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围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电动车的内容,从欧盟到德法两国的高官,近期罕见地公开表达不满,甚至上升到质疑跨大西洋关系的层面。有外媒也在讨论欧美开打贸易战的可能。能否请您给读者简单介绍下,双方矛盾爆发的背景?
孙彦红: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仅限在美国本土——或者加拿大、墨西哥等与美国签了自贸协议的国家——生产的电动汽车和电池,能够得到购车补贴,实际上是典型的歧视性的产业补贴政策。不仅影响到欧洲,全世界没有在美国投资的造车厂商,都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欧洲反应比较激烈,一方面是因为它也在加速发展电动汽车。德国有好几家车企近期新投产了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的生产线。
另一个影响在于,美国法案的补贴总额是3690亿美元,(其中用于补贴美国本土企业生产的是2000亿欧元——观察者网注),力度非常大。按照法案内容,单一车企原来的销量补贴上限是20万辆,现在取消了。每辆车的税收抵免是7500美元,二手车是4000美元。欧洲当前处于能源危机之中,车企本来就有外迁动力。美国如此高的补贴额度显然将进一步加大在欧生产电动汽车与电池的成本压力,很可能将加速欧洲车企将相关产能转移到美国。
为此,欧洲从一开始就非常敏感,已经多次表达反对。包括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不仅单独提过,会面时也提,主要是想对美喊话。因为美国的法案是8月份通过,明年1月生效。欧洲希望美国能够在法案生效前有所调整。
但是目前看,美国似乎是要坚定地推进法案落实。鉴于当前欧洲通胀高企、经济濒临技术性衰退,而贸易战必然造成两败俱伤,欧洲人应该并不想打贸易战,因此更多还是寄希望于通过双方协商谈判,让美国做出一定让步。
观察者网:12月5号,美欧间召开贸易与技术理事会(TTC)讨论,《纽约时报》称,从双方会后表态来看,在补贴问题上没有取得进展。您是否看好未来双方能够达成共识?
孙彦红:我看了12月5号TTC会后美欧发布的联合声明,并没有明确提这个事。现在欧美双方讨论的焦点是,能不能对法案进行修改,给欧盟一个类似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特殊待遇。包括之前拜登与马克龙会面时,也说过不会抛弃合作伙伴之类的话。
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月初访美,批评美国的产业补贴“咄咄逼人”,但拜登表示“不会道歉”
但是,这个法案毕竟已经通过了,而且起草的民主党议员态度也很坚决。预计在法案生效之前,欧盟应该还会与美国磋商,只是从时间流程上来说,修改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且,美国出台这项法案的初衷就是“美国优先”,要扶持本土的电动汽车制造业,欧洲汽车制造业规模太大,如果将欧洲车企囊括进来,美国就无法达到政策目的了。
观察者网:在几轮交涉基本无果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要搞欧洲自己的产业补贴计划,比如创立“欧洲主权基金”,不过欧盟内部明显有不同意见。您如何评价欧美之间发生“补贴战”的前景?
孙彦红:部分欧洲政要提出也要给欧洲车企补贴。但是,考虑到多方面的掣肘,要做到很难。第一,美国的补贴规模很大,约3690亿美元,这是很大一笔钱。目前欧盟层面很难拿出这么大笔资金来搞补贴。
疫情期间,欧盟为促进经济复苏创建的基金Next Generation EU,总额为7500亿欧元,而且需要6年来逐步地发债筹资和投资。有人提议说,欧盟可以拿这笔基金中剩下的资金来提供补贴。但该基金的支出计划已经在成员国提交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申请资金)中确定了,到2026年。去年各成员国都提交完了计划,欧盟委员会也审批了,很难进行大幅改动。
第二,欧盟能生产电动汽车的就是那几个国家。欧洲要给补贴,那对象必然是德国、法国等这些汽车制造业比较集中的成员国,因此很难找到一个获得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支持的补贴方案。
第三,如果欧盟不能出台统一的补贴政策,还可以在欧盟层面出台一条关于成员国补贴的临时性豁免法律,放任成员国自己提供补贴,但是这必然会造成欧洲内部单一市场秩序的混乱。我们知道,欧洲单一市场的最首要的政策就是竞争政策,不允许成员国政府随意地补贴本国企业。如果各国竞相补贴,形成补贴竞赛,就会扭曲单一市场。所以不论是在预算上还是制度上,欧盟都面临明显的掣肘。
另外,除了像空客这样的特殊情况,欧洲其实之前并没有在其他领域与美国进行过补贴竞赛。空客是欧洲几个国家提供补贴做起来的,与美国的波音公司竞争,现在空客的全球市场份额比波音还大。但除了这个特例,欧洲以前都是跟美国打贸易战,互相加征关税,没有在其他领域搞过补贴竞赛。
而且这也不符合欧盟支持世界贸易组织(WTO)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一贯理念。欧洲主张WTO应发挥更大作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不公平贸易。欧盟在国际上提出这样的主张,再跟美国搞补贴竞赛,等于是背离了自己的一贯立场,不利于欧盟在多边层面继续维护自身形象。
观察者网:那在补贴战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欧盟还有哪些方法来止损?
