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进一步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这本是利国利民、利于世界的好事,却引发个别法媒不怀好意的炒作,严重误导民众对华认知。这些媒体对基本事实知之甚少,双重标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倒是信手拈来,中国使馆愿借此机会给他们做做科普。

谬论一:中国疫情失控。有些法媒不遗余力地描绘中国“人道主义悲剧”:病例爆炸性增长、简陋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中国抗疫已从“闪电战”转变为“惨败”甚至“灾难”。我们不禁想问:这些媒体去过中国吗?调研过各地情况吗?了解中国三年抗疫历程吗?事实上,中国正是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症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疫苗接种普及、防控经验积累等国内实际,并在参考其他国家防疫实践的基础上,才顺应人民呼声,主动优化了防疫政策。而且这是在度过三年中疫情最困难时期后做出的调整,条件更为适合,代价只会更小。目前,中国抗疫工作重点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进程是可控的,情况也在预判之中。北京等地已最先度过疫情高峰,其他省市也做好了准备,正密切跟踪监测疫情,采取分级诊疗措施,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指日可待。至于部分民众出于预防心理囤积药品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中药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退烧药产能世界第一,相关部门也已批准进口辉瑞等新冠治疗药物,就算有个别药品供应紧张也只会是短期的。

谬论二:中国疫苗无效。从疫情暴发之初至今,法媒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疫苗的贬损污蔑,此番防疫政策调整似乎又给了他们一次“炒冷饭”的机会。有些媒体罔顾事实,称中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仅有40%接种了三剂疫苗,而正是中国疫苗的微弱保护力造成了“感染海啸”。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疫苗完全有效,避免了数百万人丧生。中国已有涵盖多种技术路线和接种方式的十多款疫苗,累计接种超34亿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60岁以上及8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分别超85%和65%。香港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接种加强针后,灭活疫苗对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重症病例有效率与信使RNA疫苗基本持平,均达到97%。《柳叶刀》子刊也承认灭活疫苗与信使RNA疫苗效力相似。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款疫苗能完全预防感染,这是科学界的共识。辉瑞CEO打了4针自家产的疫苗还二次感染了新冠。对中国疫苗的无端质疑是对科学的蔑视,是病态的抹黑。

谬论三:中国关押民众三年。这纯属偷换概念和无端诽谤。中国实行的动态清零政策并非一味的封禁。在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民由于这一政策将病毒挡在国门之外,可以自由地生活,出门旅游、购物、餐饮、看电影。黄金周期间旅游景点人流如织,2021年2月11日至17日中国农历春节期间观影人数达1.6亿,票房达78.2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3亿美元。2020和2021两年,中国电影票房居全球之首。而那个时候,美欧国家还大部分处于半封禁状态,饭馆不能堂食,旅游景点关闭,电影院只能限制一半人数。要说中国人民被关押了三年,那美欧国家民众这算什么?

谬论四:动态清零政策失败。在过去三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实行动态清零政策。在此期间,中国内地新冠感染数不到40万,新冠死亡数大约5235例。而同时期美国感染数超过1亿,死亡数106万。法国保守估计感染数3800万,死亡数约16万。而当12月初中国放弃动态清零政策转而采取欧美国家的放开政策后,病例数急剧上升,有人说一天几百万。那么,这到底是动态清零政策的失败,还是西方防疫政策的失败呢?

谬论五:中国疫情数据失真。有些法媒对中国疫情数据妄加评论、恶意揣测中国“隐瞒数据”,声称“官方数字和实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甚至放出“此后数月中国死亡病例将达百万”的危言。中国调整疫情防控策略后就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这样就无法得到准确的感染数据。这在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很正常。美国政府2022年10月就宣布不再公布疫情官方数据,法国目前公布的也仅仅是报告数据,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并未报告。这里的媒体为什么不指责这是隐瞒数据?至于新冠死亡病例判断标准,世界上主要有由新冠病毒引发呼吸衰竭直接导致死亡和感染后28天以内全口径死亡两种,通俗地讲,就是“因新冠死亡”和“伴新冠死亡”。中国从2020年以来一直采取第一类标准报告死亡病例。设想,一个人出车祸死亡,恰巧在他体内检出新冠病毒,那他是算作车祸死亡,还是新冠死亡?目前中国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掌握感染情况。诚然,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但中国疾控中心团队曾做过、也正在对新冠流行可能造成的“超额死亡”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将及时公布。

