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花瓢白,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松弛感,是2022年夸夸群里的最高规格用语。
夸一个人神情自若、天然去雕饰,就是“松弛感美人”;夸一个人岁月静好,就是过上了“有松弛感的生活”;夸一个打工人处变不惊,就是“职场松弛感”……仿佛只要搭上了这三个字,世间万物都会清丽脱俗起来。
这个“万能形容词”最初走红,是源自博主@黑猫白袜子的一则见闻,他称在飞机上偶然遇见了一家人,尽管遭遇证件过期、行李被退、行程受阻,但这家人丝毫没有焦虑或动怒,反而是作为陌生人的他“瞬间开始起反应,胃痛,紧张和恶心”。
博主感慨于这世上居然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也让“松弛感”成为今年人们最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但在现实生活中,“松弛感”有那么容易获得吗?
细想起来,“松弛感”其实算不上是新鲜词汇,这种生活随和淡定、遇事不急不躁的状态,不过就是最古早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种超脱的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遇不可求。当我们刻意追求它时,就已经陷入盲目的内卷,很多人展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假性松弛感”:表面看起来风和日丽,内心的螺丝却越拧越紧,甚至在自己营造的“松弛假象”中越卷越深。
商家们也深谙此道,利用当下紧绷的时代情绪反向输出“松弛概念”:艺人的时尚大片要宣传“松弛感妆容”;户外品牌强推“运动如何带来松弛感” ;情感博主吹嘘“跟有松弛感的人恋爱有多甜”……直接导致“松弛感”成为今年营销的主打词,仿佛谁还没松弛下来,就是在时代中掉队的。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贩卖焦虑”?
我们盘点了2022年十大关于松弛感的迷惑现象,看看有多少是你表演过的“假松弛”,或是你踩中过的“真营销”。
1. 假装钓鱼
在难以出远门的第三年,钓鱼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松弛首选”。
这当中不只有想逃离家庭喘口气的中年男人,许多年轻人也加入了阵营,任何一处郊区的不知名水坑,都可能长出三三两两的“钓系青年”来。
然而,再平静的湖水和再佛系的表象,都难以掩盖年轻人攒着劲儿想发“照骗”的本心。杨笠曾在《脱口秀大会5》上说过一个现象,很多人声称想通过钓鱼来解压,但其实只是为了发朋友圈。
有一次,她看见20个人一个下午只钓上来一条鱼,但每个人都要和这条鱼单独拍照合影、发朋友圈,把鱼当成众星拱月的“明星”一样。
可见,很多人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要领悟钓鱼的哲学,只是想多囤一种发朋友圈的网红道具和素材。既然不是现代姜子牙,也不是为了给家里添菜,干脆就别折腾鱼儿了,在办公室里摸鱼好过。
2. 假装鹤岗粉
如果要给中国城市排一个“松弛榜”,鹤岗一定位居榜首,因为它的房价总是让人一眼就极度舒适:没有最低价,只有更低价。
今年10月,鹤岗再次以热搜#女子逃离大城市去鹤岗全款1.5万买房#刷新了大家的认知:一位25岁的女生只花了1.5万元,就在鹤岗买下了一个46平方米的房子,其后花了不到5万元就完成了全屋装修,就连保姆也只需要1000元就能包月。
