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流水账啊(ID:gh_54e782b24052),作者:纪习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06~2012年的6年间,我在摩托罗拉任软件工程师,亲身经历了它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离职后的10年里,我经常思考,是什么导致了摩托罗拉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还是自己瞎折腾的后果,抑或两者都有?


在我看来,技术发展、行业竞争加剧;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臃肿;以及缺少天才创业者的引导、仅靠职业经理人维持,这三个因素是摩托罗拉手机部门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的主要原因。


手机是摩托罗拉发明的,凭借这种先发优势,在2G网络时代,它和诺基亚、三星电子等厂商占据了手机行业的前三把交椅,现在风光无限的苹果、小米、华为等,那时还没有涉足手机产业。


但2005年起,随着技术壁垒的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厂商杀入这一领域,中低端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快速摊薄;与此同时,2007年苹果的iPhone横空出世,2008年谷歌的Android高调上市,手机产业一夜之间又跨入了智能时代。摩托罗拉虽然做了很多尝试,但终于没能成功地驾驭时代的风浪,和诺基亚等老品牌一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摩托罗拉倒在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转型的路上。


一、功能机和P2K平台的黄金时代,危机隐藏在水下


2006年我进入摩托罗拉时,还是功能机的黄金年代。所谓功能机,近似于现在的老人机,只有打电话发短信等基础功能,不能另外安装软件;而智能机,就是我们现在手里的安桌或苹果手机,可以自行下载安装软件。


摩托罗拉依靠自主开发的P2K(Platform 2000)平台,以及卓越的工程设计,占领了从美国到印度不同层次的市场。2006年四季度,摩托罗拉的手机出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6500万台,同比增长47%,市场份额由上一年同期的18.1%增至22.3%;摩托罗拉占稳了业界老二的位子,而位居第三的韩国三星电子,出货量还不及它的一半。


在一片莺歌燕舞声中,危机已经在水下快速蔓延。直到此时,摩托罗拉依然靠功能机打天下,2006年前后推出的手机不过是在P2K平台上不停改头换面的结果。


2003~2007年的摩托罗拉CEO爱德华·詹德。他在任时推出了火爆一时的V3手机(左手所持手机)。<br>
2003~2007年的摩托罗拉CEO爱德华·詹德。他在任时推出了火爆一时的V3手机(左手所持手机)。


以风靡一时的“剃刀”V3为例,这款长着小下巴、主副双屏、金属质感、折叠超薄的手机,凭借它爆炸性的炫酷外观,2004年上市以后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累计销量超过1.3亿部,称得上是iPhone之前最成功的手机。但是,在时任CEO爱德华·詹德的领导下,摩托罗拉沉醉于这款手机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订单和滚滚而来的现金流,几年内相继推出了V3r、V3t、V3c、V3i、V3m、V3x、V3xx、V3ie等一众V3的小兄弟。


但是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吃腻,再好看的手机也有看厌的时候,消费者终于不愿再为这种没有新意的微小改动买单。摩托罗拉也开始品尝过于依赖单一机型而忽略创新的苦果,2007年7月,手机界第二把交椅的位子被三星电子抢占,年初还在CES展会上骑着小黄车神气出场的CEO爱德华·詹德,在这一年的年底黯然退出了摩托罗拉。


二、中低端手机市场,山寨机的剧烈冲击


2000年前后,手机作为高科技产品的光环还没有退去,行业门槛较高,不是谁想生产就能生产的。以手机最重要的部件芯片为例,供应商主要集中在欧美,芯片本身价格高,TI(德州仪器)提供的手机芯片,起订价就要几百万;研发成本也很高,TI只提供芯片和基础软件,屏幕、键盘、摄像头、麦克风等硬件的适配,以及用户软件的开发工作,都要手机厂商自己完成,既耗时又耗钱。没有资本和技术积累的厂商独立完成不了。


所以,一直到2005年,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索爱等国际大厂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滋润。它们赚得盆满钵满,圈外的小厂商除了暗暗咽唾沫也没有其他办法。


机会总会来的。2005年前后,芯片厂商联发科开发了一款“交钥匙”的手机解决方案,硬件和软件都给你做好了,拿回来简单改改就能用,关键是价格超便宜。


手机行业的技术门槛轰然倒塌了。加上国家对国产手机的发展持鼓励态度:2005年,主管部门对手机生产取消审批制,改为核准制;2007年10月,又正式取消手机牌照制,改为备案制。在这两个利好的推动下,国内的企业如潮水般涌入手机行业,形成了国产手机以及“山寨”手机的市场大繁荣。


至此,手机,至少是中低端手机已经不再是高科技产品,而完全蜕变为消费产品了。


在拥挤的市场里,手机平均格快速降低,599元就能买到一部功能新、配置高的顶级山寨机,而2005年时一部摩托罗拉V3的价格达到了4000元。价格差别如此悬殊,消费者选择哪个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是摩托罗拉手机的重要市场,2007年,不包括正规国产手机,仅山寨手机就卖出了至少1.5亿部。以“大喇叭、大屏幕”为卖点的各种山寨机,源源不断地从深圳华强北发往全国各地。


