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童谣
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骂娘:难道是疫情防控花钱太多,以后要推广让大家吃糠咽菜吗?
米糠产业化提升是个正经事来着,也是个好事,很有必要,也很紧迫,但是跟粮食安全没啥关系,更不是大饥荒的预告。
米糠是饲料也是油料
很多人印象中,米糠就是用来喂猪的饲料,只有大饥荒的时候才作为人的食物。这种看法没错,只是过时很久了。
如今的米糠,除了直接作为畜禽饲料的原料,也有一部分作为油料来生产食用油。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稻米油,并不是拿稻谷去生产的,而且从米糠里压榨出来的,严格来说都应该叫米糠油。只是真的叫米糠油的话估计就没人买了……
稻谷毕竟是种子,要储存发芽所需的全部能量和营养,所以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会有。我们日常吃的大米清清爽爽不见一点油腥,是因为稻谷的油脂都在碾米的时候留在米糠里了。
作为稻谷整体来说,它的含油量很低,但仅就米糠这一部分来说,它的含油量可就相当高了,可以达到15%到20%,接近大豆的水平。
我国米糠年产量1200万吨,如果仅仅作为猪饲料使用,价值相对比较低,一吨只能卖几百块钱,用来榨油的话就能有翻几倍的产值。如果再深加工成其他产品,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这个因为混合了碎米所以贵一些
米糠产业,好好做可以是个百亿级规模的市场。
米糠的营养价值真的很好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提到全麦面包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营养很高级,提到食用米糠的时候就一脸嫌弃,算不算双标?
当然,这是开玩笑啦,全麦和米糠也不能精准对应,毕竟全麦里并不包括麦壳,而米糠里面有正儿八经的稻壳。
不过呢,从营养价值的角度来说,全麦的概念和米糠有营养的概念还是高度重合的。
我们日常吃的精米、白面,都属于精制碳水,主体成分是淀粉,仅含有少量蛋白质。一粒完整的种子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优质营养大多集中在种皮部分,因为口感不好,在碾米和磨面的过程中被去除了。
而去除的这部分营养,正是当代人饮食结构中相对缺乏的。这就是吃粗粮的意义所在。
当然,米糠是不可能单独作为主食给人食用的,磨得再细也不行,难以下咽,也难以消化。
米糠要成为食品原料,只能走深加工和少量添加的路线,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当代人因为吃大量精米白面而缺失的营养。
米糠给人吃还需要一个合法身份
米糠作为农副产品,本来主要归属农业部管理,之所以米糠产业化这个事情有国家卫健委的参与,主要是为了给米糠一个合法的食品身份。
按照当前的食品安全法规,米糠不属于普通食品原料,是不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给人吃的。我们会在食品配料表里看到全麦,但是绝对看不到米糠,因为当前拿米糠给人吃是违法的。
国家卫健委现在要推动的,就是给米糠搞了一个药食两用身份,以曲线救国的别扭方式让米糠成为合法的人用食品原料,可以大大方方写进食品配料表,为米糠深加工扫清法律障碍。
但是这个药食两用的概念本身就特别坑,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产物,让很多不适合给人食用的东西堂而皇之成了食品,也让很多普普通通的食物披上了药用价值的虚假外衣。这个以后有机会我再展开来写。
除了法律障碍,米糠要成为食品,最难的是保证安全性。稻谷绝大多数是露天晾晒,沾染泥土、沙石、动物粪便都是很常见的,致病菌、重金属等安全问题会非常令人忧心。
我们平时只吃大米,外面脏的稻壳部分接触不到,所以会安全很多,一旦要把米糠作为食品原料,就需要提高安全标准,改进稻谷晾晒、碾米的流程,确保最终给人吃的是安全的米糠。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所以,总的来说,开展米糠营养价值研究和推动米糠产业化升级都是挺好的事情,但也是挺难的事情,大家不用过度解读。
新的一年,记得好好吃饭,但别吃太多(精制大米的)好饭。有机会时,吃点米糠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