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毒哥&玉成


01

这几天随着全国各地放开,人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

在放开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媒体报道的都是“90%的阳性患者都是无症状”,方舱里的病人也个个龙精虎猛,天天排队跳广场舞,新冠症状似乎已经轻到了和普通感冒无异的程度。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人们才会对放开充满期待,然而等到真的放开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剧本完全不一样。

很多人一阳就阳一家子,绝大部分人都有明显的反应,无症状绝对是少数, 而且病症的严重程度也远超人们想象,动辄40度高烧、刀片嗓、全身上下哪哪都疼。



虽然的确很少听说有发展成重症的,但是一通折磨下来,妥妥的也去了半条命了,更不要提各种有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以至于人们现在反倒开始怀念起以前封控的那段时期。

更魔幻的是,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就连媒体的报道也好像曼德拉效应一样,从“90%无症状”变成了“90%都是无症状和轻症”,再到“绝大部分有症状”,愣是把观众整得给怀疑人生了。

从封控期结束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20天,我倒真的不信病毒能变异得那么快,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信息源那边出了问题,导致大众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也来捋一捋,仅供大家参考,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实在太多了。

02

“无症状”这个词,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疫情之后才第一次听到。

官方使用这个词的初衷,是筛查出一些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实际上已经带有新冠病毒的人群, 方便隔离和治疗,避免二次传播。

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是因为这个词实在是太新颖,大众普遍没有共识,所以从一开始,释义不清的bug也就埋下了。

“无症状感染者”第一次被定义,大约在2020年2月底,第5版防控方案里提到:“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


定义本身没毛病,只不过也有点太简陋了,没有明确规定“临床症状”的指示范围,更没有时间范围,导致各地虽然都有统计无症状感染者的人数和比例,但实际上的统计标准并不一样。

再后来,经过了好几次改版之后,”无症状“定义上的bug才被慢慢修复了过来,2020年之后沿用的定义一般都是:

“没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自我感知和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重点,这里说的无症状,就是真的没有任何症状,连发烧咳嗽都没有,肺部也没有病变。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就是因为最近不知道怎么的,好些自媒体都在说“发烧咳嗽也算无症状,只有肺部病变了才叫有症状”,导致很多网友都信以为真,张口就喷官方的防疫政策。

目前的防疫政策恰不恰当,我们在这里不详细展开,但有一说一,就对无症状的定义这一点来说,至少从2020年底之后,官方的说法都是比较一致的,真没必要为喷而喷。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定义没有变,那么为什么放开之前的无症状,要比放开之后的多了那么多?

就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了,那就是:时间范围。

官方第一次定义无症状感染者的时候,就没有明确指示时间范围,之后虽然有所修补,但理论和实践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这也是很多人在放开之后,发现和预期相差甚远的根本原因。

理论上要定义一个患者是有症状还是无症状,肯定是要等TA痊愈之后,回溯整个患病过程再判定,简单来说,就是事后判定。

但是在实践中,官方之所以要筛选出无症状感染者,目的就是要尽快隔离,根本不可能等到人痊愈之后再判定。

所以这里的“无症状”,并不是指人感染之后真的没有症状,而是指“感染后到下一次核酸检测发现阳了之前,人还没有表现出症状”。

病毒本来就有潜伏期,再加上很多地方核酸测得非常频繁,很多人在核酸显示阳了之前,根本没来得及表现出症状,所以通通被归类到“无症状感染者”里面。

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到了方舱之后,很大一部分后续都是会出现发烧、疼痛等症状的,并非真正的无症状。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人已经隔离起来治疗,数据筛查的目的也达到了,很多地方不会再把数据改回去,这就导致了“无症状感染者”统计数据长期虚高。

在严格封控的时期,这种虚高并不会对防疫造成什么实际影响,但是一放开,很多人才发现被忽悠瘸了,本以为自己能够随大流来个无症状,结果发现有症状才是大流。

所以说到底,并不是无症状的标准不一样了。

标准一直都一样,只是这标准本身有大bug,这bug在以前的大环境体现不出来,现在大环境一变,bug的危害表露无遗。

到了这个阶段,再说什么似乎已经太苍白了,只希望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能够好好进修一下统计学吧。

03

当然,上面提到的原因,只是理论上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有很多现实中的因素,能够导致人们前后感觉不一致。

比如参考标准的问题,在严格防控期,媒体将新冠渲染得非常可怕,导致人们产生恐惧和低期待的心理,阳了之后只要命还在就得烧高香了,几天的发烧和疼痛在患者心里啥也不算。

但现在放开了,不仅核酸、绿码全取消,就连媒体也卯足劲儿,将新冠渲染成比感冒还弱鸡的存在。

再加上对“90%无症状”的预期,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真的一点事都不会有,结果各种症状出现的时候,就感觉幻灭了,身心都特别难受。

此外,还可能和空气中的病毒载量有关,这也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封控期方舱里的病人看起来要比现在很多阳了的人症状要轻。

在精准封控的时期,虽然病毒没有消失,但因为隔离比较及时,所以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对较少,就算有人吸入病毒然后阳了,免疫系统有更多的反应时间,表现出来的病症就会相对轻点。

但现在一放开,谁阴谁阳根本没人知道,公共场所则直接成了病毒的培养皿,病毒的空气载量指数级升高,人一旦吸入,免疫系统反应不过来,病症就重了。

上述都是我觉得比较科学的,可以解释为什么封控前后“无症状”差这么多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些目前无法论证的说法,比如坊间说南方北方的毒株不一样,导致北方症状要重一点。

钟南山院士在不久前的采访中否认了这个说法,但却没有出具任何实质证据。大部分人也不掌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暂且以钟南山院士的说法为准。



也有人说并不是南北毒株有差异,而是气候有差异,北方的干冷气候+流感高发期,容易给新冠病毒叠buff,导致北方人阳了之后会更难受。

这个说法乍听之下挺有道理,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北方”只是非常笼统的描述,实际上各地的天气都不一样,所以新冠症状是否真的和天气有必然联系,也不好说。

但无论原因有多少种,内在有多复杂,现在放开之后的状况,比很多人预期的要糟糕,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你们恨不恨那些人,现在也只能咬着牙扛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