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判断,上海疫情传播范围可能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0%,超出2022年春天疫情的二三十倍。国家卫健委则在担心,医疗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即将引来感染和重症高峰。




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1月3日表示:当前上海染疫人数已达人口的70%

12月初,中国政府突然宣布放宽防疫管制。在之后的几个星期,全国各大城市的感染率爆发式增长,重症患者也随之急剧增加,医院甚至殡仪馆不堪重负。 

上海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1月3日对官媒《人民日报》旗下的"大江东工作室"表示:当前上海疫情传播范围非常广,可能已达人口的70%,超出了2022年春天的二、三十倍。 

当时,2500余万常住人口的上海经历了整整两个月的严厉封控,官方统计的累计感染人数超过60万人,许多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都被隔离至方舱医院等场所。 

现在,专家预计,上海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感染潮将在1月份抵达高峰。而在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其他大城市,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度过。 

重症医学专家陈尔真还补充说,他所在的瑞金医院每天都有约1600名急诊病人入院,是12月初放宽防疫前的两倍,其中约八成是新冠患者。他透露,大约一半的急诊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上脆弱人群。 

春节后农村将迎来高峰 

在全国层面上,国家卫健委更为担心春节返乡潮会让医疗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出现新冠感染高峰。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1月2日接受中国央视采访时就表示,农村地区即将到来的高峰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过去三年大家都没有回家过年,今年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这样的话有可能会出现报复性的城市人流高峰涌向农村,回家过年探亲,所以我们更加担心农村的疫情。" 




中国官方估计,春节后农村将迎来疫情高峰

她在专访中还表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病毒传播,医疗资源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采取一定限制措施'缓疫压峰',把感染人数,包括需要住院的人数尽量压下来,稍微拉得缓一些。"她认为,在感染高峰过后,重症科室将会引来滞后的高峰,并且承诺"通过远程医疗和往县医院派驻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等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对口支援,保证农村重症患者的救治。" 

目前,不少国家担心中国疫情数据缺乏透明度,且放宽出入境限制后存在新型变种输出的风险,因此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宣布对从中国入境之旅客实施新冠病毒筛查。自12月初以来,中国当局仅通报了二十余起新冠死亡病例,包括卫健委主任在内的多名高官都表示,新冠感染引起原有基础疾病恶化导致的死亡病例不计入新冠死亡病例。 

不过,卫健委官员焦雅辉12月29日曾公开表示,中国政府发布的新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字是"本着公开透明的精神",其判定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 

根据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文件,在德国,不论是直接死于新冠感染,还是新冠感染时死于其他疾病,都计入"新冠死亡病例"。 

直击上海急诊和重症监护室:救护车是平常3倍,护工1天走45000多步


负重前行,是近日上海市医疗机构,尤其是急诊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当时针与分针再次重叠,继而迈入新的一年时,急诊与重症监护室内的监护仪滴滴声依旧响个不停。

1月3日,2023年的首个工作日。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医疗机构,目睹这群为生死奔走拼搏的白衣战士如何守卫生命线,尽力在这个严冬让更多患者与家庭燃起新希望。



仁济医院:挑战远未结束,预防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像这样从下往上拍,可以帮助老人咳痰。”

“你的血糖比较高,午餐可以少吃一点。”

测血氧饱和度、查看病人身体情况、查看CT片、叮嘱患者家属注意事项……一早上下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黎的脚步就没停下来过。上午10时半,她正在急诊病房内为患者查房。

“我们原有63张床位,近期又新增了13张。”她指了指走廊,算不得宽敞的空间已经应用尽用。“楼下实在放不下这么多病人,还有部分病人需要吸氧,我们尽可能增加床位,将他们安置在2楼。”



早晨交接班时,刘黎又参与了一场急救。患者本身患有重症肺炎,93岁高龄,“送来时身体状况就不太好,我们紧急给他吸氧、用药。”刘黎说,像这样的急救每时每刻都在急诊室内上演。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另一位94岁的老先生,到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5,家中虽然有制氧仪,但效果不明显。“我们把氧流量开到最大,他的血氧也只有93。通过使用平喘药物和氧疗,经过4天治疗后,今天他的血氧已经慢慢恢复到95。”

与急诊病房相隔不远的急诊监护室内,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注意患者呼吸管,一、二、三,起!”上午11时半,急诊监护室内5名医护人员正在为重症患者做俯卧位通气。

急诊科副主任徐欣晖负责急诊监护室工作,“相比仰卧位平躺,重力都压在肺上,俯卧位可以更好地改善肺通气,而每为一位患者做俯卧位通气,往往需要四五名医护共同完成。”他说,“监护室内共有15张床,每天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还有部分患者正在等待床位。一旦有患者症状减轻,可以转至普通病房,我们就马上将监护室床位腾出,留给病情更重的患者。”可即使是这样开足马力,仍然无法满足目前重症床位需求量。



