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华裔时常被叫做香蕉人,因为外黄内白(黄种人的外表和白人的内在)。

据报道,香蕉人最初是指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现在这个概念的范围已不再限于美国,而扩及整个海外,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

他们虽然也是黑发黄皮,但不识中文,说一口地道的英语。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我作为半个“香蕉人”移民来加拿大的故事。



我是在10岁的时候来加拿大的,和其他移民的小伙伴一样,搬来加拿大不是我的选择。我出生在福建福州,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妈妈在我两岁的时候就去了加拿大,所以身边的人都知道,总有一天我也会去加拿大和妈妈相聚。当那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就只问了我,要去见妈妈了,开不开心啊?没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去。我记得那天是和爸爸一起登陆的,终于和分开8年的妈妈在加拿大相聚了。

刚来加拿大的头两年,我在学校基本不说话,一方面是我不懂英文,另一方面是我交不到什么朋友。爸妈也帮不上什么忙,他们没日没夜的在餐馆上班,渐渐的我学会了自己做饭。在我14岁的那年,他们决定开一家自己的餐馆,而我也有了更多的责任,一个又一个地打电话,不管是找房东谈一下降低房租,还是找银行设置存款,我都要帮爸妈翻译和解释,同时还要学会勇敢的抵抗我们遇到的歧视和不公。坦诚地说,我有时候会抱怨,也会羡慕其他的小孩,直到去了大学后我才明白,所有的这些经历都让我变的更加坚强和独立。

很多人都觉得小时候去加拿大都会过得很幸福,但他们看不到我们幸福生活的背后,是多少的汗水和努力。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加拿大的社会。

在大学里,我以移民华侨的优势被选进中国学生会,负载在CBC和留学生之间的文化搭建,和两边都能交流,但始终还是找不到归属感。就好比英文中文都会说,但都说的不那么地道。身边好朋友也都是和我一样的背景,从小移民来加拿大,被称为1.5代移民华侨。



我最好的朋友,出生在加拿大纽芬兰省的一个小村庄(几乎没有什么亚洲人),父母在当地开着一家中餐馆为生。

小的时候他就发现,他和他父母长得似乎和周围人都很不一样:别人都是白皮肤,他却是黄皮肤,他的眼睛也比别人小很多。每天中午,父母给他带的饭和别人的都不太一样,而这也导致他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和欺凌;同班同学都说他是ching chong,还故意拉着眼角嘲笑他。每次他被人欺负完找父母哭,父母也没上过大学,于是搬出亚洲父母传统的教育大法:“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

他横竖睡不着,仔细想了半夜,终于想出了他们欺负自己的原因:“黄皮”!

从此,他就拼命地洗刷自己身上的黄皮印记:让父母给他带三明治,坚决不吃炒饭炒面;见了其他黄种面孔就拼命远离,生怕白人以为他是黄种人的一部分从而疏远他,上了大学,见到了中国留学生,虽然他也能依稀猜明白他们的话,但也坚决不和他们来往,偶尔也就和几个CBC说说话,久而久之他就成了一个真的外黄内白的香蕉人。



现在的我,结合了西方教育和中国传统思想,也不会去想着怎么去融入哪一边,感觉自己这样也挺好的,依旧喜欢着中国文化,依然习惯着加拿大生活。

优秀的人从来都是不分国界的,因为他们真正超越了地域、民族、国界的局限,而不优秀的人只有带着各种各样的地域烙印才能给自己安全感。花那个功夫忙着去区分什么香蕉人、鸡蛋人、菠萝人,不如多花一点功夫,开放一点看世界,你终究会发现,多元文化是很疯狂,但是也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