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王健林的独子,王思聪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网上时不时就会爆出他挥金如土、传绯闻等各类消息,可谓“玩性”十足。
但有人说,王思聪的玩法不高级,真正高级有内涵地玩,这世上只有一人能做到。
这个人玩起来,能玩出大学问,玩出一种境界。
任何东西到他的手上,都能被他玩到极致,玩出不同的花样:他玩文物,玩成文物鉴定家;玩鸽子,玩成了文学者。
他就是王世襄,追回抗战文物的大功臣,从小爱玩,还喜欢研究玩物,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王世襄的玩法五花八门,有鸽子、蛐蛐、文物、明式家具等,无论是什么样的玩物,他都会对其研究,留下玩物心得。
当时很多不起眼的文物没人要,但王世襄却爱不释手,最后经过他的研究和记载,这些文物都变成了中国瑰丽的珍宝。
从一个玩心重的人,到世人眼里保护中国文物、拯救中华文化的英雄,王世襄到底经历了什么?
1、
1914年5月25日,王世襄出生于北京的名门望族,祖上基本都是朝廷大官。到了父亲这一辈,清政府没了,父亲也是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
而王世襄的母亲也不简单,她是著名的女书画家,绘画了著名花鸟画《金鱼百影图》,作品雅俗共赏,是民国杰出的才女。
(花鸟画《金鱼百影图》)
显赫的家世背景,极具艺术细胞的基因,谁都会认为王世襄能轻松地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但他却“不按套路出牌”,从小不务正业,一心只想玩乐。
小时候,家里给王世襄聘请了一个私塾老师,教授他古汉语、经史和诗词。但除了诗词,王世襄对其他科目都不感兴趣,整日就想着偷溜出去抓蛐蛐。
为了让王世襄能学习更多知识,父亲专门送他到北京的美国学校念书。从小学三年级一直上到高中毕业,王世襄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并考上了燕京大学。
即便如此,王世襄仍不喜欢学习,常常在玩乐上花更多的时间,业荒于嬉,不是斗蟋蟀、养葫芦,就是抓兔子、玩鹰、逗獾狗。
家里养了许多动物,一到闲暇时间,王世襄就会追着动物一跑就是十里八里,学业落下了,他的身体却锻炼得很健壮。
一般人喜欢玩,只是背后偷偷玩,但王世襄一玩,就玩得明目张胆。
有一次,他肩上架着一只鹰,大摇大摆地走在燕京大学的校园,轰动了全体师生。不仅如此,他还在怀里藏了一只蝈蝈来上课,课上一半,蝈蝈发出叫声,惊动了老师,王世襄当堂就被赶了出去。
王世襄对玩,是衷心地热爱,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父亲常常教导他要刻苦好学,王世襄顺应地点头,但转身又跑出去疯玩了,属实是对父亲的话“左耳进,右耳出”。
而母亲对王世襄的态度与父亲不同,她一直实行的是开放式教育,对儿子很宠溺,任由他自由自在地成长。
原以为,王世襄能在母亲的庇护下,无忧无虑地一直玩下去。
谁都料想不到,后来发生的变故,让王世襄彻底变了一个人。
2、
1938年,王世襄大学毕业了,但玩心仍然很重。
可就在此时,王家开始衰落,家境不似从前一般富裕,一家人开始过着拮据的生活。
祸不单行的是,1年后,母亲意外病故。
种种变化,深深地打击到王世襄,他幡然醒悟,觉得自己这些年玩物丧志,实在对不起父母的一番苦心。
从这以后,王世襄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荒废时光,开始听从父亲的教诲,认真读书,最后考上了燕京大学研究院。
王世襄读研究生的时候,一改往日爱玩的性格,学习十分认真,比其他同学都还要勤奋。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战事吃紧,不久华北沦陷,人们纷纷南下躲避战祸,但王世襄却不走,仍留在学校钻研课题。
之后,王世襄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于1941年顺利毕业。
毕业之后,王世襄对文物十分感兴趣,想找一个相关工作,恰逢文物西迁,他便打算追随文物去四川工作。
原本,王世襄想到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但研究所的所长傅斯年看不上他是燕京大学毕业的,认为他不配到研究所工作,所以拒绝了。
王世襄初出茅庐,就惨遭被拒,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幸好,他遇到了梁思成,并在梁思成的举荐下,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当助理研究员。
第一份工作能和梁思成、林徽因等优秀人才共事,王世襄非常高兴,他一边工作,一边向他们学习,受益匪浅。
(左:梁思成 右:林徽因)
除了工作在一个地方,他们连吃住也在同一个院子里,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工作时光。
梁思成带王世襄考察过许多地方的古建筑,让王世襄增长了不少见识。
每一次考察,都能感受到古建筑不同寻常的魅力,使王世襄对文物更加着迷。
甚至,他还不顾生命的代价,为追回战时文物献出一份力。
3、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世襄结束了在四川的工作,回到北京。
凭借对文物的一腔热情,王世襄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担任助理代表。
王世襄受命清理、追回抗战时期丢失的文物。这些文物,有些是埋藏在废墟之下,需要通过清理,小心挖掘;有些是被日军掠夺不知所踪,寻回难度极大。
