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 (ID:chaping321),作者:百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两年半前的苹果 WWDC 2020 开发者大会上,苹果正式宣布了一个重磅决定,他们宣布往后的两年内,渐渐用自研处理器来替换掉正在使用的英特尔处理器。
托尼当时对这事儿的印象特别深,虽然这届开发者大会因为疫情改为线上举办,但整体的视觉效果特别出色,完全不是简单地对着 PPT 讲话。

再加上苹果宣布的重量级消息,说 WWDC 2020 是近几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开发者大会也不为过。
用自研芯片替换掉英特尔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这意味着苹果要把底层的 Intel X86 架构换成 ARM 架构,使用自家的 Apple Silicon 芯片,直接自立门户。
苹果不仅铁了心要这么做,还宣布要在两年之内把自家 Mac 电脑上的英特尔处理器都换成自研芯片,野心属实是不小。
苹果这话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因为听上去只是换个芯片这么简单,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因为一旦改变整个架构,到时候自研芯片的性能、功耗,以及非常重要的软件适配,都是特别头疼的事情。
而且现在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苹果自 2020 年 11 月发布第一款 M1 芯片到现在,其实已经超过了苹果说的两年过渡期。

那么苹果有没有实现当年的承诺,在两年之内把英特尔全部踢掉换成自家芯片呢?
实现了,但是又没完全实现。
但托尼这么说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在这两年的时间里,Apple Silicon 可以说是有高光时刻,也有让用户戴上痛苦面具的地方。
M1 改变了什么
其实要说我自己的主观看法,那就是当苹果在发布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的那一刻, “苹果 ” 计划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大家对“换架构对苹果有什么帮助”这事儿并不关心,大家只想知道我用上 M1 芯片的好处都有啥。

结果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几乎每一个媒体和用户用上 M1 MacBook Air 的时候都被吓到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能,因为如果你用过英特尔时代的 MacBook Air 和 12 英寸版 MacBook ,就知道这玩意儿的性能非常羸弱,可以说是个战五渣。
那种花了七八千买的笔记本电脑,结果连用个 Chrome 都卡的经历,托尼不想再经历第二次了。
但是当 M1 登场之后,MacBook Air 的性能跟坐了火箭一样相位猛冲,以前连网页都不敢多开,现在直接能剪视频了。

这个性能不说翻天覆地吧,但是也足够刷新人们对 MacBook Air 的固有认知了。
而且 M1 芯片的续航也堪称变态,哪怕电量只有个位数,托尼也敢不带充电器去开会。
所以一定程度上看,M1 芯片性能强、续航长、功耗低,简直就是很多人的梦中情 U 。
连基础款 M1 都这么猛,后来的 M1 Pro 、M1 Max 和 M1 Ultra 就更不用提了。

嗯,打游戏这事儿除外。
但 M1 的横空出世确实打乱了笔记本电脑市场,在部分生产力和续航方面可以说是爆杀英特尔。
这就是为什么托尼认为 M1 的诞生就已经让苹果的两年过渡计划成功一半了,因为它带来的体验提升实在是太明显了。
哪怕托尼手里这台 MacBook Air M1 是一个 7 核丐中丐版本,也每天都用得很开心,看看这花花绿绿的贴纸就知道俺有多喜欢用它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用户的反馈,M1 系列芯片的问题暴露出来了,那就是软件适配拉大胯。
这也是一开始很多人知道苹果自研芯片架构从 X86 换成 ARM 时,最担心的问题。
论适配的重要性
其实如果你对苹果的换芯之路足够了解,就知道苹果是有备而来。
为了让软件方面的体验也能跟上,果子哥祭出了 Universal 2 和 Rosetta 2 这两大法宝。

简单来讲,Universal 2 是面向开发者的,它可以帮助开发者降低编译的工作量,让转换更轻松。
而 Rosetta 2 则更多是面向咱们用户,当你第一次在 Apple Silicon 电脑上面运行一些还没适配的软件,这时系统就会要求你安装 Rosetta 。

这玩意儿只需要安装一次就行,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它会在用户完全感知不到的情况下进行转译,顶多让你多等一会儿。
一边减轻开发者工作量,一边让用户零门槛使用还没适配好的软件,苹果这套连招配合得相当好,让 M1 刚问世的时候体验还不错。
其实苹果做了这么多准备也完全合理,因为这已经是苹果第三次转移架构了。
第一次是苹果的 Macintosh 转移到 PowerPC 时代,第二次是从 PowerPC 到英特尔。

