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林艮,编辑:夏之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虽说广东人爱清蒸,但他们的烧烤摊上,永远少不了罗非鱼。
如果你也来过珠江流经的城市,一定听过有关罗非鱼的美食,比如云南的香茅烤罗非,广西的鸡皮果生焖罗非,贵州的酸汤罗非鱼,等等,丰富又美味。
广东人则热衷于把罗非鱼架上了夜市烧烤摊和连锁烤鱼店,家常菜也会偶尔来一条红烧罗非下饭。相比东星斑之类的酒楼大菜,罗非鱼才是真正的平民美食。
原因之一,就是罗非鱼在广东实在太过常见。无论是河涌还是臭水渠,它们总是成群出现,甚至在污水中激情抢食。
2012年,有研究团队在粤西第一大河鉴江的袂花江段调研,发现罗非鱼占渔获总量的60%。到了2014年,泛滥成灾的尼罗罗非鱼被列入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罗非鱼能有这么厉害?整日泡在河岸的钓友或许深有体会。
前不久,一位深圳钓友半天就钓了十几斤罗非鱼。这并不算稀奇,有经验的钓友都知道,特别是夏季,手指大小的罗非鱼像强盗一样抢食鱼饵,只要有小罗非鱼在的水域,几乎没有钓到其他鱼的可能了。
1. 罗非鱼来了,土著鱼慌了
珠江的鱼类种类曾经有多丰富?先不看资料数据,单从珠三角居民“食鲜”的任性程度就可窥一斑。
所谓“春鳊秋鲤夏三黎,冷鲚热鲈冬至鳝”,生活在珠江边,“有没有鱼吃”从不在考虑范围,什么季节吃什么鱼,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除了讲究时令,评价“鲜”的标准还有生猛,鱼从河塘到餐桌以分计时。
好比现在这个时节,饕客定要长途跋涉去肇庆,从西江捞条鲜活肥美的文㞧鲤,在农庄即时烹饪——清蒸,精髓在于撒一把陈皮丝提香。这种吃法,在清宣统年间的《高要县志》中就有记载。
可惜,并不是所有经典菜式都得以保留,好比袁枚和张爱玲都夸鲜美的鲥鱼,也就是俗语中的“三黎”,年轻人已经很难吃到 。
据1990年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记载,珠江水系分布鱼类385种,其中淡水鱼类256种。但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统计中,调研者只采集到淡水鱼类 91 种。
如今的仲夏时节,作为土著的珠江鲥鱼难觅踪迹,反客为主的罗非鱼却集体在河道里狂欢,尤其是台风一过,河里的罗非鱼像煮沸的开水一样成群翻滚。
台风与罗非鱼有啥关系?这就要从罗非鱼进入中国开始讲起。
作为入侵物种,罗非鱼最初并非带着恶意而来。相反,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鱼类,也是美国农业部推荐的含汞量最低的鱼类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渔业发展的目的,罗非鱼作为一种经济鱼类引入中国,开始在广东规模养殖。罗非鱼养殖成本低、生长快、产量高,引入后,确实不负众望,给水产养殖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夏天台风季是广东水产养殖必须面对的问题,随台风而来的狂风、暴雨和洪水,摧毁了养殖箱、淹没了鱼塘,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而罗非鱼也趁此机会,逃入河流和水库。
进入自然水域,罗非鱼的超强生命力和繁殖力就成了土著鱼的噩梦。
罗非鱼的繁殖能力如变魔术一般。曾有网友分享,在家养了3条罗非鱼,两个月后,上千条指甲盖大小的罗非鱼出现在了池塘里,密密麻麻一片。
更糟糕的是,罗非鱼还很能吃,而且完全不挑食,无论小鱼、小虾、其他鱼的鱼卵,甚至水域内的水草、枯枝烂叶和垃圾,它们都来者不拒。
本土鱼呢?不仅鱼卵可能被它们吃掉,竞争力稍差一些,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致命一击是,罗非鱼大量食用水底生物和水草,造成河床结构变化,甚至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和功能的退化。
本土鱼赖以生存的水生环境被破坏,但罗非鱼自己对水质如何毫不在意。即便是轻微污染的水域,它们也能生存。
2. 被骂惨的罗非鱼,其实有点冤
不久前,一位微博网友发文称,在青岛某自助餐厅取了“鲷鱼”刺身,带回检测DNA条形码序列,发现“鲷鱼”实为“尼罗罗非鱼”。
这条微博下评论一片哗然,不少网友直呼店家“欺客”,但这种做法告到3·15算打假了吗?
