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太空研究所,作者:乔辉,原文标题:《183天亲历中国空间站建设,一文详解神舟十四飞行乘组重返地面!》,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据央视新闻消息,2022年12月4日晚上20时09分左右,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陈冬、刘洋和蔡旭哲)成功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任务。


图注:搜救队员抵达神舟十四返回舱。<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搜救队员抵达神舟十四返回舱。





图:神舟十四主伞打开的样子(红外相机拍摄)。<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神舟十四主伞打开的样子(红外相机拍摄)。


从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成功算起,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神舟十四航天员飞行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共计183天


在这183天的时间里,神舟十四飞行乘组完成了空间站的组装和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在执行任务期间,他们完成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此外,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还完成了一次“太空授课”还完成了首次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太空会师”等等,真可谓是“最忙飞行乘组”。


图注:神舟十四飞行乘组(左三)与神舟十五(右三)飞行乘组完成首次“太空会师”。<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神舟十四飞行乘组(左三)与神舟十五(右三)飞行乘组完成首次“太空会师”。


一、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的是哪一部分?


我们知道,神舟十四号飞船是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只有载人的返回舱最终能回到地面,轨道舱和推进舱则最终坠入地球大气销毁。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各舱段的作用。


图:神舟飞船的三舱结构。<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神舟飞船的三舱结构。


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长2米,直径2.4米,内设可供三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


推进舱呈圆柱形,长3米,直径2.5米,底部直径2.8米,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


二、从第一宇宙速度刹停要经历四次大刹车


我们知道,返回前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运行在接近400公里高的轨道上,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运动,飞船具有极大的势能和动能,要想稳稳落地就需要把这些能量耗散掉。耗散能量的办法就是不断各种“刹车”。


第一次刹车


首先神舟十四号飞船转体90度丢弃掉轨道舱,然后再继续转90度让推进舱的发动机冲前,随后发动机点火反推,让飞船脱轨运行轨道,进入返回地球轨道,飞船以无动力状态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


图注: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艺术图)<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艺术图)


图注:神舟十四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红外相机抓拍)。<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神舟十四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红外相机抓拍)。


在距离地面140公里的时候,飞船再丢弃掉推进舱,此时飞船只剩返回舱了。


第二次刹车


图注:返回舱再入大气层(艺术图)<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返回舱再入大气层(艺术图)


图注:神舟十四正经历黑障区(红外相机抓拍)。<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神舟十四正经历黑障区(红外相机抓拍)。


在距离地面100公里的时候,返回舱开始进入大气。返回舱高速进入大气层后,强烈压缩其前面的空气,造成温度急剧升高,温度可达2000度左右,也就是说,返回舱被一层高温的等离子体包围着。等离子体有一个特性,能够屏蔽电磁波,形成所谓的“黑障”区,这就造成了返回舱与地面控制人员无法进行通讯,这种情况可持续数分钟。在距离地面40公里的时候,黑障消失,返回舱与地面重新恢复联系。


第三次刹车


在距离地面10公里的时候,依次打开减速伞与主降落伞,减速伞能够让返回舱的速度降低到60米每秒,主降落伞能够让返回舱速度降低到3米每秒!


第四次刹车


当距离地面只有1米的时候,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瞬间点火,最终把最后的一点速度也抵消掉,返回舱完成太空之旅。


三、航天员返回地球后要进行隔离吗?


是的!要进行医学隔离。资料显示,航天员要进行身体恢复,一般分为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三个阶段。


医学隔离期约为14天。航天员在航天员公寓内适应地球重力环境,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功能,提高立位耐力,消除飞行后疲劳。


医学疗养期为20天至30天。航天员将入住天气好、空气好的疗养院,在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


恢复疗养期大约为3个月。在这期间,要将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3个月后航天员如果身体情况良好,就可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


四、神舟十四号航天任务精彩回顾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在太空的183天时间里,完成了空间站的组装和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在执行任务期间,他们完成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此外,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还完成了一次“太空授课”还完成了首次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太空会师”等等。


1. 打平了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在空间站驻留天数的纪录


从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成功算起,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共计183天。同样,从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飞船发射算起到2022年4月16返回结束,神舟十三飞行乘组在太空的时间也是183天。


2. 迎接了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和神舟十五号飞船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在轨期间,亲历了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和神舟十五号飞船的到访和对接。

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对接后的中国空间站整体呈现“一”字构型组合体。

2022年11月1日,“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对接后的空间站经过后续的变形调整,形成了“T”字型组合体。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在空间站上。神舟十四与神舟十五完成首次太空会师。12月2日晚,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中国空间站钥匙,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3. 完成三次出舱任务


北京时间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成功出舱。


北京时间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航天员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实施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该次出舱活动有两个“首次”,分别是首次安装问天气闸舱、舱外助力手柄,以及首次进行舱外救援验证。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主要安排有舱间连接装置安装、舱外全景摄像机抬升以及舱外工具的调整,在小机械臂上安装一个助力把手。


4. 完成升级版的“天宫课堂”教学任务


图注:陈冬老师在演示“会掉头的扳手”。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扳手旋转起来后,会不停地翻跟头,非常神奇。<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注:陈冬老师在演示“会掉头的扳手”。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扳手旋转起来后,会不停地翻跟头,非常神奇。


2022年10月12日下午15时,中国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这也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在空间站度过4个月多的太空生活后,首次太空开课。


在那次课堂中,航天员对“问天”实验舱进行了介绍,并讲述了里面各种类型实验柜的原理。介绍完“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后,进入了有趣的实验环节,这些实验包括: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和会掉头的扳手实验。


五、接下来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太空任务?


目前,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按照节奏,平均每年发射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其中货运飞船在文昌发射,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明年中国第一个太空望远镜预计将在明年年底升空,并与中国空间站形成“伴飞”状态。届时,长征五号B火箭将在文昌执行这次发射,有兴趣的朋友请留意官宣时间,不要错过现场观看发射的机会。


本文来自:太空研究所,作者:乔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