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 (ID:tf-app),作者:文若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新冠口服药成为热门赛道,老牌药企广生堂(300436.SZ)拟重金投入研发。


1月9日晚,广生堂发布公告,披露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一类创新药泰中定(泰阿特韦GST-HG171片/利托那韦片)的IIT研究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泰中定在缩短新冠患者核酸转阴时间上明显优于阳性对照Paxlovid和安慰剂对照,泰中定(试验组)中位转阴时间为8.4天,Paxlovid(阳性对照组)中位转阴时间为9.5天,安慰剂组中位转阴时间为10.3天


同时,泰中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本研究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反应、未发生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反应、未发生导致退出的不良事件/反应、未发生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


根据广生堂1月7日发布的定增公告,泰中定是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属于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口服3CL蛋白酶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了优异的抗病毒药效和安全性,具有广谱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对新冠病毒原始株、贝塔变异株、德尔塔变异株以及目前广为流行的奥密克戎BA.4、BA.5变异株均具有高效的病毒抑制活性。


本次广生堂公告中提到的IIT研究(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s),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于2022年11月22日-12月29日完成61例COVID-19患者招募和治疗,现全部受试者完成28天临床观察并出组。


针对此次IIT研究数据披露事宜,时代财经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广生堂证券部,相关人士表示,“IIT研究与药物临床研究的发起方不同,我们的临床研究目前已进入 II/III 期无缝设计的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从业者王海(化名)告诉时代财经,IIT是指研究人员设计的一个临床试验,这和一般临床试验(由药企发起)在发起人上有区别IIT一样要到监管机构报备,需要通过伦理审查。受试者人数、跟踪时间均需按照试验的目的考虑。IIT研究质量的高低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其数据可作为辅助材料,用于支撑企业的新药研究和新药申请。


“就广生堂披露的IIT数据来说,人数很少,也很难说明效果问题。辉瑞本身的降低重症风险三期临床试验招募人数为2200多人,跟踪的是28天内转重症率。广生堂的这项试验基本没有可比性,只能说是一个非常初步的探索。”王海称。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则告诉时代财经,IIT研究在国内的新药申请上并非是必须的,更多的是出现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上,也只是作为参考用。“在人数上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一般情况来看,IIT的研究人数相对较少,很难超过200例。”


连续亏损下,重金押宝新冠口服药


广生堂成立于2001年6月,2015年4月登陆深交所。年报显示,广生堂主要以肝脏类药物为主,包括抗乙肝病毒药物、保肝护肝药物,2021年年报显示,这两项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合计达到89.39%。另外,广生堂在男性健康药物、心血管药物等领域也有布局。


近10年来,广生堂的营收总额多在2亿元至4.2亿元区间浮动,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3.685亿元、3.704亿元、2.975亿元。


2015年上市当年,广生堂的归母净利润实现近10年来的最高值,达到1.035亿元,此后一路向下。2018年至2020年,广生堂尚且保有1000万元以上的归母净利润,但到了2021年,这一数值已经锐减至负数,为亏损3489万元,同比下滑335.33%。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持续,归母净利润为亏损7149.31万元,同比下滑248.20%。


根据前述定增公告,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亏损,一方面是主要产品之一的抗乙肝病毒产品受集采政策影响,产品毛利率出现下滑;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增加了研发投入。


与所有的仿制药药企一样,广生堂也面临着单凭仿制药业务,难以维系生存的难题。近年来,广生堂提出从传统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发展战略,并在2021年成立创新药子公司福建广生中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生中霖”),注册资本为3.5亿元,广生堂的持股比例为90%。


2022年三季报显示,广生堂主要有新冠口服药物、乙肝治疗创新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治疗新药等,目前均处于临床阶段。


根据上述定增公告,此次定增,广生堂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48亿元(含本数),主要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本项目由公司子公司广生中霖实施,总投资额为8.208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7.48亿元。本项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项目临床试验费用,包括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GST-HG171、乙肝治疗的创新药GST-HG141、乙肝治疗的创新药GST-HG121临床研究等。


“若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低于拟投资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在不改变拟投资项目的前提下,董事会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对上述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金额、优先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不足部分由公司自行筹措资金解决。”公告指出。


实际上,伴随着业绩下滑和研发投入的加大,近年来,广生堂的现金流也逐渐吃紧。前述定增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398.81万元、1559.75万元、-1776.48万元和-7772.83万元,公司日常经营存在一定资金压力。


此次定增,广生堂也拟募集资金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以满足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研发投入的资金需求。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广生堂账上的货币资金为3.0亿元。


转型创新药是否能一改业绩亏损局面,对于广生堂来说,尚未有定数。前述证券部相关人士也向时代财经坦言,“新药的研发周期长,风险大,投资者需要注意投资风险。”


药物可及性亟待提高,国内外药企竞相角逐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相关的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成为医药企业投入的重磅项目。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3年1月3日,全球已有4款新冠口服药上市,包括礼来和Incyte的巴瑞替尼、默沙东的莫诺拉韦、辉瑞的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以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


2022年2月,辉瑞的Paxlovid历经国家药监局应急审评审批程序,被附条件批准进口注册;同年7月,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获得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上市,成为继Paxlovid之后第二款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新冠口服药。


2022年12月29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默沙东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商品名称:利卓瑞/LAGEVRIO)进口注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药物的可及性仍然亟待加强。自2022年年末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国内疫情形势快速转变,各地感染高峰接踵而至,药物供给依旧紧张。


就在广生堂发布定增公告的同一天晚上,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印发《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据国家医保局官方解读,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相关治疗药品特别是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品需求增长较快,然而早期批准上市的阿兹夫定片和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两款药品供求矛盾和价格问题比较突出,本次发布价格指引,其主要意义之一在于鼓励新冠治疗药品研发创新和更好维护公众利益。


目前,国产药物研发步伐正在加快,近来,包括信立泰(002294.SZ)、先声药业(02096.HK)、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等多家公司相继发布药物研发进展公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款国产新冠口服药处在三期临床阶段,分别为君实生物的VV116、众生药业(002317.SZ)的RAY1216、先声药业的SIM0417、前沿生物的FB2001,以及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


此外,平安盐野义正就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Ensitrelvir开始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的准备资料。


1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处长黄心宇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据了解近期有一些新冠治疗的新药陆续申报上市,“我们相信随着上市新药的增加,患者临床用药的选择和保障能力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国家医保局将密切关注新冠用药的价格水平情况,做好价格监测和管理,全力做好新冠费用的保障工作,着力减轻患者的负担”。


尽管新冠口服药是疫情防控与救治中的重要一环,但常荣山告诉时代财经,“目前的新冠药物并非特效药,大众不能把这些药物看成是绝对有效的‘救命药’,就目前披露的临床数据来看,均无法实现100%的效果。而且在用药上也有使用的窗口期以及诸多注意事项,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 (ID:tf-app),作者:文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