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天忽然报告,自去年 12 月初突然取消清零政策以来所引发海啸染疫,造成有近 60,000 名新冠患者死亡。这个数字比之前中国官方宣布的疫死人数有大幅增加。中国的疫死数据在国际上引发谴责,多国因中国不透明而施加对中国游客入境新冠检测措施。中国疫死数据真实多少仍然是秘密,多个评估指有超过百万之多。

据路透社今天报道称,中国报告自 12 月 8 日以来,中国有59,938 例与新冠病毒染疫相关的医院死亡。

至12月8日至1月12日,中国医院因新冠肺炎死亡的总人数为59938人,死者平均年龄为80.3岁。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局局长焦亚辉在周六的媒体发布会上报告了这个数据。

中国官员说,其中 5,503 人死于新冠病毒引起的呼吸衰竭,而 54,435 人死于新冠病毒以及其他疾病。

在死亡的患者中,90.1% 的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

中国上次报告每日 COVID 死亡人数是在周一。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当局一直报告每天有 5 人或更少的人死亡。该报道称,这些数字与殡仪馆排长队和运尸袋离开挤满患者的医院情况不符。

去年 12 月,中国官员表示他们计划每月更新一次中国疫情疫死数据,而不是每天更新一次。

尽管国际卫生专家预测今年至少有 100 万人死于新冠相关疾病,但自新冠病毒大流行开始以来,中国此前报告的死亡人数刚刚超过 5,000 人,是世界上死亡率报告最低的国家之一。


北京东郊火葬场存放遗体的临时冷柜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周六(1月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间,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

这是中国12月7日发布“新十条”后,官方首次公布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对此,焦雅辉解释称,当局要求医疗机构将12月8日至12月29日的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统一收集、汇总和上报,“由于数据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我们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中国上次通报每日新冠死亡人数是在周一。过去一个月内,中国当局通报的每日死亡人数皆为个位数。对比近期从医院和殡葬机构传出的消息和画面,以及火葬场大排长龙的场景,官方发布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国际卫生专家预测,2023年中国将有超过100万人因新冠相关感染死亡。但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此前通报的死亡人数仅5000余人,是全球通报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12月中旬放弃严格“清零”政策后,数周来新冠感染数字飙升。去年12月20日,中国疾控部门证实缩小了新冠死亡的界定范围,只有“由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的病例才归为新冠死亡,而因其它基础病导致的死亡,不算作新冠导致的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上周批评中国狭窄的定义方式,并再次呼吁中国更快速、更全面地通报新冠数据。中国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也引起全球关注。包括德国在内的许多欧盟国家要求从中国入境的旅客出示阴性新冠检测证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也实施了类似限制措施。 

世卫紧急情况负责人瑞安(Michael Ryan)本周表示, “世卫组织仍然认为中国严重低报死亡人数。”他批评北京对新冠死亡的狭窄定义,并指出“需要鼓励公共卫生系统中的医生报告这些病例,而不是不鼓励他们这样做。”

中国航空旅游正在复苏

随着中国1月8日取消入境强制隔离重新开放边境,中国民众在春节前夕也开始恢复旅行。中国民航局统计,进入春运以来,旅客运输量恢复到2019年的63%左右。

 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周五表示,航班运行量快速回升正给安全保障能力带来考验,需高度重视疫情衍生风险。他也强调,航空业需要“充分认识2023年春运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

中国交通运输部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

在博彩业兴盛的澳门,周五的入境旅客人次为46000人,创下2020年初以来的最高人次记录,其中多数旅客来自大陆。澳门政府预计春节期间旅游业将蓬勃发展。

春节期间也是新电影在中国上映的关键时间,今年定档的春节档电影共七部。一家证券公司预测,春节票房有望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一数字与2022年大致相同,但它预示着今年年度票房的复苏。去年在新冠疫情恶化导致金融中心上海等主要城市春季停摆后,电影院的观众人数下滑。

担忧农村感染数激增

与此同时,随着数亿返乡大军从大城市回到家乡,预计农村地区的感染人数将激增。本周,世界卫生组织对假日旅行带来的风险发出警告。

财新网报道称,中国疾控中心前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近日在一场研讨会上表示,中国这轮疫情的发病高峰预料还会持续2至3个月。曾光认为,北京的流行高峰虽已过去,但重症高峰仍未结束。

他也呼吁关注农村地区的防疫。曾光指出,农村有大量留守人员和“老弱病残”,且医疗基础和防护条件差。“我们首先关注的都是大城市。现在最应该关注农村,针对农村防控的策略写得都挺好,问题在策略如何实现,这是大问题”。