在这样的冲击下,摩托罗拉市场份额减少、利润快速下滑。中低端手机已经很难赚钱,但是市场又不能拱手让人,2005年开始,摩托罗拉的的中低端手机中,采取ODM,也就是贴牌方式生产的手机,比例越来越大了。仅有的一点利润,还要和贴牌厂商分享。


三、人到中年,不可避免的臃肿


人到中年会发胖,企业到了中年也会产生机构臃肿的问题。摩托罗拉公司1928年创建,1973年开创现代手机产业,进入21世纪,人员、内部机构庞杂的问题已经凸显。


在2006年前后的几年里,公司依靠卖V3攒了一些钱,规划了包括下文将要述及的LJ平台在内的一批新产品线,随之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以南京研发中心为例,2006年初,中心有员工约300多人;2007年9月时,员工数量已经达到了近700人,增长了一倍多。我所在的项目组,人员也从我加入时的10余人不断增加,2008年左右,一度吸收了成都中心的几十个员工,总规模达到了五十人;级别也升了一格,由项目组变为部门了。


崇尚工程师文化的摩托罗拉,对待员工一向非常人性化。肉眼可见的有,它的工资水平在业界的排名是不低的,公司为员工缴纳的公积金也比规定的比例高,它提供比国家法定假期天数多出一倍的年休假,以及额外的商业医疗保险等。


人员增多,加上单人成本较高,带来的必然是经营成本的快速增长。2007年,摩托罗拉提出了“费用精简”的口号,之后又进行了多轮裁员,但收效甚微,解决不了问题。


四、向智能机进军,花费巨资但不并成功的LJ平台


伴随着功能机的红海化,智能机的大潮来临了。摩托罗拉发现自己既无技术储备,也无应对良策。仓促中,决定自己开发Linux-Java(LJ)平台。这个不成功的选择,让它错失了突围的机会。


在开发LJ平台前,曾经有一个不错的机会摆在摩托罗拉面前,或许可以借此占得智能手机平台的先机,那就是同样基于Linux的开源OpenEzx平台。2004年开始,摩托罗拉使用OpenEzx平台推出了E680、A780、A910等“半智能”手机。接着又于2005年底,推出了广受好评的“明”,这款有着透明翻盖、2.4寸触摸屏幕的手机,新颖大气,让人爱不释手。


但是,摩托罗拉并未在这条低成本的路上走下去,2006年1月,在推出了最后一款使用OpenEzx平台的手机E2后,它就给LJ平台的开发让路了。


2005年底2006年初,摩托罗拉开始了LJ平台的开发。LJ平台的设想是:操作系统使用开源的Linux,应用软件运行环境采用流行的Java平台,吸引开发者在其上开发J2ME程序,实现手机的智能化。


摩托罗拉把宝押在LJ平台上,也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它最先从LJ6.1版本开始,之后几乎同步开发了LJ6.3、LJ7.1、LJ7.2……而每一个小平台又有数款不同的机型开发。那段时间,我和许多同事一样,主要精力都放在LJ平台上,手头上有各种各样的样机,超薄的、滑盖的、折叠的……但是开发进展却很缓慢,每一款机器运行起来都不顺畅。

 

2007年1月,时任CEO爱德华·詹德在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会上,骑着小黄车登上舞台,展示摩托罗拉“时尚消费电子”的形象。<br>
2007年1月,时任CEO爱德华·詹德在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会上,骑着小黄车登上舞台,展示摩托罗拉“时尚消费电子”的形象。


最终,LJ平台在消耗了公司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后,宣告失败。它的身后,没有留下一款叫得响的手机。


其实,摩托罗拉开发LJ平台并不算晚,和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系统不分先后。后两者最终都成功了,为什么LJ平台遭遇滑铁卢了呢?我想原因有二:


一是技术路线错误,没有跳出自己的旧圈圈。如果你上手把玩一下LJ手机,就会发现不管是软件界面还是手机外形,它与摩托罗拉的老款手机没有什么区别。你依然要使用笨拙的12键键盘,与手机进行简单低效的交互。而iOS和Android完全是划时代的设计,它们选用了触摸屏界面,操作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软件功能也更丰富。


二是执行能力不强,开发进度拖沓缓慢。完成比完美更重要。iOS和Android的开发,有乔布斯和鲁宾这样富有活力的创始人级别的人物推动,而人到中年的摩托罗拉,仅靠并不懂技术的职业经理人维系,开发过程异常缓慢,错过了时机。


五、选定Android,却折腾了一下MotoBlur


2007年1月,搭载了触摸屏的iPhone一代智能手机上市,立刻颠覆了人们对手机的认识,也成了摩托罗拉由盛转衰的加速剂。眼看着自己开发的LJ平台依然像扶不上墙的阿斗,摩托罗拉手足无措地尝试过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尝试过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希望也能造出像iPhone那样的摩托罗拉品牌的触摸屏手机,但都失败了。


