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OL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中国独有的航空产业赶超机会,一是中国通过C919和ARJ21项目,有了独立自主开发飞控系统的能力,培养了大量人才团队;二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变道超车,带来了三电产业链优势,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优势,同时,电气化还为智能化提供了基础。”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在媒体沟通会上介绍。

御风未来是一家空中出行创新企业,主要从事eVTOL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开发和生产,在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均设有研发、制造、试飞等多个基地。

2月22日,御风未来宣布于去年12月完成一次加轮融资,由天善资本领投。这是御风未来在2022年5月完成数千万融资之后,7个月内完成的第二笔融资,累计融资额达1.5亿元。

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2吨级大型垂直起降飞行器M1的研发制造、试飞以及适航取证相关工作的补充资金。目前M1的首架机已经完成静力试验、进入了总装阶段,预计将于3月下线。接下来将有序推进全机系统地面试验,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可以实现首飞。



M1飞行器

该机带电池自重1.5吨,最大起飞重量2-2.2吨,如果用于货运,大约可以装载500公斤货物,用于载人将设置5个座位。

在产品构型上,御风未来选择的是复合翼构型:即飞行器有机翼,有独立的动力系统分别提供垂直起降升力和巡航推进动力。M1拥有16个用于垂直起降的旋翼和4个用于巡航飞行的旋翼,是目前是全球复合翼eVTOL里旋翼最多的飞行器。在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同时,又能够通过机翼与空气的相对运动,来获得长时间的运行能力。设计航程200公里,最大速度达到250公里/小时。

御风未来团队认为,复合翼构型具有低机械复杂度、低维护成本、高安全性和低适航难度等优势,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商业化和取得适航认证的构型。

谢陵进一步介绍,所谓eVTOL就是电动垂直起降,它涉及两个关键词,一是电气化,二是垂直起降。垂直起降意味着不需要跑道,能大幅提高飞行器起降的灵活性;

电气化,则为航空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传统航空发动机结构复杂、成本很高,且传统航空供应链仍由西方主导。使用传统发动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只有双发直升机和单发直升机,双发比单发有更多安全冗余,但很难想象一个飞机装上几十个发动机。

在电气化时代,以电机为动力系统,相对于传统发动机,它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多电机分布式布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做到足够多的动力冗余,以M1机型为例,在多达20个螺旋桨中,即使有3个损坏,仍然可以保证安全着陆,因此,其安全性较传统直升机会得到1000倍的提升。



M1机身装配图

在飞行器最核心的“大脑”飞控系统上,御风未来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公司核心技术团队主要来自于国内一流的航空航天相关专业院校,多有5年以上在国有研究所从事大国家重点的军民用型号的工作经历。

公司创始人、CEO谢陵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在中国商飞工作7年,完整参与了C919的飞控系统的设计工作。公司另一位创始人、CTO刘十一为同济大学博士,不但是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以及控制算法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资深的程序员,从十几岁就开始写程序。

他们通过生产小型无人机来验证关键算法和软件工具链、积累飞行数据、测试核心航电设备,团队最终实现飞控系统在全尺寸样机上天的应用和迭代。

“我们选择的构型太独特了,而飞控系统与飞机构型具有强耦合的关系,不是一般用开源的飞控或者一般的算法就能解决的,”谢陵介绍,“自研飞控系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团队不少人都参与了C919飞控系统的研发,也希望在飞控这方面能够摆脱国外供应链,不被卡脖子。”

如果说来自C919项目的基因成就了M1的大脑,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变道超车”成就了M1扎实的供应链基础。

御风未来方面介绍,其核心供应链100%国产化,并深度介入供应商研发过程,带来更好的设计自由度、更稳定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过去,中国航空业最难解决的是航空发动机问题,就是所谓“心脏病”,但现在电机的技术难度要比航发低得多,迭代速度也比航空发动机快得多,尤其是近年来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三电供应链迅速生长,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电机、电池、电控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优势,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汽车供应链企业,都已经成立了航空研发团队。同时,由于电机的响应速度比航空发动机快得多,电气化还为智能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对于市场普遍关心的空域管理问题,谢陵将其形容为“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他认为,在没有一项新事物之前,政府不可能凭空建立一套管理体系,只有出现科技创新,产生新事物,才会推动政府慢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同时,中国目前已经建立的5G基站网络既可以在低空建立通讯系统,又可以在空域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已经具备了建立相关监管体系的条件。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御风未来以“先郊后城,先物后人,先隔离后融合”为发展规划,逐步推进载货、载人的商业化进程。大型eVTOL产品二分之一缩比验证机首飞后已经成功作为一条产品线成功推向了市场,并取得多个订单。目前该型号多架飞机正在喜马拉雅山区恶劣气候环境下执行货物投送任务。从中小型eVTOL,到大型货运eVTOL,再到载人eVTOL,通过货运商业化的落地不断积累运行数据,持续迭代用户需求,为载人飞行的商业化奠定安全和成功的基石。

本轮领投方天善资本管理合伙人丛真表示,航空器制造是工业制造皇冠上最亮的明珠,也是国家号召全社会要努力突破的领域。分布式电推、电池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亚洲城市高度集中的交通需求的扩张,将为中国的航空产业带来产业链级别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