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耕田野(ID:shengeng2021),作者:凤连,原文标题:《生态恶化、市场低迷,村民悄然退出果树种植》,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十年前的现在,长岌村每天有十几台货车装运沙糖桔到东莞批发市场,每家每户白天忙着采摘沙糖桔,晚上忙着选果和打包,从早忙到晚。十年后的今天,水稻收完、番薯挖完,已进入农闲季节。


从十年前的忙碌到今天的农闲,这背后是大量青壮人口的外流,是大量农田山地的丢荒,也是果树种植在良口镇的兴衰史。


“一村一品”,一品又一品的失败 


我们在从化良口镇“北五片”工作10来年,看到村里从满山的沙糖桔到现在零星出现的黄金奈李、青花梨、黄金百香果、马古凸(厚鳞柯)、枇杷等。但这10年历史,还不足以看到一个村庄果树种植的变迁。


故事的起点应该拉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那个时候村里刚刚开始把果树作为经济作物来种植。40年来,果树轮换了不同的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的青梅到后来的大红柿子、肉桂、三华李,到2000年后的沙糖桔,再到近几年小规模出现的青花梨、早李、黄金奈李、黄金百香果、枇杷、红花梨等。


在长岌村村民陆陆续续开始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的同时,上世纪80年代也是本地村民外出务工的起点。那个时候,村里的年轻人主要有两种出路,一种是在家务农,一种是外出务工。


80年代中后期,广州黄埔港在良口镇和吕田镇大量招工。当时黄埔港的招工由从化劳动局负责,优先从化本地人(广州市从化区),因靠近城郊的工作机会更多,因此黄埔港招工主要以比较偏远的良口镇和吕田镇的青壮年为主。去黄埔港打工成为村中年轻人外出的主要选择之一。如今,一些人回来在家,是我们走村时常常打照面的阿叔;也还有一些阿叔现在还在黄埔码头那边上班。


没去黄埔港打工或只是去了一两年又回来的村民,开始在村中种植经济作物。那时候的种植主要是村民自发进行,比如某一位村民从一些渠道得知一些作物价格很高、且能够得到树苗,这户村民就开始种了。青梅在长岌村的种植就是这样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有一户村民得知当时的青梅有几块钱一斤,刚好也有获取青梅芽条的机会,他就将青梅的芽条从外面带回来自己嫁接然后种植。随着青梅价格持续留在高位,其他村民也加入种植青梅的队伍。


村委也开始出力,通过村集体购置一批青梅苗供村民种植,作为本地的“一村一品”进行推广。进入90年代左右,村中很多村民都开荒种了很多青梅树。可惜好景不长,青梅的价格很快就降下来了,很多村民开始将青梅抛荒,或是将青梅树砍掉。


在大规模种植青梅的时候,政府也持续在推其他的“一村一品”。长岌村及其附近的村子相继推过大红柿、肉桂、三华李等作物,最后都没成功。现在在路边或是山边还能零星看到这些曾经的作物的痕迹。


早年遗留下来的青梅树,成为深耕在村里培育的青梅加工合作社的鲜果来源 作者供图<br>
早年遗留下来的青梅树,成为深耕在村里培育的青梅加工合作社的鲜果来源 作者供图


生态与市场双重作用下的沙糖桔兴衰


如果一个果树品种在本地的种植要算得上“成功”,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个果树品种适合在本地种植,村民用自己可以掌握的管理方式能获得稳定的收成;二是有市场、有价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虽然村民尝试了很多果树品种,最后能在当地成功的品种寥寥。但在山区的村民靠山吃山,好像除了种植也不能做什么了,村民和政府也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作物。直到90年代末期,沙糖桔开始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也成为村民们持续了近20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联星村,是长岌村附近的一个水库移民搬迁村。1975年,黄龙带水库建成后,为了给搬迁的村民发展经济,村集体和水库管理单位(广州市水利局)一直积极从外省引进各种良种农作物。联星村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就慢慢地影响附近的其他村庄,比如长流村、乐明村、石明村、仙溪村和北溪村等属于良口镇“北五片”的村庄。


在长岌最开始种沙糖桔的是长一社的一位村民。90年代,这位村民在帮联星村的女婿管理沙糖桔,就将沙糖桔引进到长岌。


1996年之后,长岌村的沙糖桔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每家每户都种沙糖桔,其中以三社和七社种得最多,每家有几百棵到上千棵不等。一位七社的阿姨说,他们家差不多在1998年种沙糖桔,而那个时候村里已经有很多人种了。当时有些村民开荒山种植沙糖桔,有些将之前种下的青梅树砍掉、改种沙糖桔,有些村民将水田改成沙糖桔园。


2012年左右,长岌村的沙糖桔产业发展到最高峰,小小的长岌村每年的沙糖桔产量有近600万斤。这份产业支撑起村里的3家农资店和10多台运输沙糖桔的卡车。村中也设立了专门的沙糖桔贸易市场。