新闻火了之后,鹤岗再次成为打工族的梦想之地,纷纷说要去买房躺平。他们把微信定位改在鹤岗,围观短视频上鹤岗人的“松弛生活”,热烈讨论当地的物价和梦幻雪景。
可是,真的有很多人去鹤岗定居吗?这个黑龙江小城火了近三年,房市看似热火朝天,但房价并没有实现突破性的增长。
鹤岗远不是乌托邦。资料显示,很多冲动投奔鹤岗的年轻人去了又走,因为他们很快发现,鹤岗偏远寒冷,就业选择非常有限,工资水平也比较低,移居的人大多只能是自由职业或创业,生活娱乐也屈指可数。
因此,喊“宇宙的尽头是鹤岗”最大声的人,通常也在北上广卷得最狠,默默攒的都是一线城市的首付。
既然不是真心想移居,也不要费心做精神鹤岗人了,还是让定位留在冰岛吧。
3. 假装玩飞盘
感受“做小狗的快乐”,算得上是户外运动中最松弛的体验了吧?2022年蹿红速度最快的运动当属飞盘了,它优雅、轻松、活力十足,只要在草坪上轻轻起跳,就能营造出不错的运动美感。
可是,很多人还没学会玩飞盘的正确姿势,就已经让这种运动带上了各种奇怪的社交属性:有人把它变成“商务局”“相亲局”;有人只是为了拍一张健美照,因此不少飞盘俱乐部会专门请摄影师来拍照;飞盘甚至还出现在婚礼上,今年就有新娘用扔飞盘代替扔捧花。
无论是哪一种意图,都让飞盘这种运动不再纯粹。而且,飞盘玩家还很容易被卷入消费狂欢中,除了各式设计花哨的飞盘,许多人还会同步购入足球鞋、运动手套、护腕、止汗带、护膝、髌骨带、肌贴等等,反正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一定要帅。
与其说是假装做一只松弛的“快乐小狗”,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凡尔赛之战。
4. 假装看书
今年最有“松弛感”假象的工作,大概就是读书博主了,一句“爱读书的女孩,身上都有一种松弛感”就足以迷惑不少人,许多年轻人都把读书博主视作最能修炼身心的网红副业。
可是,有多少读书博主真的在潜心阅读?在他们的平台上,点赞最多的是“金句文学”,抄过即读过。“一年读400+本书”的流水式阅读法也成为他们鼓吹的主流,硬生生把看书变成一种拼KPI的活动。
还有一些读书博主,教人如何“做读书博主一年,月入3w”:首先书桌一定要布置,小桌布、鲜花、小吊灯、香薰蜡烛都要摆起来,有猫就更好了,营造氛围感,因为是一个“广告位”;最关键的是要用心拍摄,精美滤镜一加,读书人设生成,流量自然滚滚来。
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即便再怎么努力造景和造势,都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松弛感。
5. 假装敲木鱼
今年10月,一款叫电子木鱼的App突然走红。这款自称“念经助手”的App堪称史上简洁度最高,开篇就是一个“禅”字,里面只有一张纯黑背景和一个白色的木鱼,只要轻轻点击,就会发出“咚”的一声,然后显示“功德+1”。
电子木鱼深得年轻人的心,光是10月7日单日的下载量就达到59.3万,还登上了当月国内App Store免费总榜第2名。
这种用外力管理情绪的方式,真的能让人“多一点松弛感”吗?当我们在朋友圈里刷到某人发敲木鱼的图片时,第一个反应往往不是“ta真佛”,而是心头一紧:ta又又又为某事愤怒了。
正如一位网友称,当他听到女朋友突然敲起电子木鱼时,心就开始犯嘀咕:我哪里又把她惹毛了?与其说这是一个电子木鱼,不如说是一个“炸弹提示器”:听,某人生气了!
这款app还会统计“总功德”,所以显示的数字有多庞大,就意味着愤怒值有多高涨。可见,电子木鱼不过是借一个“佛了”的壳,让用户的情绪有一个外露的出口。
毕竟,真正松弛的人,怎么会需要这种假法器来警戒自己“昼夜思道”呢?