摩托罗拉把最后的希望放在Andoroid上。2008年9月,搭载谷歌安卓系统的第一款手机HTC G1发布,获得了市场的瞩目。几乎同时,来自高通的印度裔高管桑杰·贾(Sanjay Jha)出任摩托罗拉的联合 CEO,主要负责手机业务。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桑杰·贾此时发现,能救摩托罗拉于深渊的,只有安卓系统了。


摩托罗拉这么想是对的。但在具体执行中,自尊而又倔强的工程师文化,在过去曾为摩托罗拉的荣光立下功劳,此时却成了自救的绊脚石。摩托罗拉非常不甘于只做谷歌的硬件提供商,从而失去对自己手机的控制,它也想拥有自己的软件。


于是,它在安卓系统的基础上封装了一层MotoBlur,提供了一些原生安卓系统没有、但用户并不欢迎的鸡肋功能。印象最深的是你可以创建一个MotoBlur账号,然后它会帮你收取Facebook、Twitter、Gmail、开心网等所有社交媒体的信息。


桑杰·贾担任CEO的几年,是摩托罗拉最困难的时期。每季度财报出来的时候,他都会给2万多名员工群发一封邮件,而我们从邮件里读到的,也永远是亏损、亏损。在这样的逆境中,桑杰·贾依然勤奋地工作着,他经常召开电话会议,用他带卷舌音的印式英语宣传他的“MotoBlur~er”。


但和LJ平台一样,MotoBlur耗费了摩托罗拉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但用户并不喜欢它,用户喜欢的是纯粹的、未经改动的安卓系统。


折腾来、折腾去,摩托罗拉的手机部门虽然也推出过一些销量不错的安卓手机。比如2009年10月上市的Droid,这款面向美国运营商Verizon的手机,在发布的前几个月销量甚至超过了 iPhone。但时势已去,正如像西楚霸王项羽说的那样“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在快速迭代的产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摩托罗拉的业绩依然未有大的改观。它逐渐被也选用了安卓路线的三星、LG等亚洲厂商抛在了后面。 


摩托罗拉花巨资开发,2009年推出的MotoBlur,2010年起逐渐被放弃。<br>
摩托罗拉花巨资开发,2009年推出的MotoBlur,2010年起逐渐被放弃。


六、资本的力量,眼花缭乱的分拆和出售


资本方对它失望了。有“华尔街之狼”称号的华尔街投资家卡尔·伊坎,盯上了摩托罗拉这只在泥潭中挣扎的羊。他开始买入摩托罗拉的股票,2008年年初持股1.4%,随后又一手扶持了格莱格·布朗和桑杰·贾上台,并不断施压,要求摩托罗拉分拆。


当时的摩托罗拉对卡尔·伊坎是很抗拒的。CEO就曾群发邮件给我们,呼吁我们支持摩托罗拉董事会,反对伊坎分拆公司的阴谋。


但是摩托罗拉终究拧不过资本的大腿,2010年7月,摩托罗拉被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和摩托罗拉解决方案(Motorola Solutions)。南京公司归入摩托罗拉移动,在法律上相当于我们集体被原公司裁员,又重新被新公司雇佣。这对公司来说是当然是艰难时刻,但它没有忘记安抚自己的员工,这次分拆,我得到了5万元的裁员费,用它还了买房时的部分借款。


这不是终点,1年多以后,2011年8月,摩托罗拉又被谷歌以125亿美元整体收购,我们一时又变成了谷歌的子公司员工。


当然,谷歌不是救世主,没想过要拯救摩托罗拉。2012年,谷歌领导人拉里·佩奇在收购完成后,发给摩托罗拉员工的邮件里,第一句话就是“Motorolans(摩托罗拉人们)”,而非“Googlers”。摩托罗拉员工的身份体系也和谷歌完全分开,工作邮箱使用了gmail,但后缀名依然是motorola.com。谷歌从一开始就想好了退路。


它看中的只是摩托罗拉的手机专利。谷歌是手机行业的后来者,当它凭借安卓系统占领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时,一个成长的烦恼却越来越困扰它,那就是手机的专利大部分是竞争对手的,它不知道什么地方就会踩上雷。


苹果、微软,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2010年前后都曾起诉过谷歌侵权,就连和谷歌合作生产手机的HTC、LG等硬件厂商,也跟随它上了被告席。谷歌既要出专利使用费,又要出律师费,还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胜其烦。


为了彻底抛开“抄袭者”的指控,谷歌向摩托罗拉抛来了橄榄枝。老牌手机企业摩托罗拉拥有的1.7万项相关专利,为安卓系统穿上了一件护身甲。有了它的保护,苹果、谷歌再也不能想告它就告它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谷歌消化了摩托罗拉的手机专利后,即转手于2014年,以29亿美金的价格将它卖给了联想公司。这一系列的分拆、出售,幕后的重要推手就包括卡尔·伊坎,据说他在这些交易中赚的钱超过了10亿美元。


现在的摩托罗拉,品牌还在,偶尔也有手机推出,但和小米、华为、Oppo、Vivo相比,它早已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我记忆中的那个摩托罗拉隐入了尘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流水账啊(ID:gh_54e782b24052),作者:纪习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