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即我们俗称的“罗非鱼”,并非一种鱼,而是个简称,相当于我们将波斯猫、布偶猫、英短猫,都称为“猫”。
严格来说,“罗非鱼”在生物分类法中是“属”一级,而“罗非鱼属”下,有一百多“种”,中国常见的有尼罗罗非鱼、齐式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等。
“罗非鱼属”归于“丽鱼科”“鲈形目”。值得注意的是,“丽鱼科”又称“慈鲷科”或“丽鲷科”,因此,将“罗非鱼”简称为“鲷鱼”,虽然暧昧,却也说不上“作假”。
而且,去年已经有7家企业的海南罗非鱼产品获得“海南鲷”认证。
在橙色软件上搜“鲷鱼”,排位靠前的几乎都是罗非鱼。
这种命名方式是否会误导消费者,《新京报》曾就此类题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他表示:
罗非鱼与鲷鱼虽不同,但并不代表“海南鲷”的称谓有问题。“‘海南鲷’是商品名,罗非鱼是学名,并不冲突。好比大家常买的小龙虾,学名是克氏原螯虾……”
但徐跑同时强调,从市场销售角度,商品名可以称之为“海南鲷”,宣传时却不宜将其说是“鲷鱼的一种”。毕竟罗非鱼和鲷鱼还是不一样,如果宣传是鲷鱼的一种,“就是在偷换概念了”。
费力改名包装,也从侧面证明了国内消费者对罗非鱼的接受度平平。殊不知,在国际上,罗非鱼的受欢迎程度堪比“巨星”。
因为蛋白质丰富,尤其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017年就将罗非鱼列为消费者最佳食用鱼之一,特别建议孕妇、哺乳期妈妈和儿童食用。
罗非鱼的另一个身份,是鳕鱼的平替,英国唯一的美食——炸鱼薯条,如今也有很多是用罗非鱼做成的。
而将“罗非鱼”称为“鲷鱼”做成刺身,日本早有先例。东野圭吾的小说《危险的维纳斯》就写到一个段子,在平价的日料店,“鲷鱼是罗非鱼,甜虾是阿根廷红虾……”。
对于爱吃的广东人来说,他们也不太在意罗非鱼和鲷鱼的区别,毕竟著名的红罗非——又名彩虹鲷,他们爱吃得很。
3. 引入养殖变入侵鱼,一个世界性难题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生物入侵”不再是个遥远的话题。
即便生活在城市,看不见被美国白蛾啃食后的森林,感受不到玉米农场对草地贪夜蛾的恐惧,也会发现红火蚁、福寿螺、鳄雀鳝出现在身边,给现实生活带来潜在威胁。
尤其是鳄雀鳝、食人鲳这样面目可怖的入侵鱼类出现在城市的公园、水库,以往几乎隐身的鱼类入侵问题,开始广受争议和关注。
这类争论往往趋于两个极端,一端深恶痛绝,势要斩草除根;另一端呢,拒绝伤害任何生命。但争论到最后,总会回到原点发问:入侵鱼到底是怎么来的?
有研究统计,我国共有淡水外来鱼类439种。目前被列入“入侵物种”的鱼类共31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是入侵物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顾党恩曾在媒体上谈过,多数外来物种是出于观赏、饲料、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等目的引种而来的。
比如大家经常吃的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包括尼罗罗非鱼,都是出于渔业目的被主动有意识引进。
这种引进之必要,正如珠江水产研究所一篇科普文章所写,“水产养殖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2020年我国水产品年产量达654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5224万吨,占水产总量80%”。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吃鱼自由,是水产养殖给的。
另一方面,随着白肉鱼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全球白肉鱼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
过去,一直霸占市场的挪威鳕鱼因海水鱼类资源下降,价格高企。欧美等地不断寻找鳕鱼替代品,终于,罗非鱼凭借其少刺、营养、鲜美等优点,成功上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罗非鱼供应国,罗非鱼从引进,到成功养殖,再到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其中有许多科学家、水产养殖专业人员、渔民的不懈努力。
但正如顾党恩所说:尽管外来水生动物的养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较好的正面效益,不规范养殖导致的外来水生动物入侵,却也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同样构成了严重威胁,即使是一些成功的养殖种也不例外。
实际上,外来鱼养殖逃窜导致的鱼类入侵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都有很多外来鱼类,鱼类入侵问题也很严重。
1883年,美国从德国引进了褐鳟精心培育,养殖业大获成功,高兴之余,没留意褐鳟开始逃逸,进入自然水域的褐鳟无法无天。如今,它们已经改变了美国本土河流的食物链,导致美国本溪鳟的数量逐年减少。
还有常假冒三文鱼的虹鳟,也是实打实的生态杀手。在日本,虹鳟鱼和褐鳟鱼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入侵物种百强名单。
需要留意的是,褐鳟在我国的西藏和青海等地也有养殖。
不过,鱼类入侵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去年我国已经划定水产养殖“三区”,即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防止水产养殖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普通民众,也需要多了解一些知识,做到不乱买售,不乱放生。
至于罗非鱼嘛,抛开成见,从正规养殖厂里出来的罗非鱼,其实还挺好吃。在广州,嗜鱼成性的顺德人,早就将罗非鱼端上餐桌了。
参考资料:
《我国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现状及影响》;胡国成,许木启,戴家银,曹洪;生物学通报;2007年 第42卷 第8期
《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郦珊、陈家宽、王小明;生物多样性;2016, (6)
《如何科学认视和管理外来水生动物》;顾党恩、徐猛、韦慧、房苗、汪学杰、胡隐昌;珠江水产研究所官网
《改名“海南鲷”出口转内销 海南罗非鱼能否游出一片天?》;王思炀;新京报
《珠江水系鱼类群落多样新空间分布格局》;帅方敏,李新辉,刘乾甫,李跃飞,杨计平,李 捷,陈方灿;生态学报;2017,37(9)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鞠瑞亭, 李慧, 石正人, 李博;生物多样性;2012, (5)
《广东省主要水系罗非鱼的建群状况》,顾党恩,牟希东,罗渡,李莹莹,杨叶欣,徐猛,胡隐昌,生物安全学报;2012,21(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林艮,编辑:夏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