6. 假装露营
露营,是2022年最容易达成的“松弛选项”。
根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早在2021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就达到747.5亿元,今年更是直线上升,预计2025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将上升至2483.2亿元。
露营走到今天,早已被玩家们玩得花样百出了。从城市草坪扩展到野外森林,从谷底蔓延到雪山巅,风景逐渐走出差异化,只要是一块平地,都有可能被露营大军占领。
然而,在小红书上超过400万篇的“露营”笔记中,绝大部分都是雷同的网红款摆设:天幕、卡式炉、小灯串是标配,精致的小木桌上必须放着手冲咖啡壶,就连玻璃瓶里也必须插着“野花”,哪怕是一朵塑料制品……
关于装备的鄙视链也正在形成越发庞大的消费链,崇尚精致露营的专家们似乎不买上一两件“露营界LV”,都没法在朋友圈展示生活有多松弛。一顿操作下来,越是假装在露营,碎钞的速度就越快,也离真正的露营初衷越远。
7. 假装冥想
这一届年轻人为了获得松弛感,不惜花钱买所谓的“治愈”或“觉醒”——比如学习冥想。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线下的冥想活动就成为了许多职场精英或新中产的“必修课程”,仿佛周末不去打个卡,都算不上是个有事业压力的人。这些课程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学员愿意氪多少金,就看对冥想导师的信任有多大。
贫穷的打工一族也同样迷上了冥想,因此很多冥想类app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指导呼吸、做瑜伽、进行正念训练、自我觉察等等,就像帮助年轻人完成一次“心灵健身”。
“治愈经济”之所以会兴起,确实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不够松弛,但冥想是不是这个焦躁时代的解药,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在心理学的释义上,冥想一般是指“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但这种说法本身就很玄乎,因此冥想课程往往鱼龙混杂,学员在哪一个环节被收割,是真的在冥想还是只是花钱买了个发呆胜地,没有人知道。
8. 假装盘核桃
若要论现实生活中的松弛KOL,一定是随时随地盘起核桃的大爷大伯们,仿佛只要核桃在手,天塌下来也不会改变他们那副处事不惊脸。
如今,盘核桃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在小红书搜“文玩核桃”,就会看到很多神奇的反差感:核桃还是那些核桃,但搭配的都是年轻人白白嫩嫩的手。一些女生还会特地秀出自己跟核桃颜色相衬的指甲油,配上文字:来听听一百年的声音。
这盘核桃的松弛感没看出来,倒是嗅出了一丝丝新手办的气息。而且,很多自诩为“文玩女孩/男孩”的年轻人,白天假装气定神闲,晚上却蹲在拍卖直播间剁手,形式上向中老年人看齐,结果却投入一场又一场拍卖狂欢,“文玩手办热”就这样被炒起来了。
9. 假装植物控
对于活在水泥森林的年轻人来说,没什么比养植物更容易假装靠近大自然了——既然没条件背上行囊远行,屋子里带点“绿”也能让日子看起来没那么糟糕吧。
可是,把植物扛回家后就把种植手册扔到垃圾桶的人,真的是绿植爱好者吗?很多年轻人对种植的认知就是“浇水+晒太阳”,从来没认真考究过植物们为何面黄肌瘦,又为何突然死去,最后只会陷入一个“买买买——养死了——继续买买买”的死循环。
而且,那些绿植满屋的ins网红图有多美,就可能意味着蚊虫的难题有多棘手、除草施肥的步骤有多繁琐,“植物杀手”们很少考虑到这两点,因此用植物装点的“松弛家居美学”,往往非常短效。
10. 假性离职
若要数2022年职场上最假的松弛感,一定是“精神离职”。
这种状态在职场学上算不上新鲜,却在今年频频上热搜,可见不少打工人深陷其中。
患上精神离职症的人,表面上肉体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挨了批评也不以为然,业绩垫底也云淡风轻,仿佛时刻准备潇洒离去,每天都是个gap day:随时可以停下来休息,也随时可以做别的事充电——除了工作。
但尽管怨气冲天,这些年轻人也不会真的离职,因为他们的内心比谁都清楚:比起尸位素餐,找下家更累人。这种工作状态,才是真的“上班如上坟”:不想上,但也不得不上。
因此,精神离职患者常常会一边摆烂,一边忧心“失业后怎么办”;既不甘心真的躺平,也常常为自己卷不起来的事实感到焦虑。
也许是2022年的生活实在过于紧绷,人们才会幻想得到可望而不可即的松弛感。
但真正的精神内耗,可能就是从假装松弛开始的。它就像一套玄学,只有真正无欲无求的时候,才会轻飘飘地到来。
如果实在做不到也没关系,松弛并不比焦虑高级。
承认自己是个有简单喜怒哀乐的人,没有庄子的大智慧,写不出《逍遥游》,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松弛感”不是一种目标,不值得被套在万物的尺度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花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