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巴菲特2022年第6次减持比亚迪。
在减持比亚迪的同时,巴菲特在三季度第一次买入半导体公司台积电,并在11月下旬大举加仓了日本市场的五只股票,包括伊藤忠商事、丸红、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增持比例都超过了1%。
4个月内6次减持比亚迪
港交所披露易显示,12月8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卖出132.95万股比亚迪H股,交易均价为201.3432港元/股;将比亚迪H股持股比例从15.07%降至14.95%,目前仍持有1.64093亿股。
这是巴菲特今年第六次减持比亚迪,此次交易,套现约2.68亿港元。
机构人士介绍,按照巴菲特的过去的操作记录,他是否将进一步减持比亚迪,可能是比亚迪的投资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自首次减持以来,巴菲特从未向媒体透露减持比亚迪的原因,也从未回应记者关于这项交易的问询。
此前,11月17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减持了322.55万股比亚迪(H股),平均交易价格是195.42港元。这笔交易,巴菲特约套现6.3亿港元。
8月24日,巴菲特在2022年第一次减持比亚迪,当时减持了133.1万股,平均交易价格277.10港元。
9月1日,巴菲特再度减持171.6万股,平均交易价格262.72港元。
11月1日,巴菲特再减持329.7万股;11月8日巴菲特减持578.25万股;11月17日巴菲特再减持322.55万股。11月巴菲特减持了三次,合计减持约1230.5万股。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已有14年时间之久,2008年9月巴菲特以每股8港元,买入2.25亿股比亚迪股份,仅耗资18亿港元。
12月13日,比亚迪股份(01211.HK)以210.4港元收盘,微跌0.38%;比亚迪(002594)以269.8元收盘,微跌0.03%。
比亚迪刀片电池会用于商用车
近期,机构多次调研比亚迪。
最近的一次是在11月30日,比亚迪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明确表示,刀片电池会用在商用车上。
据介绍,第四届 LTA-UITP 新加坡国际交通大会暨展览会(SITCE)上,比亚迪携新加坡第一辆刀片电池巴士亮相展会。B12A03是比亚迪专门为新加坡打造的12米低地板三门大巴。大巴整体设计运用了鹏系造型,并采用了第4代铝车身,是比亚迪首款搭载B包刀片电池的纯电动大巴。B12A03巴士是热门产品之一,吸引了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新加坡地铁有限公司、新加坡国立大学、易塔通公司、ComfortDelgro Bus、Leisure Frontier 及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等重点客户参观。
在品牌矩阵上,比亚迪现有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腾势品牌和全新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此外,比亚迪还将在2023年推出一个全新品牌。未来,比亚迪将形成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腾势品牌、仰望品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矩阵,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通过“在全球、为全球”,比亚迪将进一步发力全球市场,并推动乘用车的产业国际化。
在比亚迪 DM-i 车型的出海方面,近日,比亚迪在巴西圣保罗举行“新能源之夜”新品发布会,正式宣布推出宋PLUS DM-i和元PLUS 两款车型。比亚迪超级混动SUV宋PLUS DM-i是比亚迪在巴西推出的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该款车型搭载 DM-i超级混动技术,百公里加速时间为8.5秒,混合动力模式下综合续航里程超过 1000km。
对于海豹CTB 的技术优势,比亚迪称,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电动车的下限,电池“三明治”结构进化为整车“三明治”结构,高安全刀片电池打造坚实基础,蜂窝结构让安全再进化,紧密排列的刀片电池、上盖板和地板组成类蜂窝“三明治”结构,实现电池系统结构强度的突破,整车扭转刚度提升一倍,电池既是能量体也是结构件。
巴菲特首次买入半导体股票
大笔增持日本股票
一边大笔减持比亚迪,另一边却首次买入半导体股票台积电、大手笔增持日本股票。
11月14日公布的13F报告显示,伯克希尔三季度首次建仓做多台积电,增持西方石油和雪佛龙,减持通用汽车等。
整个三季度,伯克希尔共建仓三只股票,分别是台积电6006万股,目前持仓市值达41亿美元;美国建材商路易斯安那太平洋公司5796万股和金融公司Jefferies 43.4万股。
而来自日本官方信息披露平台数据显示,11月下旬,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大举加仓了日本市场的五只股票,包括伊藤忠商事、丸红、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和住友商事,增持比例都超过了1%。增持之后,对五只股票的持股比例处在6.21%-6.75%。
巴菲特早在2020年8月就买进这几家日本商社各超5%的股份,这几年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1日晚些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考虑发行以日元计价的债券的消息也在市场上传出,这是该公司连续第四年发行日元债券。事实上,这几年由于日本市场的低利率环境,吸引了不少公司发债,借日元。有机构人士表示,发日元债可能是为后续继续买入日本股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