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11月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暖秋”,不过随着一股强大迅速的西伯利亚寒潮南下,全国包括西北、东北等地迎来了大幅度降温,此外还伴随大风和雨雪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就此迈入“一键入冬”的模式。这是也是自1987年“8711”寒潮后,35年来最强的秋末冬初寒潮。
2. 早在14天前,中国、欧洲、美国的各大气象超级计算机数值预报系统就给出了月底强寒潮的明确信息。但关于强寒潮南下的深度如何,各方预报差异较大。由于输入的大气数据只能是近似值,再加上大气动力系统的复杂性,数值预报只能是近似模拟,差异较大。
3. 无论如何,长江以北地区将有大幅度降温;此外,强盛的雨带持续盘踞华南和江南,这些地区会有大量的降水,下雪的可能性也在加强。总的来说,这一波寒潮之后,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从较常年偏高转为明显偏低,公众要做好保暖和防范准备。
4. 今年是连续第三个“拉尼娜”年,容易出现冷冬;但在更强烈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11月3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今年冬天的气候趋势预测: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后有极端寒潮天气,民众需提前关注天气变化。
作者|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全国大部一夜变寒冬,降温15℃是起步
11月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气温偏高的态势。气象数据监测显示,一直到上周末(23日)的10天里,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部分地区偏高4~6℃。这是一个相当温暖的深秋。
不过这个暖秋很快就要结束了, 一股实力强大的西伯利亚寒潮已经蓄势待发。 从上周末的11月26日开始,一场强寒潮陆续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
11月底这五天,积蓄已久的冷气团将从北到南,贯穿整个中国。届时雨雪大风交织,气温也将剧烈下跌。
这次寒潮具有南下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雨雪相态复杂、降温幅度大等特点。按照最高气温的下降幅度看,降幅15℃是起步,降温25℃的地区也有。
周六26日到周日27日, 寒潮天气率先影响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西北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10~18℃。
像之前相对温暖的宁夏-河西走廊、内蒙古中部局部地区下降达20℃以上,甚至25℃——如银川最高气温从超过15℃降到近-10℃,从秋天变成隆冬。
同时受巨大的气压梯度影响,西北地区有6~8级偏北风、阵风9~11级,部分地区将伴有沙尘天气。山口和局部风力可达12~13级。
在库尔勒和静县的天山山口更是测得高达46.6米/秒,也就是相当于15级的强风。非正式测定还有更高的风速。
新疆是本次寒潮影响最早也是最深的地区,自治区气象台发布了自2008年使用颜色等级预警以来首个最高级别寒潮红色预警。
28日早上7点前,阿勒泰青河县国家气象站气温下探-42.1℃,这是当地11月历史第二低温,仅次于1987年11月26日“8711寒潮”的-42.9℃。
相邻富蕴县吐尔洪乡的自动气象站甚至记录到-47.8℃的最低气温,接近我国11月气温极低值。天山南北都有20℃以上的猛烈降温,阿勒泰地区内总降温达到了30℃以上。
同时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山区和伊犁河谷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局地有大暴雪。
▎当前北疆积雪深度卫星遥感探测图,中心为标尺,白色部分超过1米甚至2米
这是西风急流携带的大西洋水汽在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抬升,与寒潮相遇的结果。
暴风雪是非常危险的,狂风暴雪中,能见度接近于0,人完全失去方向。极端低温、深厚积雪、低能见度和狂暴大风叠加, 最好的办法就是关注天气预报,不要外出。
与此同时,寒潮也在进入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气温降到-30℃以下。强寒潮主体在周日的27号夜间东移南下,向华北进发。
周一28日白天, 寒潮陆续席卷陕西山西、京津冀、山东河南等北方各地。
28日晚18点,中央气象台继2016年1月、2020年12月后第三次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预计寒潮前锋28日晚上抵达黄淮、江汉、江淮。周二29日推进到江南,周三30日抵达华南。
但是在寒潮大举南下前,受暖湿气流和峰前增温影响,南方多地出现大升温。以珠江上游西江为轴,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地气温超过30℃。
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甚至达到 33 ℃以上,其中云南红河州元阳县冲上 36.1 ℃,贵州黔南罗甸达到 34.3 ℃, 连续刷新贵州11月最高气温纪录。全国温差超过70℃。
但是20℃乃至30℃猛烈的降温就要到来了。这次寒潮过程,降温10℃以上的地区覆盖了除青藏、川西和云南的全国大陆国土。
大部分地区将降温 15 ℃以上。 湖南怀化洪江 28 日下午最高气温 32.4 ℃,也打破了当地 11 月最热纪录。
但随着寒潮南下,洪江29日晚上的气温可能降至1℃,也就是一夜之内降温将超过30℃!
