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国内疫情激增、国外需求降低,中国去年12月份出口连续第二个月走低,创下自2020年疫情开始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比下降9.9%)
中国自去年12月初以来突然逆转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导致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激增,生产和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而中国企业在经历过去三年严格防疫限制后,正努力恢复中。
据中国海关总署周五(1月13日)公布的数字,中国去年12月份的出口再次暴跌,同比下降9.9%,为11月下跌8.7%之后的第二个月的下降,也是2020年疫情开始以来的最大降幅。
三年来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因疫情封控全球对中国商品需求强劲、特别是口罩等医疗产品及远程工作设备等。但七年因受欧美经济衰退威胁,加之能源价格飙升影响,导致对中国产品的国际需求减弱,中国2022年整体出口呈现放缓(+7%),而上一年曾实现猛增29.9%。
投资银行麦格理分析师Larry Hu警告,全球经济形势可能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恶化的一个 "主要因素"。
中国下周二将公布其2022年GDP数字及一系列其他经济指标。北京此前设定2022年GDP增长目标为5.5%,但一年来中国严厉清零防疫可能影响其实现。保银投资管理经济分析师张志伟(音)指,"出口的疲软突出了提振内需作为今年中国经济驱动力的重要性。”
此外,12月 中国进口也再次下降7.5%,略好于11月进口下降(-10.6%)。而从2022年全年看,中国进口增长骤减(+1.1%),在中国经济活动刚第一波疫情中恢复的上一年,中国全年出口曾实现激增30.1%。
尽管出口下跌,中国12月仍实现贸易顺差780亿美元,其数值远低于7月份的创纪录顺差额1012亿美元。 2022年的进出口总盈余为8770亿美元。
其中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欧盟和美国。而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逆差去年增加了两倍多,达到380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北京对廉价俄罗斯天然气的兴趣正日益增加。
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去年末开始的中国政策的突变,给全球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这次突然解封为例,尽管这被理解为一场赌博, 但一个在不太考虑道德问题(譬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农村地区人医疗条件)以及政策一贯性的国家,全党也就很快地、“默默地”把突变作为事实认可了。这种突变对中国经济有何利弊,带来哪些不确定因素?
昨天的习近平,是国进民退的主要推动者;今天的习近平声称,"我是一贯支持民营企业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道理只有一个:为了拯救经济。 因为只有经济才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合法性的来源。
这次突然解封,实际上就是习近平在经济和社会无法支撑下去时引发的一场赌博。 笔者以为,在故意不透明、故意篡改数据以及恐吓百姓的前提下,习近平赢这场赌博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一份网传中国国家卫健委会议纪要显示,12月1日至20日累计感染估计已达2.48亿人。 当然,这次解封的结果到底如何,还有待下一二个月观察。
乐观的中国和冷静的外界
所谓赌博,就是摒弃一切其他的可能性,从而冒险挺进,达到其目标。 按正常逻辑考虑,当前的病毒也许会产生变异,或者说在过了第一波感染后,也许会出现大面积的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反复。正因如此,西方有些人士,就会认为 中国是在两眼抹黑中飞行(flying blind)。所以,IMF 和OECD在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分别是4.4%和 4.7%。 也就是说,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并不十分看好。
但中国的经济专家的预测是,今年经济增速将达到6%的预测。至于地方政府更是展现出拚经济的雄心。就如同当初用严酷清零来表达对习近平的忠诚一般, 现在就是用拼命提高GDP 来显示他们对最高领导的尽力。 有个别城市,如郑州、长沙,更是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7%。
应该肯定,2023年,随着封控解除,人员和要素流动恢复,经济活动必将逐渐回復常态。中国经济肯定会有所反弹。但是,问题是,这个反弹会达到何种程度?反弹是否会持久?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就得冷静地看中国内部和外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疫情可能的走向
如上提及的,在这次在大城市的快速和全面感染的高峰后,是否又出现第二波和第三波,在中国不是个重要问题,因为北京有信心相信这种概率比较小。同时,在提升经济的推动下,官方有的是方法,或者是推卸责任,或者是准备好了牺牲一批人。这就是所谓的倒霉的两种人,老年人,尤其是已有疾病的老年人,另外则是那些在得了病毒之后进而得肺炎的人。如果按50%新冠病毒感染率来算,7亿人感染来计算,中国可能有有5600万(人)会得肺炎。
开启众多的政策工具
跟西方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的经济政策不是以法律框架为根据的,而是如同上面提及的,有一种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倒也是给中共比其他任何法制国家更多的政策工具。从目前来看,2023年的中国经济的复苏,主要将取决于如下的几项政策工具。
首先是一改以前歧视民营经济,宣布整顿14家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业务的整顿已基本完成。 同时,为今年的民营企业的纳税和减少生产、融资成本方面提供方便。中国民营经济如同野草,缺乏市场与政治风险抵抗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旦有合适的土壤与气候,就会重新萌发勃勃生机。当然,中共的做法,并不能掩盖中国结构性的问题,因为习近平心中毕竟还是坚定的国企支持者。所以,现在就得看,这种橄榄枝的权宜之计会持续多久。 民企中那些有头脑的和资金的人,如马云,在中国科技监管打击下, 有意地转趋低调、淡出舞台。
中共本来是想改变地方政府依赖房地产的结构,但因为在前几年并没有找出更好的替代,所以现在只能重新声明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并从供应方面入手。 帮助地产商解决资金流动问题,同时,也从消费角度出发,改善房地产需求端,分阶段降低或取消首次购房者的抵押贷款利率下限,并延长优惠的抵押贷款利率。
