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开放似乎已经成为大势的当下,不能重回封控的老路已经成为共识。但在目前,就有部分城市比如山东开始走回头路,引发了争议。
山东在12月10日,带头打响“核酸回归”第一枪。山东宣布所有密闭场所(网吧、酒吧、棋牌室、食堂餐饮等)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显示阴性才能可以出入,这意味着山东全面解封后疫情形势不乐观,开始有所调整。
但从目前的网友态度来看,似乎有所转变,不少网友支持山东的做法,毕竟,现在全面放开之后,人人自危,第一波医疗挤兑正在出现。
放开还是动态清零,要看是否符合当地的经济情况与民众利益
国家防疫政策一直是为保障人民利益为第一准则,放开与封控的取舍标准,其实在于哪种模式更符合民众的利益。
三年疫情,许多行业过的不好,经济民生的问题更加重要,许多人在感染病毒与赚钱两者的代价之间,更倾向于后者,那么放开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这在广深等沿海城市体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这些城市的经济是外向型的,有非常庞大的进出口规模,他们需要更加频繁的与内地、港澳台、海外市场做生意,封控往往导致进出口业务停滞,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与代价很大。
因此,这些城市更倾向于放开,优先保经济。
像山东、辽宁锦州等部分内地偏内向型经济的省份与城市,其实他们不像沿海,进出口业务规模并不庞大,他们的经济更倾向于内循环,社会经济运行的节奏也没那么快,与外界尤其是海外的经济往来与联系相对没有那么频密。
对于他们来说,控制好疫情扩散,动态清零,大家平时的出行消费也不用担惊受怕,反而能够更加坦然的参与社会经济与娱乐生活,确保社会整体稳定与经济运转。
因此,对于偏内循环的中小城市而言,如果意识到放开的代价太大,采取动态清零的做法也是一种理性,正如辽宁锦州此前一封公告提到“短期内能清零而不清零,实在太可惜了!”,这种观点受到许多人的支持,但同时,也遭到了放开派的嘲讽。
锦州同样也是一种人口结构相对老龄化、产业偏向传统工业的城市,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与外部、海外业务交流相对较少,一次清零之后,做好外部流入的检测,它可能保障整个冬季的清零状态,换来人们的安心与踏实,这样的人口与产业结构以及医疗资源储备,做出这种选择,是务实的。
山东这种人口大省也类似,人们的生活节奏并不快,这种经过验证过的清零模式让人们可以更加安心的出入各种场所,在疫情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相对于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阳了,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医院到处排队、药店买不到药,药价飞涨的情况,密闭场所的亮码出行,其实反而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尤其是这些省份医疗资源相对紧张,一旦形成医疗挤兑,其实会引发更深的社会矛盾。
有人此前表示,山东这种做法,餐饮业估计要重回寒冬了,但事实上,开放之后的广州、武汉、重庆等城市,餐饮业真的有变好了吗?人潮拥挤的烟火气真的回来了吗?
从目前来看,并非如此。有重庆网友在重庆主城区周五晚上走访发现,重庆的商场、购物中心,普遍也都很冷冷清清,10家餐饮店里面,只有1家能够坐满1半的人,另外9家都比较冷冷清清……
在北京,广州,当前整体也是街上冷清人少,近期不少网友的街拍都反应了这种情况,有广州网友自述在解封第10天第一次出来堂食,却发现诺大的酒店空空如也,自己一桌乘客包场了。而目前,许多城市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的反而人多。
12月9日,北京市顺义、通州、怀柔、房山、朝阳等多区已公布并实时更新发热门诊(诊区)医疗机构名单。据《医学界》从名单中的多家医院了解到,其发热门诊、急诊量出现不同程度增加。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北京某医院发热门诊,市民排队等候时间超过6小时。
有记者走访广州各大医院发现,由于医院阳性病例的增多,各医院发热门诊关停重开的现象频繁,部分门诊医院也加强了防护。
广州有三甲医院医生透露,从12月5日起,该院医护出现阳性不再算作院感,接诊阳性患者的医护也不再计入密接。因为医护人员零感染,但目前很难做到,必须要改了。
目前广州、武汉等城市,发热门诊的就诊量均有增加,广州白云区发热门诊按2倍扩容,医护人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武汉、北京等城市发热门诊均出现了患者大排长龙的现象。从目前来看,放开初期,医院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两种模式都有代价
整体来看,在疫情还处于高位的时候,各城市全面放开,但经济反弹与报复性消费都没有来。随着后续阳性感染者越来越多,民众会是更坦然地去消费、出游了呢,还是更加小心翼翼,更不愿意去人潮拥挤的密闭场所了呢?显然,两种都有可能,但在今天来看,后者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毕竟,从目前放开后感染率越来越高、伴随着人们身边阳性病例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大家谨慎的心态就会更加明显,目前清零派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因为大家意识到,两种模式都有代价,而放开反复感染以及医疗挤兑的代价可能是很多人不愿意承受的。
毕竟,不管是放开还是清零,核心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民众利益最大化,如前所述,山东并非外向型经济体,如果社会层面的阳性不断增多,民众不敢出门消费,这不利于一个内循环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之余,反而让民众多了更多的健康焦虑与医疗挤兑危机。
当前有专家也反驳了“早阳早自由”的说法,因为现阶段的医疗资源并未准备充分,应该尽量避免感染或晚感染,重复感染也给就医、买药,小孩上学带来无尽的麻烦。
当民众利益的天平更倾向于动态清零的时候,适当走一下回头路又有何妨?
