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算广告(ID:Comp_Ad),作者:大数据仁波茄,题图来自:《头号玩家》


听说阿里云香港节点全须全尾地宕机了一天多。本来我没怎么关注这事儿,直到老友K推给我一篇文章,惊讶地喊道:“你知道吗?原来他们的状态页根本就是假的!”


听到这话,我才是惊掉了下巴:“你丫在互联网干了这么多年,这种事还用得着大惊小怪么?”


看起来,还有很多人对中国互联网的理解有偏颇,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说。以下举例谈到的公司,我就不提名字了,倒不是因为情节虚构,主要是法务预算有限。


看数是看数,业务是业务


在咱们这片土地上,对于互联网产品的理解,前端是前端,后端是后端,一个是为了让你看着爽,一个是为了给你凑点数。能让前端展示跟后端发生那么一丁点联系,那就算是良心产品了。


您还别不信,想想PC时代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卫士:当年,我有台破电脑,慢到开机都得先去打一圈麻将了,居然还那儿大字儿显示我打败了多少多少人,难道中国人用的都是旧石器时代的电脑吗?


至于让全体互联网人精神勃起的双十一,某公司指挥部的人跟我说过:这数是多少,前面早都定好了,弄到大屏上就行了。


我说这话,有人打死也不信:都是上市企业,怎么可能数据造假呢?可别冤枉我,我可没说人家数据造假。可是不造假的情况下,数据就不能做上去吗?这纯粹是个方法问题啊/有工夫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写的《KPI是怎样凑出来的?》;没功夫的,您就琢磨一件事儿:为什么大促的时候,某些平台某些品类的退货率可以飙到百分之八九十?


所以说啊,前端跟后端两张皮,数据跟业务两张皮,这事儿不但不值得惊讶,简直就得习以为常,才能在互联网圈儿混下去。


互联网算高科技么?


其实,对数据业务两张皮这事吃惊的朋友,很可能在思想深处,有着重大的认知缺陷——觉得互联网是个高科技行业,我们都是科技工作者。而郭老师曾经教导我们:科学是很严谨的。


高科技这话,倒也不能说是胡扯。比方说,谷歌当年搞出来的搜索引擎,最近OpenAI火遍全球的ChatGPT,带头做出这样的产品要不算高科技,那没有天理。


可是,如果看着公开论文,捋着开源代码,伙同一大拨年薪七位数的码畜,坐拥公司庞大的数据资产,照原样建了一个模型出来,那实在算不上什么高科技。如果硬要比较,最多就像是50年代的工人师傅,打破帝国主义垄断,练出了一炉好钢,再说了——人家炼钢师傅可没有开源代码可看。


更别说那些亮瞎人眼的网页啊,多并发高可用的服务啊,这玩意都是咋回事儿,这回咱们也瞧明白了。这些工程意义上的普通实践,在人类的整个工程领域里,算不上难度太高的部分。只不过,因为互联网的码农挣得多,所以也就横打鼻梁,硬说成是高科技了。


您就拿我来说,清华电子系的博士,为啥不去搞什么芯片、光学、雷达伍的?原因很简单——没学明白。就剩下编点程序、搞搞IT这事儿,努一努还算够得着。不信你去看看,大小厂的大部分码农工作,根本用不着啥北大清华,北大青鸟足矣。


当然,改变世界的顶级编程大牛,那自然是有的。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我确实觉得互联网谈不上啥高科技,早期发了财的大厂技术骨干,有些只会写个HTML也不新鲜。更何况,在中国这环境下,您还憋着十年磨一剑搞个AlphaGo出来,谁知道你是不是在摸鱼?年底的绩效还要不要了?


