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虎珀拾书是虎嗅新推出的读书直播节目,我们寻找这个时代仍然热爱读书的创造者,请ta以书为线索,分享他们被读书改变的人生。本文内容精编自12月6日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张晓萌的直播分享,完整回放请点击链接。

 

多年以前,曾跟朋友聊过读书这件事,他是名大学教授,在看了我的书单之后,说我读书太功利了。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评价我的阅读,说实话还蛮惊讶的。

 

不过,惊讶归惊讶,他指出的问题,却也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当时我在大量阅读心理学和行为学相关的书籍,其他学科的书就读的少。这肯定是不好的,为了让自己改变,我就对自己提了这样一个要求,那就是“每读一本专业书之后,紧接着读一本跟专业无关的书”。

 

这个做法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的视野不再局限在自己的专业的一亩三分地里,有些跟专业无关的书,甚至还对我的专业研究帮助很大,这个性价比就非常高了。

 

所以,后来,再给学员们上课时,我就要求他们应该像梁文道说过的那样,“要去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一、养成读书的习惯

 

经常有同学抱怨自己没时间读书,或者看不下去书,我觉得,这都是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表现。

 

如何才能养成读书习惯呢?当然是有方法的。比方,刚才直播间有同学说自己是“假装热爱读书的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假装热爱也是热爱,因假装热爱采取的行动也是行动,从行为学上讲,这叫行动兴奋。

 

我们的大脑没有那么聪明,如果你每天都假模假样地看上几页书,大脑就会记住你看书的行为,时间久了,大脑就习惯了这种行为,再后面不看书反倒就不适应了。

 

行为学上有一个词叫“行动触发扳机”,就是只要你采取行动,别管这行动是否自愿,你都有可能在行动中发现兴趣点。比方你假装热爱读书,可能你翻着翻着,就翻到了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就爱不释手了,“行动触发扳机”就被触发了。

 

养成习惯的关键是行动,不是思考。大脑喜欢偷懒,并且会为偷懒找各种理由,你行动起来,它就没有理由了。

 

我现在每天五点多起床,然后是有规律地冥想和晨读。对我来说,这两件事是我 “永不为零”的承诺,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都必须做的。

 

我经常建议我的学员或者朋友们,拿出一个月时间来,每天看上几页书,逼自己一下,很可能你就养成习惯了。

 

二、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了好几遍,每次它带给我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本书的影响力,我不想多讲,在长江商学院,每年我都会学员推荐一些书籍,在我推荐的书里面,有选读和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属于必读。

 

最早接触到这本书是在读博士的时候,当时我在学习行为学和心理学,它是我的必读书之一。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曾有三个流派对我帮助比较大,它们分别是积极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既讲了他在集中营的悲惨经历,又讲了意义疗法。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你所经历的苦难,并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将能够承受一切苦难。

 

每个人活着,都会经历痛苦和挫折。我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也曾遇到人生的低谷,首先是在课堂上身体出现了问题,后来家里也有至亲离世,那段时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至暗时刻,我就想起了弗兰克尔的这本书,想起了书里的一些观点。比方,弗兰克尔说,即便身处逆境,你仍然是有选择的,至少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弗兰克尔的这个观念,给身处逆境的我提供一种心理上可控性或者掌控感,当有了这种掌控感,你就能慢慢地适应困难、走出困境。

 

人生有没有意义?这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人生是需要意义的,人也是需要意义感、价值感的生物。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做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这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焦虑的现代人
焦虑的现代人

 

三、自利利他才长久

 

《Give And Tak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叫《给予与获取》,这两个词也是本书的核心,不知道为什么,出版社给翻译成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这本书讲了很多给予的好处,给予这个东西我们比较熟悉,就是利他的意思。在咱们这个社会,有段时间特别倡导利他、奉献、大公无私。这种价值观被过度宣传的结果,就是钟摆来到了另一边,大家又都不喜欢做利他的事情了。

 

实际上,给予和付出是人的两个独立的动机,我们可以同时拥有这两种动机,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这也是本书作者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刚才主持人说的,飞机上,当氧气面罩掉落下来,应该先给自己带上,然后才是给自己的孩子带上,这个顺序是对的,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自利利他才长久。

 

自利是让自己能够活下来,当你活的比较好的时候,你才有资本去帮助别人,并且这种帮助也才有持久性。不然,竭泽而渔,帮助是不可持续的。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前两年女儿过16岁生日的时候,我也把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

 

为什么送给她这本书?当然是为了她好。我希望她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是个善良的人。在任何社会,善良的人都不会吃亏,而且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且,研究表明,善良的人还不容易患心理疾病。

 

四、重新思考

 

《重新思考》这本书是我翻译的,和上面那本《Give and Take》是同一个作者,亚当·格兰特,他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是学行为学的,格兰特是学心理学的,这两个方向本身就有很多的交叉,然后我们每年都要开学术会议,在会议上有很多观点的碰撞,时间长了就成了蛮好的朋友。

 

这本书的英文版出来之后,出版社的编辑问我愿不愿意翻译此书。我先把英文版读了一遍,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哇哦”的感觉,然后我就答应了。

 

 “哇哦”的感觉来自于什么?首先是它能帮助我克服达克效应。什么是达克效应?可能你们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达克效应,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比方,在我们这行,每个教授都觉得自己的工作表现是中等偏上,这是一种积极错觉,不可能每个人都中等偏上,但这是我们的人性,会让我们无法正确评估自己。《重新思考》这本书,它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对我们的观念进行反思,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式。

 

另外,这本书还讲到了认知惰性。每个人都会有认知惰性,并且越聪明的人认知惰性越明显。举个例子,比方,大家都知道 “温水煮青蛙”,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真实世界会发生这种事情吗?不会,有人做过实验,温水煮青蛙时,青蛙会跑掉,不会被煮死。相反,直接把青蛙丢进开水里,青蛙因被烫伤失去了行动能力,然后会被烫死。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惰性,当我们认为一个观念是对的,我们就不再怀疑它,实际上,它可能是错的。

 

最后,这本书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比方作者说,在调查当中,有1/3的女性表示,她们的宠物比自己的伴侣更善于倾听,当时我就笑了半天,是不是很有意思?

