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CU到火葬场:疫情的扩散 和正在经受考验的“城市韧性”

几天前,家中的一位长辈突然高烧发病,身体终于没能扛住,非常意外地离开了我们。在老人生前最后几天的抢救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整个医疗过程中的混乱与拥挤,从急救运转到ICU收治,以及最后的遗体火化,都是在一种非常紧迫的形态下进行的,特别是殡葬的各个环节,其艰难程度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昨天,我前往火葬场为老人送行操持。回想到过去几天来的所见所闻,颇多感慨。



“放开”十几天来,我们从新闻和社交媒体上获知,北京各大医院的患者排队情况非常严峻。

由于疫情扩散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已经毫无悬念地传导到了生命体的末端,以及生命结束之后的产业链上。

在疫情发展的过程中,健康度更低、免疫力更差的老年人成为了重灾区,当药力供应不足之后,更多亟待入院抢救的并发症患者引发了急救系统的运力不足,随之而来的是医院的急诊、ICU承载能力不足,重症、急症的医疗资源发生挤兑已经成为现实,于是,因重症抢救不及致死的患者数量也在增加。

这方面的数据我还没有拿到,但从我在八宝山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很不乐观。目前,殡葬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殡仪馆和火葬场已经在超负荷运转,殡仪车辆不足,向上推导,很多逝者的遗体因暂时无法火化,只能停放在太平间,这又带来了太平间承载力的不足。

北京的城市韧性正在经受考验

上旬,“国十条”发布后,很多专家和医学人士已经预想到,疫情迅速扩散可能对于医疗体系的冲击,但是,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这座城市在每一个环节上如潮水扑来的压迫感,依然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范围。

疫情所导致的这一切,都属于非常态环境下的社会变动。在正常环境下,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中,我们意识不到城市运转中可能存在的危机,我们自以为有着充足而健全的医疗体系和医护团队。

在这场史上罕见的疫病大流行之前,中国城市在面对突发多变的自然灾害时,已经多次显示出韧性不足的问题,

当百年一遇的雨雪自然灾害来临前,很多城市的地下水管道系统和交通路网是足够应付正常天气的,但是,暴雨突袭时,暴雪突降时,过去的某几个年份上,我们是亲眼见过城市被雨雪所困而彻底瘫痪的场面的。

当我们谈城市韧性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所谓城市的韧性,广义的理解,就是一座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并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能力。

一座城市的建设、运转,必须设置下限与上限,下限是针对常态的,上限是针对非常态的,而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切换能力、存续能力、变通能力,综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一座城市的韧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人口、产业及基础设施都高度聚集在一座城市,其影响向外围辐射,因此,顺应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建设韧性城市的计划与行动必须即刻开始。

韧性的英文resilence,本义是弹性与复原能力,是一个较为多元的概念。

2002年,“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被首次提出,近年来在国际城市治理领域的影响日渐深远。作为当下最前沿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韧性城市的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而由于其在全过程闭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优势,建设韧性城市也必将成为我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建设韧性城市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型工程。

就北京而言,作为首都城市,双奥之城,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较其他城市有着更多的基础设施优势、人才优势、财政优势、能源优势、科技优势。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策略应以软件与硬件结合为主,强调设施、功能、过程三位一体的韧性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市场资本与社会力量应协同参与。

如何增强北京城的全要素韧性?

一座城市如何才能具备强大的防灾、抗灾韧性?在具体的操作上,复合功能性、模块化、生态多样性、网状连接性是保证强韧性的重要特征。

而在韧性城市的软硬件上,必须保证软硬件的双管同下,在硬件上,城市管网设施、建筑、智慧化设施要具备足够强的适应性,在软件上,城市中各个产业链之间的关联性、政府的应急处置反应力、人力资本的协调能力、社区管理水平、市民阶层的精神自治力等多个维度上的提升,都有助于灾害来临时的城市韧度。

当然,韧性城市的建设,并不代表着进行大包大揽的、无节制的扩张式建设,这也不利于一个集约型城市的低碳环保理念。韧性城市的主旨中,更要强调时间维度的概念,即科学系统地划分城市灾害的各个阶段,包括预防阶段、救治阶段和恢复阶段。

灾害未临时,城市要制定有效的预案,灾害来临时,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消除灾害及救治受灾群体,灾害结束后,要迅速恢复灾害带来的损失。

这才是城市的韧性功能应有之意义。

不可否认,建设韧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财力、人力、物力上有着巨大的消耗,绝非某一种力量可以独自承担和完成的,它需要全体社会阶层共同的担当与勇气。