相关报道:国家卫健委通报去年12月8日至今年1月12日全国累计在院新冠相关死亡病例数

今天(1月14日) 17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披露,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

焦雅辉表示,我国始终坚持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死亡病例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判定标准基本一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归因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另一类是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

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

据北京青年报,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为了科学分析研判疫情的影响,我国要求医疗机构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实施患者救治,同时科学实事求是做好死亡病例资料的整理、收集、分析和上报。为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效率,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发了全国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号投入使用。医疗机构自2022年12月31日起,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没有死亡病例的实行零报告。

另外国家卫健委也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的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了统一的收集、汇总和上报。由于数据的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反映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我们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老年人是新冠感染患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因此也是重点防护人群。除了普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外,其他防护措施像戴口罩、手卫生、少去聚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每天做好通风这些措施还不能放松,因为新冠还在流行。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另外,老年人免疫力比较弱,像流感、肺炎球菌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脆弱人群,出现重症的比例比较高,所以除了采取疫苗接种的措施外,前面提到的这些措施也非常重要。



全国发热门诊、急诊高峰已过

据澎湃新闻报道,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称,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2023年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

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焦雅辉表示,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焦雅辉还提到,门诊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焦雅辉介绍,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的时候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的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至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


在院新冠重症数量仍处于高位

目前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需要

据北京商报报道,会上,有媒体提问,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是“保健康、防重症”,截至目前全国现有新冠重症病例多少?医疗机构现有床位数能否满足重症救治需要?对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进展如何?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称,重症患者的救治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指导各地建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体系,我们建立国家级、省级专家日会诊巡诊制度。另外,重症患者的救治还要强调关口前移。在治疗新冠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的同时,坚持新冠感染和基础疾病并重的治疗方式,多学科诊疗。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1月12日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为9.7万人次,占比92.8%。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占比是7%。

从数据分析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的占比是89.6%。二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6%,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新冠疫情信息如何发布?全国重症病例有多少?这场发布会回答了

1月1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及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发布会上表示,做好医疗救治是实施“乙类乙管”后应对疫情的关键。要面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和分级分类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要落实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畅通重症转诊绿色通道,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要高度关注农村地区,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的机制,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分级分类救治,通过下沉巡诊、远程协作等方式,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要倡导继续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乙类乙管”后全国开设发热门诊总体情况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焦雅辉表示,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门诊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乙类乙管”后新冠病例疫情信息如何发布?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表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疫情信息每日对外公布,实施“乙类乙管”以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方式调整为与其他乙类传染病保持一致。由国家疾控局授权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上对外发布。内容包括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含危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

全国新冠感染者收治住院总体情况如何?

焦雅辉介绍,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1月3日达到峰值27.5%,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21.7%,较峰值时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

县级医院药品、设备储备等是否充足?

焦雅辉表示,到1月12日的时候,县域内5000多家二级医疗医疗机构、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共计收治新冠感染者30.1万人,占全部新冠感染者的23.7%,呈现出7天连续下降的趋势。县域内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是1.58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5.1%,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是518例,占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比例为6.7%。

提升农村的新冠重症救治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充分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做好包括床位、设备、设施以及人员准备,提升重症救治能力。二是依托已经形成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所有城市三级医院分区包片,和县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我们要求城市三级医院和县医院要24小时连通远程医疗服务。

焦雅辉表示,在特殊时期,比如春节期间,三级医院还要派驻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定点驻守。三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巡回和巡诊力度,早期发现重点人群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确保能够及时送医就诊。四是建立城市和县域之间支援和转诊机制以及绿色通道,确保农村的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转诊、收治。

重症感染者在社区救治如何做到“关口前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表示,“关口前移”是做到“四早”的关键点,从上海来说,尽可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和网底作用是实现“四早”的抓手。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扩容配置,夯实社区新冠救治基础。上海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设了2881间发热诊室,采取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以及一周7天开诊的措施,承载了全市超过50%的发热门诊的工作量。另外,在物资配置上将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物、氧气供应、指脉氧保护监测仪等等物资在配置和发放上向社区倾斜。目前,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6300多个吸氧位,输液位11292个,雾化治疗位903个,配置了心电监护仪器1200多台,指氧仪配置了4.9万个。另外,全覆盖的配置了数字摄影仪(DR),对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CT,目前配置40余台,预计年底前加到50台左右。上海闵行区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配置CT,这有一个很大好处,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通过肺部影像检查早期发现,避免病人都扎堆到二三级医院排队做影像学检查。

