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波尔多、巴黎、罗旺斯到瑞士日内瓦……一个95后中国女孩带着古筝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奏响属于中国的声音。
随着她信手拨弹,一段段乐曲从指尖倾泻而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行人都被这宛如流水的音乐打动,纷纷停下脚步,止住交谈,静静聆听。
有年迈的老人颤颤巍巍弯腰取出盒子里的古筝宣传册耐心翻阅,了解这神秘动人的东方乐器。
也常会有小朋友托腮倾听弹奏,在表演结束后来询问“这是什么乐器”,还学会了中文“古筝”二字。
她叫彭静旋,还有一个更被人熟悉的身份:B站UP主碰碰彭碰彭,在B站拥有260多万粉丝,被B站官方认证为“Bilibili知名音乐UP主”。
彭静旋不只是一位专业的古筝演奏者,还被授予担任法国高等教育署“中国留学生网络大使”,是一位使中国文化“出海”的创新者。
01
欧洲的街头演出非常普遍,随处可见钢琴、小提琴、吉他演奏,是一种休闲的音乐交流方式。
为什么中国乐器不能占领一席之地?
于是,在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读音乐学研究生的彭静旋,带上她的古筝出发了。
她在波尔多大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进行古筝表演,曲子多是传播度较高的中国影视剧主题曲。
最初彭静旋只是线下表演,随着一些第三视角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逐渐被人关注后,她也开始与同学们一起制作街头表演视频,从2018年9月开始上传到B站上。
彭静旋的视频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中国元素的体现。
在每次表演前,她都花费两个小时打扮自己:着汉服、梳国风发型,让整场表演刻下深刻的中国烙印。
不仅能演奏经典古筝曲目,还改编了姐妹乐器琵琶的《十面埋伏》、二胡的《赛马》;国风流行乐《青花瓷》、《赤伶》;二次元歌曲《权御天下》、《达拉崩吧》……
不仅如此,彭静旋还能用古筝弹奏钢琴神曲《克罗地亚狂想曲》,演绎经典英文歌曲《See You Again》,也都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肯定。
(国外网友对彭静旋的肯定)
在她的演奏中,许多从未听过这种音色的西方人关注起这种有特色的乐器,关注起中国文化。自己的演奏“被看到”“被听到”,给了彭静旋更多鼓励。
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也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转载她的视频为她点赞。
02
“音乐的语言是相通的,只要是美好的音乐,不管东方西方,都能够打动人心。”
起初,彭静旋在街头演奏,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弹古筝,想让外国人更了解古筝。然而坚持久了,她的责任心也变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她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乐器、中国文化。
在西方人眼中,我们的古筝有些类似横着的竖琴,很多外国观众不知道这个乐器是什么,来自哪个国家,甚至有人误认为这个乐器来自日本或韩国。
彭静旋脚下的琴盒是一个“古筝文化角”,她特别制作了法文版古筝宣传小册子,介绍了古筝的前世今生,供有兴趣的人阅读。
彭静旋不仅在街头演奏,也在很多音乐厅演奏过,更参加过CCTV央视网络春晚、联合国世界母语日等大型活动。
03
在刻板印象中,提起西方乐器,有的人脑海里是金色大厅,优雅、气派、高级;可一说到民乐,场景立刻变为街头,凄惨、寒酸。
甚至有些家长也倾向于送孩子学西方乐器。
彭静旋的视频发布后,网络上有些人说她在街头卖艺,把中国乐器的格调拉低了。
出发点或许不坏,但是将民族乐器束之高阁,阻塞了民乐的传播。
我们要知道,做好跨文化交流,就需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做解读。
如果从未接触过中国乐器,谁会花钱去音乐大厅听中国乐器演奏会?如果我们的特色文化不被看到,西方人可能永远不会去特意了解,也就无从知晓。
通俗不等于土和低级。
彭静旋用自己的创作力证明古筝拥有长盛不衰的活力。不仅不会拉低格调,反而让很多外国人有机会听一听古筝的独特音色。
一台古筝,一台音箱,彭静旋正勇敢地走在文化自信的路上。当然,她并不是孤单一人,B站还有很多传播民乐、传统文化的UP主们,比如在美国舞台拉二胡的陈依妙、用唢呐震住B站的“浑元Rysn”, 让琵琶讲故事的“柳青瑶”……
年轻的一代正在以各种形式、各种媒介在传承着民族文化,实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