尽管文物追回之路艰难,但王世襄并没有退缩,他跟其他工作人员日夜进行侦查调查,一发现文物,立即奔走交涉,不惜花重金将文物赎回。
经过1年的努力,王世襄等人追回、征购很多重要文物,总计2000余件,全部收入故宫博物馆保管。
1946年底,王世襄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委派到日本,负责调查重要文物的去处,并与日本交涉归还文物事宜。
文物到了日本,想要找回,更是难上加难。王世襄等人费尽心思,不断与日本人周旋交涉,一刻都不敢停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世襄到日本的第二年,成功追回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善本书”100余箱。
王世襄找回这些古籍,几乎都是元代及元代以前的大文人撰写,拥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
把“善本书”从日本运到上海的那天,王世襄心里激动不已,追回祖国的珍贵文物,他自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工作。
王世襄追回文物时的杰出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很快,王世襄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并代表中方,前往美国、加拿大学习、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王世襄回国担任故宫博物院任陈列部主任,继续日夜研究文物,并带人修葺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在王世襄的修整下,焕然一新,院内陈列的许多宝贵文物,几乎都是王世襄一一寻回的。
正当王世襄满怀壮志,一心想为国效力之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追回文物的爱国之举,日后却被人诬陷成“右派”的证据。
4、
1952年,新中国开始“三反”运动,由于王世襄曾追回大量国宝,被有心之人扣上“在追收文物时贪污受贿”的污名,成了重点审查对象。
面对莫须有的罪名,王世襄百口莫辩,他先后被关在故宫东岳庙、公安局看守所,连续审查1年多,才被证实清白。
无罪释放后,王世襄得知自己已被故宫博物院开除,无可奈何,他只能另谋出路。
为寻文物殚精竭虑,却被迫离开故宫博物院,许多人都替王世襄感到惋惜。
后来,王世襄去到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状态竟一如从前。
虽然已不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但王世襄的心里却仍然惦记着文物,每天上班除了研究音乐,其他大部分时间都会继续研究文物。
不仅如此,王世襄开始放飞自我,找回了儿时的乐趣:玩。
研究所工作期间,王世襄重新拾起童年的爱好,发明了一种新玩法:将每一件玩物研究透彻,玩到极致。
王世襄喜欢玩蟋蟀,就抓了很多蟋蟀装在玻璃罐中,细心观察蟋蟀的习性,同时翻阅文献,撰写出《蟋蟀谱集成》。
除了玩蟋蟀,王世襄还研究竹刻、葫芦、作诗绘画。为了了解更多技能,他常常跟工匠、民俗艺人交流心得,学习他们的技巧,然后写成《雕刻集影》《画学汇编》等著作。
在所有玩物中,最让王世襄痴迷的,还是文物居多,尤其是明式家具。
当时,明式家具没人要,被认为是一些破烂,但王世襄偏偏喜欢得不得了。
王世襄经常骑着小车,跑遍全北京城去找家具,甚至为了买到便宜的小木作,大年三十还跑到外地去。
家具买回来后,王世襄会请人来修,并从修理师傅身上学到很多家具知识。
经过多年的搜集,王世襄收藏和修理了近80件明式家具,家具一个个保存得很好,其中一些精良家具,有着数百年历史,是我国绝世瑰宝。
1985年,王世襄出版大型图录《明式家具珍赏》,一下子在海内外出了名,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之前,有关明式家具的著述都是外国人编写的,国内没有人去撰写这方面的著作,而王世襄成为了国内明式家具宣传的第一人。
因此,王世襄结识许多收藏界、文艺界的朋友,常常与他们谈文物、论诗词。不仅如此,他还在烹饪上“玩”了起来,经常亲自下厨宴请朋友,或是到朋友家中大显身手。
众人纷纷称赞王世襄:“玩什么都能玩得厉害,不愧是‘京城第一大玩家’。”
最后
到了晚年,王世襄仍玩心不减,鸽子成了他的偏爱。
尽管年岁已高,但他仍时常逛鸽市、会鸽友、看鸽谱,并写出《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著作,期望以此挽救中国传统的观赏鸽及鸽文化。
2009年6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王世襄“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的荣誉称号。
这个荣誉晚到了十几年,此时,王世襄已重病在床,无法再接受任何荣誉。
同年11月,这位一生玩得痴迷、玩出名堂的老人,尽兴而去。
很多人玩,是“玩物丧志”,而王世襄的玩,却是“玩物立志”,从“丧志”到“立志”,区别就在于是否把“玩”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王世襄说的:“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学习王世襄对待玩的人生态度,我们或许也能在玩中找到一条新出路,在兴趣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玩即学,学亦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