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百姓钱是用来过日子的,可不是为了“救市”的



近日,“专家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的建议引爆热搜。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



视频截图 图源:众播视频

报道引热议后,孟晓苏回应称:我几天前在“南方财富峰会”上谈“拿出5万亿来买房”的几句话,被网友们转发得很广,有人赞成有人质疑。我看需要再补充几句。2022年我国房屋销售额从2021年的18.2万亿元急跌到13.4万亿元,减少了将近5万亿元。这犹如釜底抽薪,国民经济发展怎能不受到严重影响呢?我所说“拿出5万亿元购房”,指的就是丢掉的5万亿元住房销售额。

根据这番回应看,孟晓苏所提议鼓励购房的对象,其实并非所有的家庭,而仅指有支付能力的居民,而这种购房多也不是刚需,而是“改善性住房”。

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当下,企业发表这番言论也可以理解。我们首先要看到,这番言论不能称作所谓“专家建议”。从头衔上看,孟晓苏虽有学者的名号,但他首先还是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原董事长,大而化之地称之为“专家”,再将他的说辞打上“专家建议”的名号恐怕有失妥当。当泛化的“专家”越来越多,所谓的“专家建议”又常常脱离实际,就难免公众抱有“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情绪。

回到建议本身,鼓励改善型住房来提振经济,确切说是提振楼市,这番言辞仍然是出于行业利益考虑。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应促进合理消费,尤其是在“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前提下,不可偏废“用来住的”这一制度安排和保障。市场之提振并不能孤立看待某一个行业,更不能一味强调“救市”意味而回归短期利益的考虑。所以,这所谓的“专家建议”实为“企业呼吁”,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诉求表达,但公共政策须以人民为中心,提振市场还需笃定信心、稳中求进,放眼长远而考虑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无论是所谓的“15万亿”还是权威统计的“17万亿”,增加存款的具体数值并不能反映大多数老百姓的实际存款情况,代表不了普通老百姓的经济实力。从行业角度看,近年来房地产的不景气众所周知,但政策首先考虑的是公共利益,不可能替哪一个行业背书。

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社会运转逐渐恢复正常的背景下,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当然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各路建言和建议纷涌而至,有的是专家意见,有的是企业声音;有的是为公共利益谋划,有的则是为行业利益发声;有的很中肯,有的很自私。无论如何,提振市场信心也好,“救市”也好,关乎每一个市场主体和老百姓;政策是刺激消费也好,扩大内需也好,恢复经济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本质还是为实现共同富裕。

回到老百姓的钱袋子来看,大家的钱袋子都是用来过好自己日子的,不是为了“救市”的。没有人会为了“救市”而考虑怎么花钱,消费是为了改善生活,大家的钱怎么花,花在哪里,都是出于居家过日子的考虑。但客观来看,人们的钱无论花在哪里,都是流向了市场,都是增加了需求,本质上都是在提振市场。提振市场,最终目的也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关于提振市场的诸多言论中,无论出于公共利益还是行业利益考虑,不要忘了,信心首先是相互传递的。孤立地看,任何行业都希望老百姓的钱流向自己的行业,这样市场信心就率先从自己的行业上扬了。但一个市场如果不能互惠共赢,最终是没有信心的。诸多“救市”言论,还需回归普通百姓的立场,所有的消费者首先在烟火日常的生活中,消费者的预期需要信心,需要引导,而首先消费者不是工具。

归根结底,提振市场,关键在于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当老百姓对未来有了稳稳当当的预期,自然就愿意花钱,也有信心花钱,市场也会因此蒸蒸日上。内需旺起来,消费跑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市场才会跟着越来越好。

“劝老百姓拿1/3存款买房”引热议,本人回应



近期,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

“劝百姓拿1/3存款买房”的观点在网上引发热议,在11日登上了微博热搜,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对此,孟晓苏回应称,2022年我国房屋销售额从2021年的18.2万亿元急跌到13.4万亿元,减少了将近5万亿元,几天前在“南方财富峰会”上谈“拿出5万亿来买房”的几句话,所说“拿出5万亿元购房”,指的就是丢掉的5万亿元住房销售额。

