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就医保改革事宜深入讨论,发现新医保政策细则不符合实际情况,没有合理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一药难求”,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不符合民意,还不如过去的政策,建议恢复以往政策。



●大家都知道,国家想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推翻以往的旧政策,总结经验,深入研究,重新归纳新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利于国家未来发展。

但有些政策不能盲目的说定就定,特别是在确保民生问题的情况下,通过社会走访,调研,征求他人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去合理的制定方案才能确保民生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

★不过话说回来,本次医疗改革存在的不足问题,确实很多,比如“一药难求”,医保报销问题,调整医保余额问题,年超额消费问题,住院报销问题,医疗机构制度问题,所导致很多老年人哀声怨气。



☞有些网民认为,越改越不方便了,效率越改越低,耽误时间不说,浪费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体质不好的每次需年轻人陪同,太劳神劳力了,这种改法,老年人很难。如果没有儿女在跟前,生个病,进个医院就折腾不了几回。社会应该关爱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方便。关爱老人不应只是口号,应落实到实处。



●以前医院就分内科、外科,现在单一个内科就分出了5、6个,老年人看咳嗽、胃疼、失眠、心悸、尿频就要掛多个号,付费、检查、取药,排队、排队,再排队,再排队,看完病血压升高,腰酸背痛,台阶也下不来了。



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制定政策的人看病不排队,随到随看,甚至医生看病上门,别管用什么药、检查都全部报销。能不能体谅一下年老体弱的劳苦大众。

■现在医院看病,就是检查,判断,拿最贵的药。医生几乎没有做什么。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自助看病。只要把病情输入电脑上。就会给你判断开单子检查比对结果后,得出病情报告和治疗方案。由病人自己选择。



★我认为,医改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老年人是个特殊群体,人的一生只有到老年才体弱多病,年轻力壮从未进入医院的門,希望有关部門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多为老年人办实事!现在的就诊制度确实不适合老年人网上挂号等网上完成的就诊方式拦住了很多老年人,建议开设老年人门诊让老年人方便就诊特别是不会使用网络的人,这样不会造成拥堵,既能节省时间提高就医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改革是好事!但要符合科学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不能越改越差。

多地回应新医改“个人吃亏”,如何避免民众的“被剥夺感”?专家解读

新一轮医保改革正在铺开。改革必然带来阵痛,很多人认为,医保改革后自己的账户余额变少了,进而对新政策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连日来,各地医保局纷纷发布政策解读,回应质疑和不满。

本轮医保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中国医保改革将走向何方?

民众质疑改革后个人“吃亏”

多地回应

本次各省的医保改革源头为,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纷纷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意见,并落地实施。

顶端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对本次医保改革反应强烈的两个群体是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休老人多患有慢性病,经常就医拿药,对个人医保账户较为敏感,直接感受到个人账户减少、报销门槛提高等问题;部分地方的灵活就业人员直接不建立个人账户,心理落差较大。

相对而言,年轻人由于就医频率低等原因,对医保改革带来的变化关注较少。顶端新闻记者联系到武汉市3位约30岁的国企职工,他们均表示没有关注到医保变化。

另一位医保在深圳市的31岁国企职工也表示,对该市去年12月份开始实施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并未留意。

面对争议,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局2月9日回应称,改革原因系此前的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模式,出现了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情况。一方面,全市60%以上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趴在年轻和健康群众的账户中;另一方面,退休和患病群众的个人账户结存不够使用,门诊个人自费负担较重。

对于有参保职工称改革后“个人账户划入少了,吃亏了”,武汉市医保局回应称,改革后,从当期看,大部分参保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会减少;从长期看,所有参保职工都增加了此前没有的普通门诊待遇,特别是患病群众和老年人受益更多。

事实上,武汉市的医保改革相对较为激进。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例,武汉市简单粗暴地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而广东省就保留了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医保账户,计入标准参照在职职工执行。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这与武汉市共享医保资金压力有关。实际上,国内多地共享医保已经出现赤字问题。

对于推动“门诊共济保障改革”的原因,深圳市的解释更为具体。深圳市医保局这样描述:从全国情况来看,个人账户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个人账户沉淀了相当多的结余基金无法发挥共济作用,主要表现为共济性不足,“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影响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而有些参保人因个人账户资金不足,本来可以门诊治疗的病采取住院治疗,对医疗资源、医保基金都是浪费。而另外还有参保人,因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较多,伙同不法分子套取个人账户资金。因此,当前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是国家在医疗保障领域推进共同富裕、增强民生福祉,促进医保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安排。

此外,2月6日,西安市医疗保障局相关人士回应,改革后个人账户每月新增划入额度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个人会吃亏。首先改革后,参保人缴费负担不变、个人账户的历史积累额不变,仍然归个人使用,还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共济使用,同时,支付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能够惠及到更广大参保人员。此次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参保人以往的待遇,还新增了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医保改革的底层逻辑:

如何调动更多资金分担社会风险?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婚恋观念变化、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民众对养老、医疗健康等的关注度提高。本轮医保改革背后的大逻辑是什么?未来医保改革的方向如何?

