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这几天相当热闹的B-21轰炸机首次公开亮相,就被美国人塑造为了空军装备性能竞争当中领先于中国的一个典型,当然其他领域类似的案例也还有挺多。这也让很多人担心,美国是不是在试图将中国拖入军备竞赛当中,试图再度演绎冷战末年的剧情,用军备竞赛作为手段来击败我们。有这种想法当然不奇怪,毕竟美国搞军备竞赛那也是历史悠久了,而且现在也能看到不少的美国媒体抱着这种态度和说法,表示什么长期对解放军的装备技术进行领跑,是击败中国的最好方式之类的。
但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毕竟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在讨论美国的这个路径依赖会不会再度大获成功之前我们不妨先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苏联冷战的失败真的是因为参与美国挑起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而最终走向瓦解的吗?抛开长期宣传上的刻板印象,那可以说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如果我们去看看苏联在冷战最后10年的投入数据就能发现,在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全面掀起军备竞赛之后,苏联并没有参与到85年起由美国发起的星球大战与军备竞赛当中去,反而在不断的削减自己的国防工业投入,一路到88年主动的单方面的进行大幅裁军,一口气裁撤了几十万兵力主动放弃对欧洲的进攻能力,再到90年带头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限制自己的军队规模,取消了大量的军备研发项目压缩了拨款甚至放弃了对北约的军事力量均势。
在苏联的最后几年岁月里,军事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是在不断且快速的降低的,与西方宣传里苏联是被美国拖入星球大战展开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导致了危机不同,应该说苏联是先有裁军后有经济危机,越裁军越放弃军事上的能力经济上的危机就越加剧。当然这两者之间其实也没有太多的直接关联性,但要按照美国人的逻辑来,可不就变成了军备竞赛认输,放弃军事投入导致了经济危机吗。
苏联没参加80年代的军备竞赛并被拖垮经济,那80年代末的经济困难是如何造成的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这里没必要去多说。但军备竞赛让美国得以击败苏联的想法确实是美国人的一厢情愿,那么现在路径依赖式的想再上演一次军备竞赛,准备用这种方式来拖垮中国,自然就更是一种一厢情愿了,毕竟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与80年代末完全不一样了。
在80年代美国人尚有能力掀起军备竞赛的重要前提在于,在工业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上,苏联人依然还处于追赶状态,从罗斯福开始对美国整个军事工业的建设留下了雄厚的家底。美国的装备研发与采购体系尚且还很健康,财政支出能力尚且还有余力向军事实力建设做进一步的倾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放到今天都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
从工业能力上说,经过我们多年的追赶和美国多年的主动去工业化,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对美国的超越并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而工业能力是军事装备的基础,造船造飞机造地面装备都需要完整的工业供应链,都需要熟练的产业工人,这些方面的落后意味着在需要进一步扩大军事工业产能时面临的全面落后。从军事研发采购体系上说那更是已经积重难返,投入大效率低产出少是不争的事实,高超音速导弹花了我军几倍的经费与时间还没出实际成果就是体现,更别说因为造船工业问题导致的近10倍于我军的造船成本了。
美国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进一步增加军事投入,给军队加钱的空间了,军费占经济总量的比已经到了新高与财政能力的极限;而对中国来说,我们可还有非常大的余力没有用上呢,别的不说,光是将军费投入占GDP比重或者财政总支出的占比提升到与美国差不多的程度,那我们的军费还能再翻上不止一倍。在当前的军费和工业能力投入之下,我们就已经对美国处在高速追赶的状态,如果把军费规模再翻上一倍,那装备研发速度不说提升一倍吧,就提升70%,装备采购数量也不说翻倍吧,就增加个50%,最后会被军备竞赛拖垮的,到底会是谁呢?
军备竞赛能够获胜得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比起对方有着显著的投入能力优势或者工业能力优势,比如一战前夕的造舰竞赛里皇家海军能取得对德国公海舰队的胜利,那是因为英国的造船工业明显比德国人更发达,劳动生产率与产能都高的多,能用更少的投入造出更多的军舰来。而放在中美这里,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美军的军事建设成本已经几倍于中国了,即使进一步印钞防水,在缺乏工业生产能力背书的情况下,也只会进一步推高建设成本,让原本10倍于中国的造船价格变成20倍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