二是关口前移上加强重症早期发现、治疗和分流。推进“早发现”,依托街镇网格化管理,加强社区重点人群和新冠感染者的健康监测,氧饱和度监测纳入重点人群感染的监测内容中,截至现在监测44.5万人次。在“早治疗”方面,社区为患者提供氧疗6.5万人次,雾化吸入2400人次,输液和注射治疗超过18万人次,培训社区医务工作者让他们掌握和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禁忌症等等,这样对有适应症的新冠感染者,特别是有重症的高危因素或者有向重症发展倾向的患者能够及时用上抗病毒药物。在药物配送上,我们向社区倾斜,目前为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了超过6万盒抗病毒药物,包括Paxlovid和阿兹夫定,已经使用近4万人份。“早分流”方面,我们建立了120的家庭医生呼叫的优先通道,将症状加重的感染者及时转运至上级医院进行诊疗,全市目前开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1.5万张,过去一个月里又新增了2.6万张家庭病床,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住院医疗服务压力。

三是资源协同提升社区新冠救治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到医联体管理的范畴之内,对口的二级、三级医院通过驻点巡诊、专家派驻和远程会诊等方式提高社区对重点人群的识别、诊断和处置能力。另外加强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共培训1.6万人次。

全国现有新冠重症病例多少?

焦雅辉表示,重症患者的救治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指导各地建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体系,我们建立国家级、省级专家日会诊巡诊制度。另外,重症患者的救治还要强调关口前移。在治疗新冠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的同时,坚持新冠感染和基础疾病并重的治疗方式,多学科诊疗。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1月12日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为9.7万人次,占比92.8%。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占比是7%。

焦雅辉介绍,从数据分析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的占比是89.6%。二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6%,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保证发布的新冠疫情信息客观真实?

杨峰介绍,为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相关通知,进一步压实各地责任,继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为主体,做好医院就诊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同时,继续开展病毒株变异监测、哨点医院监测、核酸和抗原的检测与监测、部分医疗机构门急诊监测、重点机构监测、重点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以及时掌握疫情趋势变化和病毒变异株的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基础支撑。

杨峰介绍,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要求,督促各地认真落实疫情信息报告工作,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依法、及时、规范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

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病毒会增加安全风险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强调,如果抗原检测或者核酸阳性,近期内不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这主要是基于从保护作用的必要性来考虑。之前,很多研究显示感染后近期再感染发病的情况少见。

王华庆表示,新冠流行期间,我们看到各个国家还有一些地区在持续地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会因遇到感染状况不清的情况而停止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从目前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

知名专家下沉到社区能发挥什么效果?

闻大翔介绍,知名专家下沉到社区进行现场的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主要提高了社区医务人员对新冠感染救治的认知和诊治水平。从上海来说,组建132名市级专家和579名区级专家按照片区,开展视频会诊、双向转诊以及下沉指导,加强市区两级医疗机构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

为了加强专家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联系,我们派出了像瑞金医院的陈尔真教授、华山医院的张文宏教授,中山医院重症监护主任钟鸣教授、仁济医院的皋源教授等一批近年来一直在新冠抗疫和治疗中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直接到社区面对面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如何更早地识别新冠感染者向重症转变,以及指导他们在氧疗、抗病毒小分子药物治疗等。从效果来看,社区基层医生都感觉收获很大。

闻大翔表示,另外,我们也建立了每日重症患者专家会诊,建立日清单和院内专家多学科联合诊治的多项制度,并进行贯彻落实。在过去一个月里,上海市级专家共进行培训43次、巡诊216次、会诊333次。提请全市大会诊126次。区级专家也对社区进行指导,进行专题培训133次,现场巡诊137次,远程会诊698次,指导社区医生在现场对患者进行治疗3283例。应该说,专家能够到现场指导,也是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的总体情况如何?

焦雅辉介绍,2022年12月8日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控重点从“防感染”转变为“保健康、防重症”,紧紧围绕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患者医疗救治这一工作重点,全力以赴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充分发挥过去三年积累的医疗救治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坚持早干预、早治疗,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新冠病毒感染和基础疾病治疗并重,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为科学分析研判疫情影响,我们要求医疗机构一方面集中精力实施患者救治,同时,科学、实事求是做好死亡病历资料的整理、收集、分析和上报。

“为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效率,我们组织开发了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焦雅辉介绍,医疗机构自2022年12月31日起,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没有死亡病例的实行零报告。另外,我们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了统一收集、汇总和上报。由于数据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我们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焦雅辉表示,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季节,近期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这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