如今农闲的12月,在过去却是丰收忙碌的时节。当时家家户户白天上山采摘沙糖桔,傍晚回来选果、分级、打包,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得闲。处于高峰期的那几年,沙糖桔种植甚至吸引了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有小段时间里,村中有一种“在外打工不如回家种果”的迹象。


确实,靠着种植沙糖桔,村民的楼房建起来了。在长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12年之间,沙糖桔是挣钱的。尤其是是2000年左右就种下了沙糖桔的村民,大家赚钱不少。


沙糖桔一般在种下的第6年到10多年都比较旺盛,产量高。经历过好几年的丰收、较好的市场行情,且种植相对容易——沙糖桔在附近这一带种植可谓“很成功”。


但是,2012年之后,被称作柑橘类果树的“癌症”的黄龙病,开始在良口镇“北五片”这边的村子显现。


村民们说,“黄龙病沿着X287县道一路上来”。黄龙病先是在种沙糖桔最早的联星村等村庄出现,导致当地的沙糖桔不行,后来蔓延到了良口镇“北五片”,也就是长流村、乐明村、石明村、仙溪村和北溪村。


起初,沙糖桔的病化特征不是黄龙病,而是黄化病。沙糖桔种植过程施用大量的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微生物生长环境,也影响到果树自身的平衡。这样,果树不仅吸收不了肥、长不了新的根,也开始出现黄化。但村民一直以为,种沙糖桔放的肥越多越好。很多村民这样施肥:每棵树一次放三五斤化肥,隔几天又放一次。整个果园的地面都是白的,远远望去,整个山头也都是白的。打农药也是按照“越多越好”的做法:每一次打药要配上七、八种,甚至是十几种药一起打。


现在已经被放弃的砂糖桔果园里,还有当年施药的水桶 作者供图<br>
现在已经被放弃的砂糖桔果园里,还有当年施药的水桶 作者供图


2013年后,黄化病和黄龙病在长岌村肆虐,殃及绝大部分的果园。感染了黄化病的桔树更容易感染黄龙病。


2015年之后,国内的沙糖桔市场饱和,市场行情持续低迷。


在黄龙病和市场行情走低的双重作用下,村中的沙糖桔产业破产。2019年,村中虽然还有几处比较偏远、自成环境系统的果园不受黄龙病的影响,但是因沙糖桔价格太低,且当地沙糖桔产业已不成规模,收购商和村民都没有心思再理会这些小量的砂糖桔。村民慢慢也就将这些未受到黄龙病影响的果园丢荒不管了。


在山林和稻田之间的杂草生长处,原先是砂糖桔果园 作者供图<br>
在山林和稻田之间的杂草生长处,原先是砂糖桔果园 作者供图


“种什么都不行”的现在


自从沙糖桔破产后,原本留在家里从事沙糖桔种植、运输、买卖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一些种了一辈子果树的阿叔、阿姨,不能或不想外出,也还留在村里摸索出路。他们在2016年后陆陆续续砍掉之前的沙糖桔,种上诸如黄金奈李、青花梨这样的果树。但正如村民所说,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种植条件大不如前:


那个时候的沙糖桔很好管理,就是一些红蜘蛛和溃疡病。现在就不好管了,有针蜂、黄龙病,种什么都不行。现在因为有针蜂,连菜和瓜都不好种了。


针蜂差不多是在2010年左右在村里多起来,以前没那么多。现在种的青花梨、黄金奈李这些水果,如果不包起来都是不行的,会被针蜂搞坏。


近两年,黄金奈李和青花梨进入盛果期,这些水果的特征和市场行情也显现出来了,比如成熟期短、需套袋种植、口感绵软、快递不方便、不成规模、价格不高……于是,又有村民丢荒青花梨和黄金奈李的果园,或是将这些果树砍掉,种上不怎么需要人力管理且不怕针蜂的青梅树或是马古凸。


村民还在零散种着的梨树 作者供图
村民还在零散种着的梨树 作者供图


如今,从黄龙带水库到良口镇“北五片”都没什么经济作物。黄龙带水库在1988年从浙江省引入嫁接的良种杨梅,在种植了近20年后,杨梅树就莫名其妙地干枯死亡。村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杨梅树会死掉——山上的野生的杨梅就还可以,但是嫁接的所谓良种杨梅就不行。


村民们还在尝试。但砂糖桔之后,本地再没有一种果树能重塑“成功”。所以,不论在家种什么、果园里是黄金奈李还是青花梨,农业都已经无法支撑家庭的开销。农业已经成为村民的副业。


历来靠农业活着的村民,在果树种植方面悄然退场。而早先曾漫山遍野的砂糖桔,已经野草疯长、看不出当时的痕迹。


本文是“从化北部山区农村气候变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社区调查小额行动的总结之一。该项目由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支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耕田野(ID:shengeng2021),作者:凤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