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的手机始终响个不停。“以东院区为例,各病区的重症监护室将近60张床位全部收满,普通病房可随时转换的40张床位也在待命。ICU里,重症肺炎患者占去一半,还有四分之一为感染后合并基础疾病恶化的患者。”高龄、男性为主——他谈及近日收治的特点,“俯卧位通气、小分子药物和及时会诊观察病情变化,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元旦假期里,包括研究生、轮转医生及科室医护在内的180余人几乎全部上岗。“大家基本‘阳康’了,人手问题正逐渐恢复。”皋源坦言,“但挑战并未结束。我们心痛地发现,不少患者到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切莫因为急诊人多就想在家熬一熬,老年人群病情变化很快,预防轻症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中山医院:工作这些年,这一次硬仗是最辛苦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急诊每天就诊量高达近2000人,救护车辆单日接诊170余辆,两项数据都是成倍增加。

“面对成倍增加的就诊量,医院已按照计划在发热门诊扩容区设置诊位,增派医护力量,就诊台配备了指脉氧仪等设备,努力做到优化诊疗流程,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及时识别重症。”医务处副处长锁涛告诉记者。

急诊与发热门诊应对“战斗性减员”,制定了除感染科以外,其他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支援发热门诊的工作方案。据悉,不仅是内科系统,康复科、中医科甚至外科系统,一旦有需要,也全力以赴增援接诊。



“工作这么多年,这一次是最艰苦的,但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仗!”急诊科护士张晶说,“许多小伙伴轻伤不下火线,休息一两天后立刻回来上班。因为这里等待着许多需要我们全身心救治的生命。”

急诊高峰期,仅一个班头救护车就有近50辆,同时抵达七八辆已是常态。急诊科总值班陈东旭医生说,最多时,近15辆救护车接二连三地送来病人。面临巨大挑战,唯有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确保在第一时间问诊,分诊患者,让整个救治流程衔接通畅,患者才能得到及时处置。



急诊办公室里,桌上是一份份早已放凉了的饭菜。张晶说,工作环境复杂且有风险,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一上岗就滴水不沾,一个班头工作下来都是“不吃不喝”的,直到交班时,紧绷的身心才能放松下来,顺道吃一口冷掉的饭菜。

记者获悉,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中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郑吉莉24小时驻守医院,哪里需要哪就有她的身影。更多急诊医护人员下了班回家早已疲惫不堪,没有精力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和孩子,他们用崇高的职业精神诠释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初心承诺。



东方医院:护工一天能走45000多步

1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跟随急诊内科年轻医生刘显东穿梭在摩肩接踵的病人和家属之间。这里日均接诊950人次,“120”救护车80至100车次,是平常的3倍,工作节奏极快。

抢救病人、安排床位、接打电话、与家属沟通、交接救护车……刘显东忙得不可开交,只能在工作间隙对记者讲几句话。“上班的时候特别亢奋,手心冒汗,不觉得累。下班就会感到筋疲力尽。”前段时间,急诊科在岗医护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近期院方从其他科室调拨了161人次支援急诊,医护日均工作时长下降为9至10小时。护工也非常辛苦,刘显东感慨:“我们的护工一天能走45000多步,我简直无法想象。”



急诊内科主任唐伦先介绍,急诊内科原本有2间诊室,现在扩充到5间诊室加2间动态诊室,急诊输液椅由原来的40张扩充到162张。留观病床由20张扩充到66张,目前使用率在90%左右。为减轻急诊压力,东方医院成立急诊分流专班,由院内中层干部轮班驻守,保障患者快速分流,病人在急诊留观病房停留不超过24小时。

与死神赛跑的急诊医护,挽回了许多生命。刘显东举例,有一位41岁的男性病人,输液时出汗、呼吸困难,医生立即发现异常,将他送进抢救室上了呼吸机,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十天后肺部炎症消散,预后良好。

东方医院北院重症监护床位有97张床位,全部可用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呼吸ICU有23张床位,已收满,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和心脏外科ICU也收治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症医学科主任马少林介绍,近期综合ICU里一半以上是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ICU还没有病人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



ICU病人多处于镇静状态,医疗设备的滴答声此起彼伏。一位中年男性病人躺在床上淡定地玩手机,马少林说:“别看他现在精神挺好,刚送来的时候双肺几乎全白了。经过5天的清醒俯卧位等治疗,明天他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ICU里许多病人患有基础疾病,比如一位80岁老人肾功能衰竭,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危重,病床边围满各种仪器,医护正在全力抢救。

ICU医护同样几乎没有休息日,还要参与急诊会诊等工作。为应对重症高峰,东方医院北院已成立“亚ICU”,由重症医学科专家指导,抽调不同科室的医护前来支援,并紧急采购大量仪器。

来源:作者:黄杨子 顾泳 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