在政府层面,应从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舆论宣传、城市更新等多个维度上着手,多举并进,推动韧性城市的建设,发挥顶层设计的统筹协调作用。韧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和首要工作,也是建设一座平安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底层基础。城市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安全问题,建设一个能够扛得住各种突发风险压力的韧性城市。

在资本层面,应有针对性地推动相关风险的预防型科技研发,以科技之力构建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合作,并深入到数字化的本质,有效提升灾害发生后的物资投放精准度,保证市场经济的体系性、安全性、持续性及创新性。

就广大市民阶层而言,更要在灾害之前吸收抗灾技能。

分级诊疗可提升城市医疗体系的韧性

具体到当下正在发生中的疫情后续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疫苗接种、药物供给、物流运输、急救运转、医院救治、临终关怀、遗体处置等环节,在最近出现的一系列秩序混乱、物资紧缺、人工不足、物流不畅发生后,我们更应尽快进行有意义的务实的总结与反思,并有针对性地部署下一步提升卫生系统城市韧性的计划,以尽早、尽快地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接下来,在落实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北京市应迅速制定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行动计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事实上,国务院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

我认为,分级诊疗体系是城市韧性在医疗体系中的最有效补充,一个真正高效运转中的分级诊疗体系,将极大地化解各级别医院的医护压力,并为社区的细枝末节上提供最有效的医护支援。

“国十条”发布后,北京已经在加速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线上线下相结合,完善新冠肺炎患者分级诊疗服务网络。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康复,症状加重时可就近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病情较严重、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的患者,根据病情至辖区二三级医院就诊,必要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

尽管如此,在迅速而庞大的疫情感染群体面前,我们可以看到,正在运转中的这套分级诊疗体系,在韧性强度上,仍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和必要。

在未来,随着疫情的发展,病毒的变异,感染人群的增加,北京必须要尽快加大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用强大的城市韧性给广大市民群体以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实打实的物资支持、服务支持。

写在最后

面对这场史上罕见的疫病灾害,城市的韧性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核心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疫情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城市治理问题的推动下,作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大国,必须要守卫人民的基本人身安全,这其中既包括财产安全,更包括人身健康。

近一年来,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大城市的经历,已经足够多地反映出,中国城市普遍缺乏韧性,一旦有灾害发生,曾经表面光鲜繁华的社会,会迅速陷入混乱的秩序之中。

从这个角度上,城市韧性的建设刻不容缓,必须要提升到整个城市治理的最高级别水平上。

守护一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城市管理者需要拥有最大的勇气与担当,建设拥有强大韧性的硬件基础设施,以及敏捷高效的软件服务设施。

愿疫情早日过去,愿北京城早日回复繁荣,愿人民安康,不负时代之光。


就问一句,什么时候才能有新冠特效药




在新一轮疫情应对中,我们不仅需要退烧药、温度计和抗原,而且需要触手可及的新冠治疗药物。新冠特效药已经不是一种传说,但要让普通人都用得上,可能还需要加把劲。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魏英杰

上次说周末去朋友家吃饭,回来才发现可能“中招”了。昨天开始,老婆就发烧,测了两三次抗原,今天终于测出“两条杠”。

我的症状有些奇怪,头天晚上冒汗,全身酸痛,昨天下午头晕,但精神还好,也没发烧,半夜还想吃东西。到了今天早上,似乎就好了。

都没测出“两条杠”,就算“阳”过?但愿不要反复,不要折腾。这两天照顾老婆,忙里忙外,发现这要是同时感染了,是挺麻烦的。

主要是家里有老人,还有基础疾病。又没有条件保持完全隔离,所以最好还是别染上。

现在,买菜平台是叫不到配送的了,不过线下门店买菜还是挺方便的。但买药难的问题还没得到缓解。

昨天到药店里,别说退烧药、抗原,连温度计也卖空了。杭州虽然有保供措施,但一大早药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很快就领取完了。

图/微博用户@眼镜胡子

昨晚有个大学同学问我能不能匀几颗布洛芬给他女儿。他女儿在杭州的大学读研,本来要回家,却发烧了。他准备让女儿自己到酒店自我隔离两天,但是既没有退烧药,也没有温度计,他在千里之外的老家,一筹莫展。

我拿了四颗布洛芬,装在小罐子里,打了个专车(叫不到闪送)给他女儿送了过去。看来,学校那边也是疫情吃紧。

退烧药、抗原、温度计,这些抗疫物资本不该出现短缺。只是这两年,各地限制药店出售退烧药,导致产能下降,所以放开后需求激增,就一下子供应不过来了。虽然这种情况,应该很快会得到缓解,但在这过程中,很多老人、小孩的用药需求得不到必要保障,还是挺让人揪心的。