一个提升经济的老办法就是靠投资拉动增长。即依靠国企,扩大大型基建项目。为此,中央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配额扩至人民币3.8兆, 并决定不将地方专项债纳入赤字范围。从资金面看,专项债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无疑,国企,特别是央企是最大的得利者。
报复性的消费
一般估计,今年出现报复性的消费,是必然要发生的。所以, 旅游、交通、饮食行业将是这种消费的得利者。但由于三年的清零政策对中小企业打击太大,使得它们需要时间来恢复。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 报复性的消费对一些在中国的西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来说也将是一顿盛餐。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大汽车公司的CEO已经在一月末准备行李赴中国看望在那里的总部了。 而日本的松下也正加速在中国的家电生产的投资。 渣打银行近日则表示,已申请在北京成立一家证券公司;高盛集团宣布,中外合资理财公司"高盛工银理财"已获准开业;富达国际宣布成为首批在中国开展全资公募基金业务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一般估计,今年年中起,这种报复性的消费会进入它的高潮。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报复性的消费并非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手。同时,是否能持久,还得看中国政府能否从结构上保证。
萎缩的出口大国客户
2021年,中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0.9%。但今年对这样一个出口大国来说, 国际环境并不看好。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预测显示,美国明年增长0.5%、欧元区是0.3%。 换言之,中国出口的主要对下美国和欧洲在今年的购买力,由于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不会有太大的长进。 就拿2022年11月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 11 月份的出口量下降,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 25%。这个趋势,似乎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而且,东南亚国家在不少产品出口方面,也正在替代中国。 当然,整体来说,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近几年内还是不能撼动的。
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除了上面一开始提到的暗箱政治体系而带来的国内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下面几个不确定性同样值得考虑。
首先是俄乌战争。 目前,尚未确定该战争今后范围的大小、时间的多长。 而时间越长,则大宗商品价格越高。加之,如果中国经济复苏得越快,也会迅速提高大宗商品的价格。而这在全球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中国经济也是如此。 而且,中国经济的复苏,必然会提升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而这将更有利于俄罗斯打持久战。
全球范围的不确定性另外一个来源是美国采取的对中国的先进芯片制造的控制。 因篇幅原因这里暂时不详述。 但这个对汽车、IT以及其他不少行业带来的影响会不小。
不管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依然在持续的乌克兰战争给西方特别是欧洲带来的沉重教训, 台湾的因素、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根本转变,使得不少西方公司,在能摆脱中国供应链的条件下,迁移他国或是迁回本国。当然,这跟政府 (譬如欧盟和德国政府)决定将供应链多样化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对西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2023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是政策的不确定性
曾有投资银行经验的时事评论人士汪浩在“亚洲很想聊”节目中指出,观察中国2023年经济有三大面向,首先,中国约有超过9亿人感染新冠,超额死亡和后遗症以及医疗体系受打击,对中国社会稳定、消费力恢复影响很大;其次,美国货币政策紧缩,也不利中国出口需求;最重要的是中国政策多变,疫情一会儿封城、又骤然躺平;此外,过去喊共同富裕打击平台经济、教培业、房地产,如今又回心转意,政策不确定性是最大风险。
时事评论人汪浩在节目指,中国经济最大风险在于政策不稳定。(截图自“亚洲很想聊”节目)
“今年3月人大以后,总理、副总理不懂经济,整个经济宏观管理、政策管理有很大不确定性,造成企业投资很难恢复。”汪浩补充说道。
中国再提支持民营企业 中共本质仇视资本主义
据《证券时报》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日到市场监管总局考察。李克强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类企业产权,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台大政治学系名誉教授明居正在节目中分析,多数共产党国家经济都搞不好,因为本质都仇视资本家、资本主义,将商人视为潜在的敌对阶级,一旦强大就会挑战它。他说,共产党要掌控一切,到一定程度要来宰,“共产党,共你的产”。
明居正指出,“经济要发展需要‘民进国退’,大力扶植民企。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按供需调节商品价格;第二,尊重保障私有产权,赚钱须归私人拥有;第三要有相当法律保护;第四,公平竞争,国企、太子党若受到国家保护都是特权;第五,相对公平税收制度。”
台大政治学系名誉教授明居正认为中国共产党本质就是仇视资本家、资本主义。(截图自“亚洲很想聊”节目)
中国输血违约房企发债 中国14亿人造35亿栋房供过于求
过去房地产扮演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如今房企频频爆雷,反而需要中国政府拉一把。第一财经一篇题为“多家违约房企宣布发新债,获融资支持的名单越来越长”的文章指出,“受益房企增多,只有未违约的房企才可以发新债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受益房企当前的发债举动,说明当前监管层支持发债的主体范围出现了明显扩容,供给端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加大。”
汪浩指出,中国房地产自有率极高,14亿人口造了35亿栋的房子,“全世界绝无仅有”。他说,“此时买中国房子会当冤大头,政府管控房价,造成有价无市,没有成交量、价格不能跌。不能反映市场供需,需求起不来,房地产处于一滩死水。”
他进一步分析中国房地产三大危机,包括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负成长,房产“供过于求”;此外,从房地产商、消费端买房的家庭和地方政府负债比例过高,口袋没钱很难杠杆买房;特别是由于通膨压力,许多民企无力支付上游厂商款项,留下许多烂尾楼。他预期危机随时会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