那位说了,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同样照论文做出来的推荐系统,人家大厂那个就比我这个转化率高,还是人家技术牛逼。


说这话的,倒不一定能说明大厂技术牛逼,但确实证明他自己比较二。稍微有点机器学习基础的朋友都知道:就算是一模一样的模型,一模一样的代码,数据的质和量有本质差别的话,那最后的结果也是判若云泥。


所以,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大厂因为业务垄断而带来的数据霸权。人家大厂的应用,烧钱拉来了多少用户,每天产生多少数据,您自个那个小APP,除了单位同事有几个人下,自己心里没点数么?有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可况天天盯着和面的脸盆骂街的拙妇了。


所以,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天天拿着大喇叭喊:我们是高科技企业,靠技术创新改变世界!是这么回事儿么?实际上,彼得·泰尔在《从0到1》里讲得不能再透彻了:互联网创业的唯一通途,是找到一个细分领域,借助资本的力量达成垄断,然后收取垄断的利益。


垄断以后咋办?说句文言:逮住蛤蟆还不攥出尿来!所以,大厂有靠给皮行导流卖野药的,有靠盯着缺钱的主儿放贷的,有把小哥累半死还不给上社保的,有满屏公益募捐收一半广告费的。


而这些业务的本质,都与科技无关。


码农是假装高科技的道具


既然整体来说,互联网不算高科技,那么为什么这行业的基层码农,平均收入也高出那么多呢?其实,互联网公司大多数高薪的码畜,只是公司为了提高市值而摆设的道具而已。


注意,我这儿说的是大多数,而不是全体。统计上来说,不管算不算高科技,总有那么一小撮人是支撑业务所必须的,但是,那也只是一小撮。


这一点,马斯克老板看的最明白了:推特随机砍掉75%的人,根本就不会对业务运转有毛实质影响。您别忘了,推特才5000多人,这已经是互联网公司里相当精简的队伍了。


至于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随机砍人,可能比有选择地砍效果还好,因为后一种方案剩下的是什么人,我有过一些见闻,就不展开说了。


咱们再说回主线。既然互联网大厂日进斗金本质上靠的是垄断,钱来得这么容易,那还为什么要花冤枉钱,雇那么多名校毕业的高薪码畜呢?其实,这事儿就是一层窗户纸。


都21世纪了,公司老板和投资人能挣多少钱,早就不是单看那点业务利润了。有个简单的式子:


市值 = 利润 x 市盈率


利润,那是靠某个领域的垄断获得,可你就是再用资本砸,这也是个慢工。但是,市盈率就不然了:只要天天喊自己是高科技企业,帐下动不动都是百万年薪的技术人员,那前景就应该是无限的,市盈率也就高高的。这玩意儿往上一乘,那不得净吃香东西啊。


所以呀,管我是卖野药的,还是送盒饭的,反正我这一帮985高材生天天996呢,你们丫谁敢说我不是高科技?我跟你拼了!至于这帮码畜拿的高薪嘛,市盈率高一点点带来的资本回报,从牙缝里掏出点来就绰绰有余啦。


记得多年以前,有位朋友从AI圈跳到互联网广告圈,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没想到这活儿这么好干——用简单的逻辑回归模型都能挣钱/我说:那是逻辑回归挣的钱么?那是人家用钱砸统治了一个领域,靠垄断挣的钱。至于逻辑回归也好、深度学习也好、它们背后的高级码畜也好,那都是为了以科技之名掩饰垄断之实的道具罢了。


当然,这些道具要说也有那么点儿锦上添花的作用,但那不过是在满园的春色之上,添了一小朵儿死不了罢了。


我说这些,可不是让码畜朋友们妄自菲薄,为自己的道具地位而羞赧。


恰恰相反,在大厂上班,真不要在意自己真的贡献多少,该要高薪就往死里要——你是牛剑大学博士,祖传AI调参技能,往工位上这么一蹲,老板的目的就达到了,人家股票的钱也就到手了。你再怎么要,那也是点儿面包渣儿。吃孙喝孙,用不着谢孙。


但是,千万别以为老板挣的钱,靠的是你手里那把塑料五厂出的屠龙宝刀!也别有事没事就抡起这玩意儿,找个风车儿就要干一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算广告(ID:Comp_Ad),作者:大数据仁波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