但更让人担心的还在于,一些出现症状、甚至可能演变为危重症的患者,在医疗资源挤兑情况下,得不到及时救治。

一些地方的发热门诊拥挤不堪,老人、小孩排队等着诊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时候上医院去的,大多是有症状、而且需要借助医疗介入的病患。其中有一部分患者,是在身患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感染了新冠,这一群体尤其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



图/网络‍‍‍“每日人物”公号昨天发了一篇文章《朝阳医院发热门诊,难熬的一夜》,描述了北京医院的现状。

文章提到,有的患者病毒已经侵入肺部,仍然在排队等叫号,有的患者因身患癌症没有打疫苗,这时候感染发烧了,依然要排队等输液。文章还提到,“有十几位患者都在使用呼吸机,但也难以进入地坛医院。

这一幕幕场景,让人泪崩。

其实,许多患者不光需要退烧药,还需要新冠特效药。这里指的新冠特效药,是市面上被认定对新冠治疗有效的几种药,包括辉瑞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默沙东Molnupiravir(莫诺拉韦)以及国内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

但我看到,不光是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医院有给患者服用新冠特效药,在眼下这波疫情中,也几乎没有看到有类似报道。

我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对这几款新冠特效药的效果和副作用做出评价。但根据相关报道,今年2月份和7月份,国家药监局已分别附条件批准辉瑞Paxlovid和阿兹夫定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新冠病毒适应症,默沙东的新冠特效药也已递交了申请资料。



图/网络

换言之,至少已有两款新冠特效药获准在国内上市,而其中辉瑞和默沙东的新冠特效药已行销全球数十上百个国家。在这背景下,国内似乎仍是“一药难求”。

这背后是有什么原因,是价格高,还是副作用大,还是手续繁琐,抑或产能有限?

如果担心价格高,相信是可以谈下来的。虽说原研药是有专利保护的,但涉及公共健康安全,药厂会被要求允许授权生产仿制药,以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避免许多人因收入问题而得不到必要治疗。这是在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取得平衡的一种方式。

根据报道,此前日内瓦药品专利池组织(MPP)已经和全球数十家制药企业签署协议,允许仿制生产辉瑞和默沙东的新冠特效药,其中包括了几家中国药企。不过,中国大陆地区不在仿制药供应市场范围内。

所以,我们看到,辉瑞特效药日前挂在网上的定价是2980元。这应该是参考了辉瑞特效药在美国一个疗程的售价(530美元)而定价的。

▲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 (图/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鉴于国内目前的疫情防控状况,这个价格应该也是可以谈下来的,比如通过集采的方式。即使谈不下来,也可以更加广泛地用于治疗有症状的和危重症的新冠患者。

实际上,那些在发热门诊排队等号的人,只要出示抗原检测结果,一般都可以采取给新冠特效药的方式治疗。一旦采取了这个措施,一定能极大地缓解医疗体系的压力。如果能够更多地提供新冠特效药,比如让患者在药店凭处方购买,则可以极大地缓解这一波疫情的严峻程度。

我这么说不是没有依据。

据悉,美国推出的一项针对新冠治疗的服务,只要民众到附近指定药房做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且具有高危因素,药房会立即开处方配给五天疗程的辉瑞Plaxlovid,这样就不需要去医院或诊所,全部费用由政府买单。美国比较有名的连锁药房比如CVS、Walgreens和Walmart都加入了这个服务网络,所以对民众来讲非常方便。

中国香港特区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无论是在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一旦医生确认患者需要服用Paxlovid,拿了处方患者就可以免费拿药走人,一律免费。

图/网络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辉瑞、默沙东等新冠特效药对治疗新冠是有效的,通过公共医疗体系进行分配的话,还可以提高新冠治疗的效率。

所以,我要问的就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新冠特效药?

如果不能免费,哪怕价格降低一些也好,如果价格也降不下来,能让有需要的人更加方便地获得,那也可以。就像网上一句话所说的,(新冠致死)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个人头上就是100%。如果特效药真的有效,那就是救命药啊。

放开不等于躺平。在新一轮疫情应对中,我们不仅需要退烧药、温度计和抗原,而且需要触手可及的新冠治疗药物。新冠特效药已经不是一种传说,但要让普通人都用得上,可能还需要加把劲。

随着迎接感染冲击波的地方越来越多,这事情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