孙彦红:如果美国不让步的话,欧洲可用的应对手段也不多。第一,可以上诉到WTO,指控美国违反了反补贴相关的法律。但这种方式耗时比较长,也比较麻烦。考虑到当前WTO的作用较弱,这种方式的预期效果也不太乐观。
第二,欧洲可以对从美国进口的电动车与电池等相关产品加征关税,也就是以贸易战的手段来回应美国的补贴政策,包括对其它产品征税,不一定限于电动车产业。让美国不能在欧洲市场获利。但是这样肯定是两败俱伤。
总的来说,欧盟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可用的手段很有限,因此欧洲人现在比较着急,要不停地在舆论上造势,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
同时,现状也表明,欧美的经贸关系出现裂痕。本来因为俄乌冲突,欧洲在经济上已受到严重打击,今年第四季度即将陷入衰退。这时候美国即将实施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美国确实是在赤裸裸地实行歧视性产业政策。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开始重拾大规模补贴这样的传统产业政策手段。今年上半年刚通过了《芯片法案》,下半年又推出这个大规模的电动车、清洁能源补贴。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做法对全球产业发展、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都是很大的威胁。不光是对欧洲,也会对中国等其他经济体的电动汽车产业造成冲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欧盟将对美国的补贴政策作出“结构性回应”
观察者网:与欧洲官员会面时,美国贸易代表戴琪非但没有回应盟友的关切,反而利用补贴计划施压,要求欧洲搭上对抗中国的列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要维持与欧盟的“统一战线”,在经贸和科技领域打压中国。您认为欧洲有多大的配合意愿?
孙彦红:现在欧洲跟随美国对抗中国的意愿应该是越来越弱了。本月初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访华,与习主席会见,说明欧洲对华政策出现积极的调整。实际上欧洲调整对华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其经济极其困难。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强行与俄罗斯能源脱钩,陷入严重能源危机和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目前经济濒临衰退边缘。
与此同时,美国又通过对欧出口能源、出口武器、加息搜刮欧洲金融资本等渠道削弱欧洲经济。通胀削减法案落地显然会进一步加剧欧洲电动车产能向美国转移。
因为本来欧洲就面临能源危机,企业能源成本就高。一些企业就在犹豫是否外迁。现在美国搞这样的高额补贴,企业去美国的动力显然会更大。在这个时候,欧洲无法承受追随美国与中国脱钩的代价,需要跟中国加强经贸合作,以支撑自身经济复苏,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考虑只能暂时放一放。因为它再次认识到,虽然美国与欧洲在价值观上“志同道合”,但是面对经济利益的时候照样毫不留情,奉行一贯的自利主义。所以在经济十分困难的背景下,欧洲人现在还是要务实。
观察者网:您前面也提到,欧盟一直以来支持公平、自由、开放的贸易秩序。结合欧盟近期也通过了自己的《芯片法案》,这次与美国的龃龉,是否会成为一个契机,导致欧盟在国际贸易秩序的问题上开始反思甚至调整?这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孙彦红:我觉得欧盟已经有调整,但很难说是根本性的。欧盟提出让美国也给欧洲企业豁免,这本身就是对WTO原则的一定程度的背叛。如果欧洲坚定支持WTO的公平贸易规则,就应该反对美国的补贴,而不是寻求将自己纳入补贴范围。但欧盟的意思是,美国可以搞补贴,针对中国、韩国、日本都没关系,但是不要针对欧盟。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放弃了对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坚守了。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产业政策上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都在转向政府干预,产业补贴正在兴起,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出现端倪,疫情之后更加明显。欧盟内部也这样,近两年启动了多个所谓“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所以我觉得,欧盟对于公平、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坚守已有所动摇。过去几个月美欧就《通胀削减法案》的争议过程也让我们再次看到欧洲人很现实的一面。但是,是否是根本上的转变,还需要观察。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全球主要经济体在产业政策上展开补贴竞赛,必然会严重破坏在关键产业上的国际竞争秩序,对中国肯定是不利的。中国一向主张维护以WTO为主的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秩序。如果任由发达国家公开大搞补贴,不仅对中国,对所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些国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有财力搞补贴,相关产业发展就只能更加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