防疫政策“换档”后不可避免会有一个适应过程,相信法国对此并不陌生,因为2022年一季度法国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选择完全放开防控措施时,也遭遇了一波“疫情海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考验。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最小的代价度过这波疫情高峰,使社会经济、民众生产生活重新回归正常。这几天我们已看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街道上已是车水马龙,商场里已是人头攒动,地铁里摩肩接踵,久违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各大国际机构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可能陷入衰退,而中国经济则可能腾飞。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腾飞将能够拉动世界经济增长,避免衰退。

至于法国政府刚刚宣布将对中国游客入境采取限制措施,我们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和歧视性的。欧洲疾控中心已公开表示欧洲“没有理由”对中国游客进行强制新冠病毒筛检,并在公告中进一步指出欧洲国家的免疫和疫苗接种水平较高,在中国流行的新冠变种此前已在欧盟流行,况且与欧盟目前感染数相比,潜在自华输入病例“相当低”。法国病毒学家布鲁诺·利纳也表示,关于中国将出现新变种的恐惧纯属“幻想”,“与法国现在每天每10万居民440例感染的比例相比,每天来几十个中国人是微不足道的”,对游客进行检测的“政治意义大于科学意义”。

张文宏:尽快提升60岁以上老人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至90%

如何保护老人这一脆弱群体?疫苗接种仍是最关键、最有效的做法之一。

“目前,全国面临数亿人新冠感染的巨大挑战。长远来看,病毒的变异是否会造成一定的免疫逃逸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2日晚间的一场“新冠合并基础疾病重症患者的规范治疗系列培训”上表示。



日前,上海一项医学研究称,随机采集于2022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的新冠患者样本,经基因测序确认30个已知奥密克戎亚型毒株;而正在美国流行的XBB、XQ亚型毒株则被科学家认为有强“免疫逃逸”能力。

病毒变异是否会造成对已有疫苗的逃逸?张文宏称,2022年以来,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同一个时间节点内病人身上的病毒亚群就非常多(有超过20%的亚群和主要亚群不一致),这就意味着,在疫苗接种、群体免疫之后,这些突变点、或者有可能逃逸的亚种就不断地被筛选出来。

“当前,国内是以BA.5或BF.7为主的毒株,如果已经感染过BA.5或BF.7的话,这一波后我们会平静一段时间,后续则有可能会变异出现一小部分如XBB、BQ.1之类的新的亚型。”张文宏说,目前为止,从抗原漂移、表面基因发生突变、人群存在不同程度预存免疫等特点来看,新冠属于小变异造成的季节性流行。

如果疫苗注射、群体免疫会存在上述逃逸的可能,那么接种是否还有用?

张文宏表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已经明确,无论是什么亚型的奥密克戎毒株,总是能发挥一定的交叉免疫,“因此,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就是一个非常确定性的保护因素。”

张文宏说,以上海2022年上半年情况为例,“当时是BA.2的毒株,经过对定点医院重型病人分析后发现,注射过新冠疫苗的病人其调整后的危险度(优势比)可以下降到0.214,也就是说,对于重症的保护率可以达到78.6%。因此,交叉免疫虽然不能阻挡病人感染,但对重症有非常确定的保护作用。”

“再以新加坡、英国,美国为例,他们都有较大比例的全程和加强针的接种,尤其是在放开后遭遇了第一波死亡人数时,他们又迅速提升了接种率;这一做法下,奥密克戎的感染人数虽然增加了,但病死率持续下降。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第一波开放后,感染人数大量增多,疫苗接种一旦跟上了,其后续的病死率也会比较低。”

那么,对于目前已有的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应该选择怎样的接种策略?

张文宏称,根据团队的Meta分析,从整体上来看,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73.11%,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保护率为79.56%,亚单位疫苗的保护率为89.33%,mRNA疫苗的保护率为94.29%。

为使整体接种可以跟上病毒变异,张文宏建议,可以采用“两针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加强接种”的序贯策略,这一策略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综合效价有所提高,而他也表示,与同源和异源疫苗加强组相比,BA.2突破感染显著增加了中和抗体的滴度,且BA.2及其衍生变种和BA.4/5均保持了较高的中和活性。

对于这一波疫情,接种过疫苗和未接种过疫苗的两类人群,在感染后的情况有何不同?

张文宏称,接种过疫苗后再出现的感染,患者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混合免疫(由预先存在的疫苗抗体和天然抗体共同保护)”,这可以构筑对奥密克戎的免疫屏障,“通过对感染过BA.2毒株的人群进行随访,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混合免疫后,再出现感染BA.5毒株的情况。”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尽快根据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数,完成药物储备,届时若能对100%高危因素患者覆盖抗病毒药物,将有效降低其重症率。同时,尽快提升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