所以一定程度上讲,苹果也算是个经验丰富的搬迁大师。
但是铺路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大家现在的需求今非昔比,各种应用软件五花八门,于是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首先是 Rosetta 2 只能保证软件可以运行,但是运行起来流不流畅、功能完不完善,那可就不一定了。
像是闪退和边框不能随意调整等等,那都是家常便饭。
但这些其实托尼都能忍,毕竟还有网页端和手机可以替代,最要命的是专业软件方面的问题。
比如在 M1 刚发布的时候,Photoshop 和 Python 都没有原生支持,需要通过 Rosetta 转译,而且经常会出现功能缺失等适配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判断软件是否适配 Apple Silicon ,国外甚至有个专门用来查询兼容情况的网站,名字就叫 Does It ARM ( 它适配 ARM 了吗 ) 。

从网站主页能看出来,现在站内记录的软件内已经有一半原生支持 Apple Silicon 了,还在通过 Rosetta 转译的只有 11.6% 。
不过还是有超过三成的软件不确定兼不兼容,以及一小部分死活不支持的软件,比如 GoPro Fusion Studio。

而且如果把这事儿往深了讲,Apple Silicon 的兼容问题还会被放大。
比如 @影视飓风 就专门做过一期讲 Windows PC 和 Mac 电脑之间区别的视频,而在编解码器和回放等一些功能点,以及 Houdini 等软件的使用上,Mac 的体验都不尽如人意。

所以哪怕 M1 Ultra 芯片已经恐怖如斯,但有时候该用 PC 的时候还得接着用。
总之,如果你确实被 M1 系列和 M2 强大的性能和出色的功耗所吸引,也确实有一些使用需求,那么托尼强烈建议你先看看自己经常使用的那些软件有没有适配、适配程度如何、使用体验好不好。
所幸经过两年时间的修修补补,支持 Apple Sillion 芯片的软件数量已经比一开始多得多,常用的主流软件体验起来都还不错。
不过这还不够,同志仍需努力。
超时了,但不重要
在 2022 年 3 月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性能爆炸强的 M1 Ultra 芯片和 Mac Studio ,但是很多人期待的 Mac 性能巅峰 —— Mac Pro 却没有登场。

很多人都觉得 Mac Studio 替代了 Mac Pro 的位置,但人家在发布会上明确地卖了个关子,说“Mac Pro 这玩意儿以后再聊”。
没想到托尼真就像个大傻子一样,一等就是一年时间。
目前仍在服役的“刨丝器” Mac Pro ,采用的还是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售价 47999 元起。

也就是说,大家评论苹果没能按时完成两年过渡计划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这就是事实,Mac Pro 在那摆着呢。
但托尼倒觉得,这个两年过渡计划对于苹果来说,现在可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当 M1 MacBook Air 发布的那一刻,当用户和媒体发现这台笔记本电脑外观完全没变化,但体验已经完全天翻地覆的时候,大家就知道:苹果没跟你开玩笑,它动真格了。
在 M1 发布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苹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计划:M1 Pro 和 M1 Max 问世,新外观的 MacBook Air / Pro 发布,以及 M2 系列芯片登场。
虽说两年之期已到,现在的 ARM 生态可圈可点,只不过在软件的适配方面,苹果确实得想办法激励开发者跟进一下。
从另一方面来看,M1 和 M2 已经让所有人见识到了 ARM 芯片的巨大潜力,现在高通等也都在往 ARM PC 芯片发力。
比如高通骁龙 8cx Gen2 和 Gen3 芯片,就先后搭载于三星 Galaxy Book2 Pro 360 、华为 MateBoook E Go 和小米二合一笔记本等产品。
虽说它们的性能并不及 M1 和 M2 ,但是可以看出一个基于 Windows 系统的 ARM 生态正在逐渐展开。
苹果凭借一己之力让 ARM 架构在电脑界大杀特杀,也证明了这玩意儿前途无量,可以爆发出夸张的性能和极低的功耗。
苹果这计划确实是没完成,但是当所有人见识到了这样的表现之后,大家还能说啥呢?
来源:
Apple 、华为官网
哔哩哔哩 - @影视飓风
Does It AR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 (ID:chaping321),作者: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