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泽连斯基无穷无尽抓壮丁的背景下,冲突的局势虽然僵持,但烈度却是一点都不低的,俄军开战以来也因种种原因,损失了不少的重装备了,能否快速补充损失,尤其是比起北约援助速度更快的补充自己的损失,扩张部队的规模,就成了对俄军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根据俄军最近两个月的种种通报数据来看,经过了半年的军工动员之后,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系统已经抢在西方之前完成了全面的军事动员,进入了爆兵生产的模式,开始给前线远远不断的快速提供重要装备了。
比如按照俄军这两天在公开渠道发布的通报,自冲突以来俄军已经数次接受全新的装备,这两天也又有不少新的视频显示,有多列军列正拉着崭新出厂的多型主战坦克赶往乌克兰方向。这些主战坦克有利用老车进行大规模升级的T-72B3与T-80BVM型,也有全新生产的T-90M型,按照消息人士的说法,这批要交给俄军的坦克数量有差不多200辆,而且均根据乌克兰战场上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改进。
俄军数次以这种一次几十上百辆的大规模,向前线交付新坦克等重装备了,算下来向前线交付的新产和翻新坦克也有了那么大几百辆,如果再算上步兵战车与自行火炮,拿今年一年俄罗斯整个国防工业系统向俄军交付的重型装备数量,那也是妥妥的超过了1000辆,放在后冷战时代这已经是个非常非常离谱的数字了,要知道200辆坦克那就比欧洲绝大部分国家拥有的坦克总数还多了。
与互联网军迷们天天喊的什么无人机时代坦克已经没有用了,强调坦克的都是落后思想了不同,乌克兰冲突的所有参与方,不管是俄乌两军还是在后面给予支持的北约多国,对坦克的发展都变得更加重视而不是不重视了。俄罗斯在增加自己的坦克工业产能,波兰在掏钱买更多的现代化坦克,德国法国美国都在加大投资力度研发自己的下一代主战坦克,美国人也多年之后第一次认真讨论下一代坦克项目的研制并拿出来概念样车来,可以说欧洲战事一响,各国都又开始装甲车辆工业大动员了。
没错,坦克作为一种反坦克武器的地位确实是在进一步削弱,毕竟坦克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作为一种反坦克兵器,而是作为一种突击兵器存在的,作为一种杀伤链极短,摧毁成本极高的直射火力平台,其突击兵器的地位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各国还是认定,想要达成战术级乃至战役级的突破必须有坦克,想要阻敌突破也依然需要装甲部队进行反冲击,在欧洲平原上坦克地位无可替代的前提之下,各国现在投入成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俄国人抢先一步了而已。
俄国人能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动员出如此规模的装甲作战车辆产能来,其实还是有很多因素左右的,一方面是得益于印度与阿尔及利亚人的慷慨解囊,过去多年数千辆的大笔订单之下,乌拉尔厂一直保留了非常完整的产能与供应链系统,有成熟的工人储备,有未停滞过的生产线升级和设备采购维护,也有不间断的技术研发,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动员起来。
有现成的生产车间与生产设备,有成套且畅通的供应链,有成熟的工人与配套的培养体系,那装备工业的产能动员起来自然就相当快,把生产线产能开足,原本一天一班改成一天三班,一些封存的车间和设备利用起来,今年俄军就有了一年几百辆的坦克能接手使用,明显的反例就是欧洲的装备工业,在欧洲整体多年马放南山的背景下,很多的装备门类都处在事实停产或者极低速生产的状态,这让供应链和生产设备都处在难以放大的状态下,即使现在临时开动员,也没法马上把速度提升上去。
因为造坦克要火控系统,火控系统生产线的扩能是需要时间的,造坦克需要装甲钢,提升装甲钢产能要新的生产线也是要时间的,总装需要工人,培训熟练工人还是要时间的,工业生产的复杂程度注定了,国防工业动员是个要基础的东西,基础维持的越好动员速度也就越快,战时就越有产能。
所以其实在和平年代如何保存自己的军事工业产能并维持供应链的畅通,对各个主要军事强国来说都是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一场俄乌冲突下来各参与方普遍都遇到了工业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乌军现在是10个月时间打空了北约储备数年的炮弹库,让美军标枪反坦克导弹,155炮弹,毒刺肩扛式防空弹等多种装备都见了底,扩产动辄就需要两三年。
反而是俄军除了在远程精确弹药储备量,以及单兵装备存量上遭遇了一定的困难外,展示了足够的维持长期高烈度冲突的能力;各种口径火炮的炮弹,各种重装备的生产基本都能满足前线损耗的补充需求,甚至能给动员部队提供一定数量的新装备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