有人质疑和反对,说“低收入家庭没钱了,拿什么买房”?其实并没有说错。“疫情三年受损害最大的是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是他们。因此,现在仅说‘支持刚需购房’或者说‘大力支持购买第一套房’,就不太现实了。我从来不认为逼低收入家庭去购买商品房是正确的。我反复强调,要给低收入家庭、新市民与青年人家庭提供保障房,而不是只能去买商品房。”

企查查APP显示,孟晓苏目前共担任12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其中6家企业已被吊注销。此外,孟晓苏现任北京安家万邦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翠金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汇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房地产相关公司董事长、董事等职务。

房产大亨称1/3中国储蓄买房可救经济 “人矿”拒绝被掏空

中国房产大亨孟晓苏表示,中国民众的储蓄只要有三分之一拿来买房就可以救经济,引发舆论哗然。就有中国民众说,疫情三年加封控,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打工族连吃饭都有问题,谈何买房?只有党高干、公务员才可能有存款,应该找他们。

前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8日出席南方财富峰会,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居民存款又增加了15万亿,中国老百姓有120万亿的存款,这存款太多了,拿出来三分之一 ,恢复对房屋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不就恢复了吗?”

11日采访人在北京的叶先生,他一听孟晓苏这番论调,还没发表高论就先骂了脏话。

叶先生说:“他要这么说也成!实际上这钱肯定说是这些贪官们以各种手段、名目去存的,老百姓饥肠辘辘,老百姓哪有存款去存啊!纯粹是胡说八道。”

疫情三年一般民众温饱难 请党员高干先买

叶先生还说:“别说我吃医保的,正常的一个月三千、五千收入的工人,哪有钱存啊,紧紧巴巴的过日子就不错,根本谈不上买房,不可能的,外地我不知道,咱们就以北京说,北京我们这儿最起码得五万块钱一平方米 ,上班族挣的钱,吃喝拉撒都扣光了,哪有钱?”

叶先生提到,一般老百姓没存款买房,连看病都需要押金,一个家庭有个一万、二万存款应急还靠谱,一般老百姓连这些都存不到,什么国富民强,是“国富民穷”。

家住武汉的吕先生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也坦言:“我没有存款,老百姓肯定没那么多存款,老百姓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人。那些存款跟老百姓无关,都是党员高干的。”

分析:八成存款来自金字塔顶端2%富豪

吕先生直呼孟晓苏的说法“出发点错误”:“应该公务员、党员高干、体制内的人把存款拿出来支援国家、救国家。老百姓穷得要死,这几年疫情根本没有收入,封控在家。”

吕先生批评,房产大亨是为自己的利益说话,像他一样的打工族,靠网络信贷过生活,打工再去还钱的,是很普遍的现象。他立志不买房、不当“韭菜”。

 


有经济学者认为,中国老百姓已对买房自住或投资失去信心,以“零门槛落户”这招救楼市恐怕只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法新社资料图片)

孟晓苏这番论调,挨中国网民批评说不愧是“砖家”。中国老百姓的说法,与银行统计数据吻合。全国80%存款来自金字塔最顶端的2%富人。

有分析指,120万亿换算14亿人口,平均每人存款约8万元。2022年8月,招商银行发布半年财报,2.26%的客户,拥有81.74%的资产,这2.26%客户人均存款185万元。最近,三年期大额存单,四大行利息已降到3%左右。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有钱人不敢轻易入手,没钱的老百姓就算首付降到20%,银行不要利息也买不起。

学者:房产大亨垂死挣扎的呼吁不切实际 现金才是王道

对此,台湾韬略策进学会秘书长吴建忠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系统性衰退,买了房到底如何供给这些房地产贷款?在疫情还没完全落幕、国家政策没落地之前,中国老百姓没有任何信心投入房地产市场,党员高官也一样,因为头上还有另一把刀。

吴建忠分析:“这些房企也好、国有企业也好,在过去交叉持股情况之下,最近习近平在疫情放开之后,特别提到反腐败的情况,要让那些局处官员,能腐的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

吴建忠表示,过去中国的金融监管、(再加上对)房地产大力打击之下,中国老百姓对投资房地产没有任何信心。“房地产大亨这样出来喊话,这只是进行垂死的挣扎,并没有实际上落地的可能,看到国际间对2023年中国经济信用评等不断下调,买得起房不见得缴得起房贷,2023年对中国人民来说,现金为王,房产大亨这样的呼吁是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