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前,国际空间站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不过,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俄欧日加等国家航天局共同运营,这也意味着,该项目的实验室资源也一直被这些国家分配和使用。
美国《纽约时报》12月12日刊文称,国际空间站的“排他性”通常导致来自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被拒之门外。而作为历史上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空间站项目,中国空间站正在为这些科学家提供实验机会。
“为什么许多科学家选择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研究”
在这篇题为《为什么许多科学家选择在中国空间站进行研究》的文章中,《纽约时报》举例说明了中国空间站广受世界各国科学家欢迎的原因。
“全球共享太空”是联合国外空厅和各空间机构、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一项联合倡议,目的是发展联合国会员国在超重力和微重力、卫星开发和空间探索领域的技术知识、工程程序和基础设施。
2016年,中国空间站同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项目签署协议,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了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实验的机会。2019年,联合国宣布了“中国空间站奖”第一轮来自印度、日本、瑞士、墨西哥、沙特等国科学家的9个获奖项目,其中就包括伽马射线暴偏振实验“天极2号”(POLAR-2)。
“POLAR-2”项目获选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中国空间站奖项,官网截图
根据联合国网站介绍,“天极2号”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波兰国家核研究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炸之一,由恒星爆炸或中子星合并引起,该项目将在这一领域提供新的见解。
《纽约时报》称,该实验将检测伽马射线暴中的伽马射线是否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十多年前,日本一个航天器上的仪器测量表明,伽马射线通常是线性偏振的——也就是说,伽马射线的振荡电场彼此平行,就像一队水平飞行的飞机,其机翼并不是各个方向倾斜。
2016年,联合研究组曾在“天极”项目实验中研究过伽马射线暴。但“天极”的数据表明,伽马射线是非偏振的。这一次,研究组专家希望将一个更大的后续探测器发射到太空。
波兰国家核研究中心天体物理学家、“天极2号”项目波兰首席研究员波洛(Agnieszka Pollo)表示,最新实验项目“从整体上看要比之前复杂得多”,所以项目组先排除了制造专用卫星的选项。他说,项目组认为国际空间站这条路行不通,因为“竞争激烈,而且不是那么便宜和容易”。
“从历史上看,日内瓦大学与中国研究小组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极2号”项目经理科尔(Merlin Kole)表示,在得知中国空间站将提供机会时,项目组“迅速提交了申请,并在第一轮就获得了批准”。
科尔透露,“天极2号”探测设备价值约200万美元,计划在欧洲制造完成后运抵中国,于2025年发射运抵中国“天宫”空间站。他说,截至目前,项目组与中方合作进展顺利。
国际科学家们选择中国空间站的原因不仅于此。
《纽约时报》还称,“天宫”空间站配备高速通信系统,可以每天向地面发射数十吉字节的数据,这将允许科学家们能够分析所有可能包含有重大发现的数据。此外,“天宫”空间站还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可以在太空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画面。图自新华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
“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实施同联合国外空司合作的中国空间站首批国际合作项目,最快有望在今年年底上行开展实验研究”,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称,中方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并和中国航天员一道,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1月表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始终立足自身,也一直面向世界。期待中国空间站早日成为全人类的“太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