辟了“丧”系北大网红的形象。


虽然大家都知道,论学历和知名度,她压根跟“失败”二字沾不上边。


但当她往台上歪歪扭扭一站,俨然一个名为“甘于平庸”的人形广告立牌。


仿佛在说,“你看,北大毕业的人照样可能被生活打趴下。”



北大宿舍三人组在争议之前的形象,可以说是前辈们的集大成者,也和当今的时代情绪不谋而合。


一方面经常呈现自己人生中脆弱的、无法掌控的部分,比如放弃读博、工作受挫。


但又提供了“更高级”的视角和处理方式,让自己巧妙地位于“丧”和“精英”之间。


榜样力量和心灵按摩的双管齐下,制造了一种“你也可以和我一样”的幻觉。



在北大标签的笼罩下,是三个坦诚、通透、成熟的“过来人”,为迷茫中的后辈提供指引。


于是聆听者共同沉溺于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中:


“原来上北大的人也和我一样也会有迷茫,也会有价值观重建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地学习自洽。”


最聪明的人,赚最聪明的钱


相应地,高学历精英的光环越是投射在少部分人身上形成崇拜,带来的审视也越是严苛。


“寒门贵子”刘媛媛在前年转行直播带货,被喷“忘了初心”“这工作不考北大也能做”。


而芈十四前年因为考教师编失败发文质疑有人“空降”,结果被扒出笔试成绩确实不如录取者,招来许多“输不起”“靠名气压人”的骂名。


公众对顶尖学历网红的期待,不仅是幻想ta智识、品德都有过人之处;


还在社会的公平、弱者的权益等更加向外的话题上,加了更重的砝码。


这是一种合理的期待,但这些走到互联网前台、以名校标签获取注意力的KOL,未必承担得起。


无论是能力还是意愿。


宿舍三人组之前的聊天视频,优势在于对自我的微妙体察,以及将其坦然说出来的态度。


比如全嘻嘻分析自己非常在乎世俗对成功的标准,甚至会因为室友找了“高富帅”男友而感到嫉妒;


佳佳也会聊到对人际交往的冷漠,可能会导致跟一些朋友渐行渐远。



但当聊天内容超过这个范畴,立刻就露怯了。


在这次争议中一个很扎眼的批评:“堂堂北大高材生对话知名学者,把一个公共讨论弄成了婚姻咨询。”


网友纷纷猜测,究竟是她们的能力就这水平,还是平台的策划只要“婚恋生育”话题,用超低的门槛博取最多的流量。


但客观的结果都一样:


所谓的高知才女,并没有带来一场严肃的、有启发的公共对话。这可能才是所谓“精英感”变得稀碎且最令人失望之处。


放眼望去,互联网上依然很多活跃的高学历网红,却鲜有几个在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其中一部分变成了考学工具人。


短视频平台里搜索“北大学姐”“北大学长”,你能看到各种酷似辅导老师的账号,在镜头前讲解学习经验。


从“英语完形填空的技巧”,到“如何戒掉手机变得自律”。


另一部分则学会了“装傻”,降低精英感和学历带来的优越性——


因拍扔掉北大毕业证走红的@羊毛月
因拍扔掉北大毕业证走红的@羊毛月


一边拍摄“在北大上学太痛苦了”“北大数学是不是都很好”的段子,把学历标签牢牢地焊死在自己的身上;


一边在视频中展现自己有点傻、不着调的一面,自嘲“北大笨猪”,用幽默有趣的方式时刻在热点中保持曝光。



这种轻巧的聪明也会有差点儿露馅的时候。


之前“万柳少爷”爆火后, @羊毛月 第一时间就去拜访,制造了诸如“你家缺阿姨吗”的有梗场面。


评论却罕见地认为,这不是一个需要机灵幽默表演卑微的场合,北大毕业生的身份更是在其中起到了反作用。



尽管这次全嘻嘻们被喷得如此惨烈,但我依然不觉得前文所说的追捧与崇拜会就此消失。


被学历内卷绑架许久后,普通人可能只是有那么一个时刻,想要在王冠上狠踩一脚:


最高级的,拼上所有获得的,也不过如此。


等偃旗息鼓后,我们依然需要这些世俗意义上的精英,演绎一种“游刃有余,尽在掌握”的人生。


一个北大网红倒塌了,下一个更聪明、更会拿捏情绪避免翻车的,可能就在路上。


但下次就别太真情实感了。


因为最聪明的人,总是在正确的时机赚聪明的钱。


当整个世界都在向内收缩、自私狭隘的时候,那么头脑最好用的年轻人,可能也早已顺应时势,将他们的聪明才智流向了利益最多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