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香港大火,究竟怎么回事?


2023年3月2日晚上11时11分,重建中的“海员之家”大厦工地突然发生四级大火,烈火在建筑顶层熊熊燃烧,火势波及到了邻近的六座大厦,导致2人受伤。香港消防处出动了29 辆消防车和6台消防泡沫机,动员6个佩戴呼吸器的救援小组入场控制火情,并有6 辆救护车在火场附近待命。大火于今日凌晨6 点 56 分得到控制,早上8点半基本扑灭。

海员之家重建大厦

建成效果图

2023年2月建造现场图





 · 2023年3月2日晚失火现场图

海员之家重建工程时间线:

2018年2月

,由已故地产巨擘郭炳湘创立的帝国集团独资揽获“海员之家”大厦重建项目,总投资额约60亿港币。

2018年6月15日,运输及房屋局公布重建位于尖沙咀的海员俱乐部的计划,海员之家和海员传道会进行原址换地,以维持为海员提供的福利服务,开发商需补地价约11.3亿港币。

2018年7月,重建工程开工,当时预计2022年落成。海员之家将重建为一幢42层高的综合用途楼宇。总建筑面积约45,900平方米。届时大楼将成为维多利亚港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用途规划如下:

1F-2F:海员会所,共3层

3F-8F:设备及员工办公,共6层

9F-42F:酒店,包含1层空中花园、2层避难层和31层客房,共34层

2019年5月28日,帝国集团与洲际酒店集团举行酒店项目签约仪式,引入金普顿酒店(Kimpton)营运,拥有500间客房,计划于2024年盛大开业。

2023年3月2日晚,重建中的“海员之家”大厦工地发生过火事故。







· 海员之家重建大厦建造现场图片

火灾原因:

从结构上看,重建的海员大厦拥有优异的防火性能:该建筑主体结构及楼板均为现浇混凝土,属不可燃物。其主体结构的垂直/横向结构元件和楼板跨度系统由现浇混凝土建造,其他附属建筑组件在工厂中使用预应力钢筋或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制造,运输到施工现场与现浇的主体结构组装在一起。

竹木脚手架要背锅:香港建筑施工时,允许用竹木做脚手架。施工人员的临时便道等设施,也是竹木这类可燃物铺就。施工期间外围覆盖的蓝色防尘网虽采用阻燃材料制造,在大火中也会燃烧,加重火势。

火势自上而下,层层跌落引燃大厦: 昨夜大火从建筑顶部开始燃烧,掉落的燃烧脚手架及引燃了每隔数层设置的环形施工便道,层层往下塌陷燃烧,42层的大厦宛如维港边一座灼烈燃烧的火炬。

疑点重重的起火时间: 工地失火,常因施工过程中焊接产生的电火花,或设备过热引燃泡沫保温板、易燃装修材料(如木材等)而引起。但昨天的大火发生于晚上11点11分,工地上除了保安应该没有持续的施工活动。同时据香港地方媒体报道,大厦内多个楼层是同时开始着火的,结合大厦重建计划曾吸引香港八大财团互搏的情况来看,不排除人为纵火可能。

灾后影响:

大厦: 结构不可燃,没有失火。但大火很可能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伤,会影响建筑寿命。灾后会有专业的评估小组对大厦结构安全进行评估。

损失: 脚手架和装修材料以及部分保温层烧毁,会增加维修造价,还需要延长工期进行修复,使得原定2024年的开业时间被迫推迟。

远期: 香港注重风水、讲求吉利。不知道面对曾经失火的豪华酒店,非富即贵的客人能否安然入眠?

最终的答案,也许要等香港消防处及香港警署的联合调查报告才能真相大白了。




香港突发重大火灾,1953年同样一场大火,“烧”出了香港公屋制度!

昨晚,一场凶猛的大火烧把香港烧得鸡犬不宁,足足烧了9个多小时,直到今早八点半才被扑灭!

3日早间,据港媒报道,香港尖沙咀的一座高层建筑突然发生大火。



起火的大厦是一处施工楼盘,位于闹市区弥敦道和中间道的交界处。



火势持续蔓延,越烧越旺,由于起火位置太高、范围太大,灭火难度特别大。



消防部门在起火26分钟后,将火警升为三级,并在凌晨1时46分升为四级。



从现场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失火的大楼有40层高。



照片中可以看到熊熊的火光,烈焰冲天,包括国际电讯大厦平台、远东大厦、喜来登酒店、重庆大厦、恒星楼5栋大厦被火灾波及,简直就是灾难片现场。



好在此地正在施工中,还是凌晨起火,火警中暂未接获受伤报告。

香港警方在事故发生后火马上赶到现场拉起警戒线,疏散周边居民!



周边市民纷纷拉着行李箱避火逃生,这次火灾附近的居民相对来说还算幸运的。

1953年香港也曾发生过一场重大火灾,正是因为这场火灾产生了香港公屋制度。



当年石硖尾寮屋区一位居民在点灯时不慎引燃了棉胎,不到十分钟,大火就已经蔓延数百户人家,随后不断波及邻里。



第二天凌晨扑灭时,方圆41英亩内的两千五百多间寮屋已经化为灰烬,五万多居民流离失所。

1

//

这场悲剧似乎是必然发生的。

因为香港人口疯狂膨胀,1945年事香港人口只有60万到 了1953年就涨到250万,单是1949年已经有超过80万躲避战祸的难民涌入香港这弹丸之地。



刚好香港当时正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因此港英政府对涌进来的过百万难民只眼开只眼闭。难民虽然有工开,但房屋短缺,加上租金很高,他们就成群结队地在九龙北部山边搭建多处木屋区,被称为寮屋。

香港一度有超过25%的人居住在这些简易的寮屋里,寮屋区居住环境恶劣,极容易发生火灾。



石硖尾大火导致5万香港人失去了家园,当时的港英政府算了一笔账,如果给所有居民发放补偿金,倒不如建些安置大楼更划算。

这样既减少了经济开支,又可以给居民提供了长期居住的场所,避免未来再发生火灾。



事故发生后,政府在火灾发生地建造了29栋7层高的居住大厦,这便是香港的第一个公屋小区——石硖尾邨。2

//自此,拉开了香港建造公共房屋的序幕

政府决定有系统地展开徙置计划,前二十年主要是发展廉租屋,解决基本居住问题1970年,开始着手新市镇建设,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并于1978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

此后在提高建设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居屋的第二市场计划,租者置其屋计划等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在公共房屋管理上主要由物业管理和租务、户口管理两个方面。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香港公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不过香港政府一直在不断完善。



目前,香港约有近一半的人口住在公屋内。公屋又分为租赁型公屋和补助型居屋。租赁型公屋主要给符合要求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租金补助。

申请者通常要等2-3年,但近年来等待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补助型居屋主要提供给中低收入人群,帮助他们购买自己的房屋,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公屋的私有化,如“居者有其屋计划”、“租置计划”和私人机构参与的“建居屋计划”等。



香港的公共住房制度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形成了较完善的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对我国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工作,建立有效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政策体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