在今天,人们的观念里,形成了非黑即白的疫情防控价值观。在不少人看来,开放已成大局,走清零的路线,就是历史的倒退,但这其实是对中国三年防疫的否定,是经不起推敲的。
而回顾过去三年,在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净土,生活虽因为疫情遭受影响,还算井然有序,该消费的时候消费,该出门的时候出门,清零之后,堂食就餐、购物商场也是人满为患,在动态清零的背景下,大家心里过的踏实。尤其是2020年与2021年,国内也是少数不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获得正向增长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超额死亡人数的国家。
过去的三年,大规模的封控,其实也仅仅占据了少量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人们的出行、工作、旅游与消费,受到的影响其实并不算大。整体来说,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地区层层加码导致的民怨与防疫矛盾而对过去的做法全面否定。走回头路,其实也在于地方意识到了不同模式下的风险,进行的一种及时止损。
不是每个人都要承受躺平的代价,允许部分城市走回头路
从今天放开后各城市的现状来看,仅仅过去一周多的时间,北京、广州两城市人们对于身边阳性越来越多的感受颇深。
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本来国家出台20条是希望稳着放,过了这个冬天,让整个防疫和医疗系统、社会都有一个适应周期、准备期,但在舆论的裹挟下,各城市放开步子太快。大家未来一段可以持续观察一下,看看是不是商场真的人头攒动了?旅游业是不是都起来了?到时候挣不到钱,可就怪不着国家防疫了。
我们也看到,之前不少人没感染前跳出来要求立停止完全违反科学的病毒清零!但随着这些人之中一些被感染,又开始叫嚣医院不管他,要求动态清零。
在当前,许多地方急诊病人爆满、医护人员短缺的现象正在出现,目前暂时还不能预估接下来的一波高峰期,医疗系统的承压能力如何,关键的问题是,由于奥密克戎可以反复感染,而重复感染是否会导致免疫力持续受损,还没有一锤定音的说法。以国内庞大的人口基础,对医疗机构的冲击并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如何能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是医院层面眼下面对的两大棘手问题。北京一家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医生刘阳就指出:“急诊抢救室病人爆满。好多来看急诊的病人,做完核酸结果发现是阳性。现在是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关键时刻。”
北京这种医疗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尚且如此,那些人口多的内陆城市一旦发生大规模感染,医院的承压可想而知,就算奥密克戎症状轻微,发热门诊也会超负荷。
对于一些内向型经济体而言,动态清零、避免医疗挤兑而换来人们的安心与踏实,无疑也是一种理性选择,笔者认为,部分内陆城市可以基于他们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路,也要允许部分城市走回头路。
被实践证明是动态清零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上在过去三年也是被验证过的模式,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变得更加精准化,开放躺平这条路到底会走到哪,代价几何,目前还不能定论,毕竟,很多低收入群体与基础病的老人,是抢不到床位的,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也能承受躺平放开的代价。在摈弃层层加码下前提下,精准防控也依然适用于部分城市。
开放的路线需要有城市去探索,但动态清零的路线也需要有城市去完善,有效控制部分承受力差的城市疫情蔓延,清零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确保经济基本面的稳定运行。从今天来看,购物中心冷清,发热门诊排长队的景观或许还会延续下去,防疫模式还有更多反思与调整空间。
如果证明放开之后,一切正常运转,社会经济上行,消费报复性反弹,那些坚持动态清零的城市自然会倒向全面放开,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宜将完全放开躺平施加给民情不同的城市,这其实也是一种开放的包容心态,同时也是一种各城市的赛马模式,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坏,半年后自可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