 

五、打造你的韧性

 

过去的两年,在与众多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是三个字是“无力感”。很多企业家和高管坦言,尽管自己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内心已经濒临崩溃。

 

企业家,本来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的群体,现在都已经如此焦虑,可见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亟需打造韧性的时候。

 

一说起韧性,可能许多人的脑子首先蹦出来的会是一些诸如坚强、刚强之类的词汇。实际上,这种联想是不对的,因为韧性的核心不是 “坚强”,而是复原力,就像小球掉在地上又弹回原位一样。

 

不过,韧性也不等于复原力,如果要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的话,韧性=复原+成长+获益。它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这三个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韧性是一种天赋吗?并不是,因为后天因素同样重要。一个没有经过逆境的人,如果说自己韧性很强,这肯定是不靠谱的。你都没有倒下过呢,怎么知道自己可以很快站起来。

 

我之所以给大家讲韧性,因为韧性是可以习得的,怎么做到呢?在书里,我讲了很多的工具,其中核心是“持续小赢”。

 

人是需要掌控感的,失去掌控感会感到焦虑,甚至会习得性无助。要想避免失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持续小赢。

 

为什么是持续小赢?因为大赢本身也不容易,并且,工作和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大赢的机会,反倒是小赢的机会有很多。比方,今天,你比昨天多读了一页书,这都算是小赢。

 

小赢要记录下来,在书里面,我讲到了一个“三件好事”的工具,就是每周记录做过的三件好事。后面你再回看自己的日记,它就能提升你的自信。

 

十多年前,我曾经陷入到非常严重的负面情绪里。当时我是把负面东西都记录下来了,希望以此消除负面情绪。但事与愿违,越记录越严重,因为记录的过程是一种强化,你越记录对它的印象越深刻。

 

后来,我就不记录负面的东西了,开始记录正面的东西,每天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越看越高兴,这个工具,效果就很好,希望你也能用起来。

 

六、正念的奇迹

 

我曾经是一个200斤的胖子,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直到有一天我的家庭医生拿着我的体检报告,严肃地告诉我“要去看心理医生”时,我才知道自己病了。

 

为什么我会暴饮暴食?起初我并不愿意承认,但心理医生让我意识到,我是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

 

之后就按照心理医生给的建议进行治疗,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每天坚持写下三个幸福时刻,刚才有提到,另一个方法就是冥想。

 

说起冥想,我曾经觉得它是伪科学。后来我觉得,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没用呢?然后,我就开始看这方面的书籍。

 

《正念的奇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接触到的。它是越南的一个和尚写的,没有长篇大论,读起来很轻松。

 

正念的 “念”字,上今下心,意思就是今日之心,它代表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此时此刻,活在当下。现代人为什么会焦虑?因为我们总是后悔过去,或者担心未来,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总有后悔或者担忧伴随你,你就很难不焦虑。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里还有个挺重要的词,叫“放松”。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都处在一种较劲的状态中。这种较劲实际上对我们是没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陷入到情绪和一些无端的想法当中。

 

要摆脱较劲,就需要放松。只有放松,我们才会有宁静的心绪和清澈的头脑。

 

如何才能放松呢?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的小方法,比如说音乐正念、微笑正念、饮茶正念,包括洗澡正念,这些方法都是我在日常当中经常会用的。

 

我用得最多的就是音乐正念和饮茶正念。这里简单说一下饮茶正念,它是让你去看茶的浮动,喝茶的时候,再感受这个茶进入你的舌头它的一种感觉。

 

冥想不只是一门技术,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喝完一杯温水后,我便开始这一天的冥想训练,大概持续20分钟。

 

正念冥想对我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比方它提升了我的觉察,改善了我的睡眠,提高了我对这个世界感受的丰富性。


冥想是当代人的“心灵轻医美”
冥想是当代人的“心灵轻医美”

 

六、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这是一本写给管理者的书,也是一本小书,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能读完。它回答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领导忙得要死,下属闲得没事儿干。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怎么会有这种事,996都干不完,领导怎么会让员工闲着呢?实际上,这种事还是很普遍的,只是可能你还没有意识到。

 

猴子是个比喻,代表着工作责任。日常工作中,很多领导会发现,有些活,员工干,可能得两天才能完成,而自己干,只需要1个小时,这时候,领导就倾向于自己干。

 

我在做企业调研的时候,就经常发现,中层管理者在干基层的事儿,高层的管理者在干中层管理者的事儿。

 

今天我讲这本书,并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推荐的,而是从家长的角度。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也经常遇见这类问题,比方有的题讲几遍孩子都听不懂,于是家长就代劳了。

 

能这样做吗?当然不能,这是不对的,你可以引导,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写作业。通过引导,及时反馈,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辅导孩子正确的姿势。这是我推荐此书的原因,它既适合带团队的时候看,也适合带孩子的时候看。

 

人既是自身认知的囚徒,又是自己的狱卒,不停地摇晃着牢笼的栏杆,想要出去享受外面的阳光和美景,但其实这个牢笼两边是没有栏杆的,但他还是相信自己被囚禁了。读书,可以说是帮助我们打破牢笼最好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