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卫健委表示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其原因是实行“愿检尽检”后,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无法准确掌握其实际数量。此前反映疫情状况的每日新增阳性数据,如今已失去参考价值。
2. 目前若想了解疫情变化,可参考其他国家的方法:一是统计抗原检测阳性的数据;二是对城市、社区的污水进行监测,一直没有全员检测的美国,很多城市就一直在监测污水中的病毒量。另有一些数据也可以作为判断疫情发展进度的参考。根据此前北京市的数据,12月11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达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这应当反映了北京目前的实际情况。而根据另一个数据,即地铁客流量来判断,当前疫情的影响也没有2020年初时严重。
3. 目前发热门诊、急诊的人数暴增,北京部分医院医护人员感染超60%,防止医疗挤兑成为难题。但随着峰值过去,“阳过”的医护会逐渐“阳康”,回到工作岗位,缓解医院的压力。此外,医疗资源的挤兑不只发生医院,也发生在药店,发烧药、感冒药成为紧俏物资。因此,加大科普力度,缓解公众的疫情焦虑,也有助于缓解医疗挤兑的情况。
国家卫健委: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为何只有我们统计无症状?这次为何又要取消?
2022年12月14日,国家卫健委每日疫情通报中特别说明:“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原因是实行“愿检尽检”的策略之后,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目前已无法准确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 。
将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分开统计,是中国的特色。在其他国家,只要是核酸阳性,就确诊为感染。
分开统计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确实带来了麻烦。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在成为“小阳人”几天之后,还是会出现症状,转成确诊病例。因此,之前每天通报的阳性人数之中,有一些是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重复统计。
假设把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一视同仁,那么武汉在2020年可能迟迟不能解封。国内的高风险区在此后也会更多。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新十条”提倡“非必要不核酸”。此后,国内各地迅速放弃了大规模核酸检测,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已无法被发现,报道每日新增数已经毫无意义。不仅如此,对于确诊病例数据,虽然每天仍在更新,但大家都知道非常不可靠了,因为身边总有抗原阳性但没去做核酸检测的,也有更多连抗原检测都没有做的有症状者。
这个新情况,并不是什么“家丑”,因为世界各国早都已经这样了,没有哪一国能有嘲笑另一国的资本。
但实际问题来了:疫情三年来,每日新增阳性数据一直是疫情的真实反映,如今一夜之间变天了,这些数据再也无法参考,我们怎么了解疫情的进展呢?
发热门诊人数、地铁流量、AI大数据:总有一个指标可以监测疫情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全员核酸检测,他们怎么了解疫情的实时变化呢?
其实,全员核酸检测,目的是为了“不漏一人”。如果只是想了解疫情的变化,方法还是有很多的。
一个办法是统计抗原检测阳性的数据。民众自测抗原后,通过系统上报,汇入官方的统计数。在香港特区,就有这样的系统,且至今仍在使用。
还有一个办法,是对城市、社区的污水进行监测。病毒也会排入污水中,当感染人数众多时,污水中的病毒排放量就能够真实地代表当地疫情的变化。美国一直没有全员检测,但是美国的很多城市,都在监测污水中的病毒量。
▎图:美国波士顿的污水监测数据,明确显示出2022年年初时巨大的奥密克戎感染疫情(图片来自Massachusetts Water Resources Authority)此外,还有其他的数据,也可以间接反映出疫情的变化。
根据12月12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的通报,北京12月11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达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这个数值,不但反应了北京疫情的实际情况,也反应了医院所受到的压力。可惜的是,并不是每天都有这个数据的更新。
北京的疫情到底怎么样了?如果观察朋友圈,感觉是应染尽染了。真实世界如何?据北京地铁微博统计,12月15日(周四)北京地铁客运量为124.22万人次,而2019年疫情前北京地铁每天运送大约1000万人次以上。似乎北京到了至暗时刻?
▎图:北京地铁最近15日客流量(来源:metrodb.org)北京地铁客流量周末比较少,如果只比较工作日,过去的一周确实有明显下降。但是,在“新十条”出台之前,客流量就已经下降得很厉害了;在开放之后,客流量其实还有所回升。
不仅仅北京是这样,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新冠感染人数在开放之前就大幅增加了。根据招商证券的行业景气观察研报,自今年10月起,一线、二线城市的客流量就已经开始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放开之后,客流量开始回升。
有人说,“等了三年,疫情终于来了!”这应该只是一个调侃。如果看地铁客流量,疫情的影响绝对没有2020年初时严重。在一线城市,4、5月份上海疫情时,也才是本年度的最低点。
而通过大数据,一些机构也对各个城市的疫情变化进行了预测。在很多社交媒体上,人们也都可以看到和分享这些大数据预测。
比如从图示的这个来自“数据团+”小程序的预判来看,虽然北京目前累计感染占比只有34.67%,但疫情的峰值已经过去了。挺过了这一周,后面会越来越轻松。石家庄等城市也过了峰值,但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峰值还未来临。
当我们关心疫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关心什么?部分医院医护感染超60%,如何防止医疗挤兑?
疫情三年了,我们习惯了关注每日新增阳性数,习惯了对清零的等待。然而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规律,根据规律制定出更合理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社会的整体伤害。因为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免疫保护, 也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毒性大大降低,病毒感染直接带来的伤害已经大大减少,但是突然暴增的感染人数,还是会对各行各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医疗资源可能出现的挤兑。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下降,对于其他“感冒了就在家歇三天”的国家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于“习惯了连普通感冒患者都要到医院打点滴”的我们,奥密克戎强大的传染力却是一个大问题。
▎图/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疫情政策开始调整之后,医疗系统受到的冲击较大,医院里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感染。但是现在医疗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急诊。一些镇痛药、感冒药,本来在药店能够购买。但因为药店临时的一些供货紧张,只能到发热门诊、急诊去看病,这些地方也成了“重灾区”,很多工作人员被感染。下一步“医疗挤兑”可能出现在床位使用上。发热门诊、急诊的人数在暴增,同时医护也是人,也会因奥密克戎感染而病假,医护与患者间的此消彼长必然改变正常情况下勉强维持的医疗稳态,一但医院难以承受压力测试,必然发生因医疗挤兑而导致的悲剧。在北京的一些医院,医护的感染率已经超过了60%,但随着峰值过去,“阳过”的医护会逐渐“阳康”,回到工作岗位,缓解医院的压力。
医疗资源的挤兑不只发生医院,也发生在药店。之前由于严格的防疫政策,发烧药、感冒药属于管控物资,民众无法购买储备。在放开之后,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峰值,很多人发现手里没有退烧药,药店里也抢不到退烧药,病毒未到,恐慌已至。
关注疫情,不是要对感染恐慌,而是应该提早对周围的人科普,破除对病毒的恐慌。提前合理做好被感染的准备,合理面对自己的症状,减少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对医院的挤兑,将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有基础疾病的人,留给更需要的人。不恐慌,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该来的都要来,希望大家早日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