2月10日,顶端新闻记者对话了上海创奇健康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原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对中国医改问题进行解读。

蔡江南教授曾在中美两国高校、政府部门从事30余年的卫生经济政策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获得过2002年“美国卫生研究学会最杰出文摘奖”,并参与了美国医保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中国新医改方案的研究工作,对医疗健康行业有着深刻理解。

以下为对话内容:

顶端新闻:本轮医保改革受关注度较高,请问政策调整的大背景是什么?

蔡江南:我国设立职工医保时,学习新加坡经验,分为共享账户和个人账户。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即我国在经济不够发达,医保经费不是很足的情况下,过早地设立了个人账户,把相当一部分钱给分流出去了,不具备参与保险的风险共担功能。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造成了个人医保账户结余和共享账户的结余体量比较接近的问题,也就是说,个人账户结余的体量相当大。

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各地方有数百家的医保基金,缺少全国的统一医保管理机构,所以医保资金的盘子很分散。这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统收的共享账户可能还有结余,但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共享盘子就出现了赤字。

顶端新闻: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蔡江南:一直以来,政府、专家都考虑如何将个人账户当中的钱调动起来,参与风险分担。各地已经有不同的尝试,如上海允许个人账户支付长期护理险。也有地方允许支付惠民保,在药房购买药品,允许个人账户结余的钱在家庭内部共享等。

目前的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够一次性取消,因为触动民众的既得利益,就会引起不满。直接减少个人账户的投入,会在受保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被剥夺感,钱少了,大家就会认为自己的奶酪被动了。

顶端新闻:怎样既让个人账户参与风险分担,又避免民众的“被剥夺感”?

蔡江南:个人认为,可以采取过渡性方式,想办法为个人账户的钱开辟更多的使用途径,而不是直接把钱拿走。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支付长护险、惠民保,或者是家庭内部来分享,都是很好的办法。这样既扩大了使用途径,也起到了风险分担的作用,但是又没有直接造成个人账面上钱被拿走的感觉,民众心理上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或者如果要减少个人账户的注资,是不是可以逐步分阶段来?有的地方一次性把雇主的钱削减很多,原来比方说是工资的4%、5%,一次性就减了一半,这个会比较明显。是不是可以分阶段进行?比如逐步减少0.5个点。

当然实施之前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甚至可以做政策听证会,把政府部门遇到的问题、困难、挑战向大家说清楚。老百姓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可能心理感受会好一些。

顶端新闻:很多年轻人开始担忧养老问题,您觉得有必要吗?

蔡江南:首先要看到,医保个人账户和养老金没有直接关系。动个人账户的钱,老人会比较敏感,因为老人看病会比较多,年轻人的个人账户结余较多,因为用的少。

其次,从长期改革趋势来看,个人账户的医保钱肯定会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未设置个人账户,因为社会医保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风险共担的角色,个人账户实际上等于把其中的一部分钱挪出来,没有参与分担功能。

所以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即使发达国家资金充裕,相对于需求、技术的发展,医保基金总是不够的。所以,个人账户的设置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其他国家大都通过商业保险、补充险来解决个人额外的医疗需求。

所以,我国的医保个人账户早晚会取消。

顶端新闻:随着婚育观念的变化、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严重,我国的医保问题是否会更加突出?如何解决?

蔡江南:医保资金也是资金,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节流就是把已有的钱用好,包括个人账户的改革就是一种节流的做法。开源的办法有很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包括提高个人贡献比例、规定退休群体缴纳部分保费等都具有可行性。

人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规律。从中国来说,我觉得应该出台政策,帮助婚育年龄的青年人减轻经济负担。个人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也不用太过焦虑,但应出台政策减缓下降趋势。因为如果出生人口锐减, 老龄人口比例过大,也会造成医保经费、养老经费的新问题。

相关报道:医疗保险改革启动,灵活就业再遭暴击

医保改革的事情在网络上引起的浪花不大,明明那么多人的切身利益受损,但是却很少看到网络负面消息。

直到正式文件下来以后,大家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就拿武汉为例,2月1号正式实施改革后的医保政策,退休人员返钱从以前的260.92一下子降到现在的83块,降幅68%。

一年下来相当于被拿走2135块,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职职工也有很大的影响:



原来每个月强制交的医保里面,个人2%,公司10%,其中公司10%有一部会划到个人账户中去,也就是大家在表格里看到的3.1%,3.4%和3.7%。

现在可好,一刀切,你只能拿你个人交的2%,公司交的10%被统筹走了。

这个逻辑就变得和社保有点像,个人部分以后打你卡上,公司部分全部统筹。

但问题是,社保是对于养老需求,也就是未来的一个规划,医保是当前买卖,我交2%,再还给我2%,而这2%却进了医保账户,平时是拿不出来的。

如果我是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年轻人,那么这个钱就变成沉淀资金,成了强制储蓄。

作为补偿,医改后增加了普通门诊报销的的待遇,金额每年从700起步,上限3500。

本来嘛直接划扣医保卡里的金额,现在每个月进项少了,但有一定的报销额度,只是要累积到700块才能开始报销。

所以这种模式更适合患病群体和老年人受益更多,特别是慢性病的那种。

最亏的就是身体健康不用去医院的,或者偶尔一些急性毛病又凑不到700块的这类人。

据我所知,这类人大部分是年轻人。

简单地说,就是把你个人账户上沉淀资金统筹到其他需要的人身上去,说到底,就是一个支付转移,老百姓之间的互帮互助。

问题是我暂时用不到,不能存着以后用啊,万一以后我被气得各种毛病都出来了怎么办?

