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起来多,只是仔细分辨就能发现,台军无人机水准实在差得太远了……
按照台军发布的消息,台军当前已经列装了“红雀2”微型无人机、“锐鸢1”型中型无人机、“陆军战术近程无人机”和“剑翔”反辐射攻击无人机四种型号,同时公布研发中的“腾云”大型无人机、“锐鸢2”型无人机、“红雀3”型无人机与巡飞弹。
其中性能最先进、续航能力最强的是“腾云”大型无人机。台“中科院”透露,该无人机正进行作战测评,即将量产,至于未来的量产数量则被“列入机密”。
不过关注台军动向的军迷应该都清楚“腾云”无人机的崎岖研制道路。该项目早在2015年就正式对外公开,主要技术指标与美军早期“捕食者”无人机看齐,具备长时间昼夜侦察能力。但鉴于“中科院”有限的研制能力,台军对其实际测试中表现出的性能并不满意。2021年9月,一架“腾云”无人机在台东训练时因制导系统故障而坠毁,更加深了台军的疑虑。
2019年台军一架“腾云”无人机坠毁
此后台“中科院”不再出动该无人机升空测试,而是启动了新一代“腾云”无人机的研制。台军官员说,新一代“腾云”无人机使用的发动机与台湾向美国求购的MQ-9B“海上卫士”无人机是同一型号,可以滞空24小时、飞行距离超过1000公里,还可改装成武装型等。结果呢?在台湾去年的实际测试中,该机最长续航时间才10小时……
已经有人嘲讽称,台军“腾云”无人机还比不上大陆快递公司使用的货运无人机。2017年顺丰快递宣布引进“双尾蝎”大型无人机承担空中运输任务,该机载重1.2吨,巡航时间35小时,航程可达3000公里,主要性能皆超过“腾云”无人机。
老司机承认,“双尾蝎”大型无人机的性能在国际上也都是超一流的,拿它跟台军“腾云”无人机相比实在有点欺负人了。可再看看台军其他无人机,也都实在摆不上台面……
“锐鸢”无人机坠毁是家常便饭
例如台军现役最先进的量产无人机是“锐鸢1”型中型无人机。2010年台湾陆军以“锐鸢项目”为名,采购8套共32架该型无人机。随后因为接收的第一批4架全部坠毁,迟至2013年才正式服役。由于“锐鸢1”无人机价格不菲、使用不便、事故频发,被台陆军嫌弃,于2017年9月全部转给了台海军。据统计,自服役以来,至少11架“锐鸢1”无人机因不同原因坠毁。
台军另一种大量装备的无人机是“红雀”微型无人机。台湾海军陆战队总共只采购了30架“红雀”无人机,结果仅2017年就有3架坠毁。台军反馈称该机的故障率相当高,而且只能在300米以下高度才能侦察拍照,非常容易遭到对手反制,因此实际使用率很低。台湾“海巡署”原计划采购一批“红雀”无人机,但测试发现其续航力不足,巡航距离仅及于舰船上人员目视范围内,也无法在稍微恶劣的天气起飞,回收时更必须另派小艇,作业困难,最终因“性能不符合要求”而放弃采购计划。
传闻在乌克兰参战的台湾民用无人机,主要性能低于国际水平
或许是受到去年“800架台湾无人机在乌克兰参战”传闻的启发。这次台军还宣布将采购3000架“军用商规”无人机,也就是按照军用标准制造的商用/消费级无人机。或许台军认为这种无人机构造简易,生产没有问题,但台湾《联合报》8日的评论称,可能事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报道举例说,去年大陆民用无人机一度“频繁骚扰外岛防区”,台湾民间厂商认为防御无人机技术不难,因此主动要求承担研制任务。但台军在小金门进行的实际测试中,各家民间厂商搬来自行研发的各种装备,结果无一家系统能通过测试。“有厂商认为是金门当地海岸地形崎岖,要求择地再次检测,结果在宜兰大福兵试场的测试结果仍然相同”。据称,台湾民间公司研制的无人机预警系统,对于从海面30米高度接近的小型无人机,因海上杂波影响,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一直到将威胁目标飞行高度提高到70米,才有部分厂商系统能够发现目标。
台媒还提到,尽管“中科院”生产的军用无人机性能“长年来不尽如人意”,但从软件系统到硬件,好歹都是自行架构研发,厂商都有做“背景审视”,借此排除“红色供应链”;而台湾民用无人机企业要节省经费,大多使用国际通用的开源软件,其中不乏由大陆开发的软件,这算不算“红色供应链”?又要如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