以后的事情嘛,谁都说不清楚,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

你还别生气,无论是退休人员还是在职人员,受影响还不是最大的,最凄惨的要数那两亿多灵活就业人员。

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尽管每个月到医保卡里的钱大幅降低,但多少还是有钱进来的,灵活就业就牛逼了,全部统筹。

对,你没看错,新的医保政策规定,灵活就业人员购买职工医保,在没退休前,将停止返钱,每个月一毛钱都不会给你。



这就很难受,现在武汉灵活就业人员,买职工医保的话,按照最低基数缴费10%,每个月要交414.7元。

原本这些钱里的一部分是打到个人账户上的,现在可好,直到退休前,全部都被拿出去照顾老弱病残了。

我们可以算笔账,现在已知医保最低缴费年限是25年(不排除未来肯定要增加),那么一个灵活就业的人一生要交414.7*25*12=124410。

在按照现在每年社保往上调整的趋势,再加上延迟退休,一个灵活就业人员一生按部就班地交医保肯定得超过上面这个数,但是自己账户上却没有一毛钱。

请问,这合理吗?



关键是你交了这个钱,平时有点小毛小病还用不上,因为不到700块的下限,所以你只能自费去药店里买药。

一边每年交着大几千的医保,一边还要自己掏钱买药,怎么看都觉得魔幻。

如果像以前一样,平时给我留点钱,有小毛小病还能用用,那么我交这个医保为了年纪大了有点保障,这还讲的过去。

更何况现在经济形势又不好,大家一分一厘都要算得清清楚楚,如此统筹,灵活就业的人不如直接去买城乡居民医保得了。

一个大几千,一个一年只要几百块,虽然报销比例有差别,但是对于身体好的年轻人来说,只要不生大病,显然城乡居民医保更有吸引力。

说句题外话,现在灵活就业交金真的是一言难尽,因为无论社保还是医保,它都按照公司的标准执行。

比如你在公司里打工,社保个人交8%,公司交20%,医保个人交2%,公司交10%,所以大部分负担都在公司头上,公司一共承担了30%,而个人承担10%。

灵活就业就牛逼了,社保得交20%,医保得交10%,跟公司交的一模一样,关键这些钱还都被拿去统筹了。

这个经济压力不可谓不大。

但灵活就业的那些个体户们,能赚多少钱么,说的好听了叫灵活就业,有多少人是真正处于就业状态的?

据我所知,很多人并没有工作,只是为了未来自己的养老和医保,强行交着这部分统筹资金,至少七叔我就干过这事。

要我说,不如老老实实拿失业金算了。

说真的,灵活就业是全中国最苦逼的一批人,利益少之又少,成本却全往他们头上摊,关键是他们并没有多么强大的赚钱能力呀,实在是令人唏嘘。

所以,能打工的,还是找个能交金的厂子去上班吧,厂子可以帮你覆盖大部分保险成本,不用在自己交金的时候那么心痛。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这次医疗改革对老百姓来说,就没有什么有利的地方吗?

有的,我觉得这次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并且扩大了账户的使用范围,可以支付城乡居民医保的缴费。

改革前,个人账户只能由参保职工本人使用,曾经还有一些把医保卡借给家人用,后来被判诈骗的案子。

现在个人账户的适用范围从本人拓展到配偶、父母以及子女,全家人的医疗支出由一个人负担。

这样相对容易到达700-3500的报销资格。

所以最好的模式应该是,我在交医保,农村没有医保的父母直接用我的医保卡买药看病就行了,这才是正确的打开姿势。

这也算是一种支付转移吧,把职工医保基金间接转移到农村,对农村医疗算是一种进步,但对于城镇职工交了医保却又用不上的人来说,算是一种损失。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全家用一张医保卡,等这张医保卡到了3500(在职),4000(退休)报销上限的时候,再用第二个人的。

但是,对于这点我依然有稍许担心,还记得无偿献血哇,宣传标语是一人献血,全家共享。

然而实际上,做到全家共享吗?

没有。

那么在用医保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在实际操作中,人为设置很多限制,让家庭成员很难享受到家庭共济?

当然,以上都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只是单纯地希望我们在付出那么多以后,可以享受到规则上已经认同的条款。

最后,经历了口罩三年,医保的亏空已经是明面上的事实,钱不会无缘无故地变出来,那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弥补大部分人。

只是,当我知道自己是被牺牲的那个人,依然很难过,因为我并没有那种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受损的利益是真真切切的,好像掉了一块肉。

想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