寒潮南下,冷热对决,剧烈交汇,同时伴随着大 风降温和雨雪天气。 全国天气将非常激烈,寒潮、炎热、雨雪、风沙甚至雷暴, 各种天气要素几乎集齐了。
从27日到30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先后有雨转雨夹雪或降雪。
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8~14℃,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6℃以上。
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分地区将有5~7级偏北风,阵风8~10级;东部海区风力有7~8级,阵风9~11级。
在冷空气抵达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到长江以南,日最低气温-10℃线将位于长城一线。
也就是说,除青藏和云南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迎来断崖式下降,很多地区实现一夜入冬,乃至迎来同期少见的寒冷。
这是也是自1987年“8711”寒潮后,35年来最强的秋末冬初寒潮。
本次寒潮的强度,在同期(11月下旬,秋末冬初)可称少见, “超强寒潮”是怎么形成的?值得深入了解一番。
冷源强度与南下深度
在气象预报上,早在 14 天也就是两周前,中国、欧洲、美国各大气象超级计算机数值预报系统就给出了月底强寒潮的明确信息。
直接原因是西风带的波动,释放了寒潮南下,另外一个来自北欧的强暖平流系统侵入极地。极地涡旋被挤压南下西伯利亚,合并成一个巨大的冷源。
随后缓慢东移南压。最后随着西风带的波动,以泰山压顶之势倾泻而下,向东亚地区充分释放冷源。
正是因为冷源强度强,导致在11月下旬,大兴安岭就出现了近-40℃,以及新疆北部-30℃的冷酷隆冬级别低温。
不过,这次强寒潮南下的深度如何,各方计算模拟的数值预报此前一直差异较大。
一贯较为激进的欧美数值预报曾认为, 最低气温0℃线可以一直推进到贵州南部-南岭一线,岭南也要剧烈降温。 实力强大的冷空气甚至能冲到泰国湾,构成一次极其罕见的秋末超强寒潮。
一贯稳妥保守的国内数值预报则认为, 冷空气主体会从东北、海上、日韩一带向东散开。最低气温0℃线大抵只会抵达淮河一线,南下并不深,强度也不大。
经过不断调整修正, 24日早上的7日预报认为,最低气温0℃线有可能推进到长江下游北岸乃至南岸一带。
而到了5天后的29日早上,最新的未来48小时预报则认为, 最低气温0℃线真的会推进到贵州南部-南岭一线,构成自1987年11月后、25年来最强的初冬寒潮。
天气数值预报就是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当前大气简化后的属性要素输进一组计算大气运行规律的数学物理方程组,然后求解未来的大气状态,推算出风速风向、雨雪、气温等各种天气现象。
由于所输入的当前大气状态的探测和描述是大幅简化的,而且计算大气运行的方程组更是需要进行大量近似处理, 计算数据、方法和计算过程都有不可完全消除的误差。
再加上 大气动力系统的复杂与混沌—— 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或许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N.Lorenz)1963年最先命名了这个气象学上著名的效应。
▎2019年世界主要气象机构超算计算能力(中国气象报社)
这是指误差和不确定性的积累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动也能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
地球大气这个复杂能量系统有着方方面面的属性、复杂多元的影响因子和细节。比如太阳辐射、地热辐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积雪、海温等等。
比如太阳辐射、地热辐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积雪、海温等等。建模与精确测量的精度和密度需求是无止境的。
因此, 数值预报对未来天气的数值输入与计算结果只能是近似模拟的,更会随着预测时间的拉长而越来越偏差,直至完全得不出精细结果。
正因为系统误差,数值预报还经常地计算出一些不存在的夸张极端天气特征。
在近似的数值预报输出结果之外,还需要各地人工预报员根据经验(近年来开始尝试引入AI辅助)来进行主观干预和再加工处理,最终得出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预报。
雨雪与降温
无论如何,这次寒潮长江以北地区将一波入冬。兰州--太原-北京-济南一线最高气温可能跌破0℃,也就是全天在0℃以下。
西安-郑州-合肥-南京一线最低气温将跌破0℃。这次冷空气之后,12月初还有较强的冷空气补充,可能导致气温持续偏低。
对于北纬25度、南岭一带的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则是一夜之间由夏入冬,非常震撼。包括广东和广西南部也将入秋。
而香港天文台则预测,这波寒潮的最低气温可达9℃。但至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降雪,目前不确定性依然比较大。
11月15-25日,华南和江南都在连续降雨和人工增雨,强盛的雨带持续盘踞,江西甚至发出了11月少见的暴雨预警。
对这些地区来说,这场雨是自今年7月初3号台风暹巴之后四个多月来的最强降雨, 对消除旱情、增加水库蓄水帮助巨大。
按25日左右的早期预测,由于之后几天南方雨带仍将持续,在寒潮抵达前暖湿气流将大多已经被消耗了,水汽条件减弱。再加上前期气温较高,大气层底层逆温现象强烈,要降雪会比较困难。
南方只有陕南、重庆贵州东部、湖北湖南西部的山区有可能下雪。淮河流域有可能会有小雪花飘落。
但是现在最新的临近预报则认为,随着寒潮强度增强,一方面南方的降温会更剧烈,另一方面,下雨下雪的地方还会再扩大。
四川盆地的东部山区,陕西湖北安徽乃至江浙沪都有可能下雪。 皖南浙北的山区可能有大雪甚至大到暴雪。
▎12月1日降水预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降雨预报的范围包含了冻雨、冰粒和雨夹雪等相态。受大气近地温度层影响很复杂,具体下什么还得到时看。更靠南的湖南江西贵州山区可能会有冰粒冻雨,需要防范。
总的来说,这一波寒潮之后,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从较常年偏高转为明显偏低,天气寒冷。
这轮寒潮天气来势汹汹,很多地方降温剧烈,15℃是起步,20℃很常见,25℃、30℃也有。而且过程风力较大。
从暖秋甚至盛夏骤然变成寒冬,公众需及时增添衣物,做好保暖措施,关注身体健康,外出时需远离临时搭建物,防范高空坠物。
还需防范道路积雪、结冰、低能见度、路面湿滑等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今年冬天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
今年,我国经历了 1961 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季,在这样一个历史最热夏季后,网络上出现了两种对于今年冬季气温的猜测:
预测一: 今年夏天热的这么彻底,那冬天可能也会冷的很彻底,所以会是一个冷冬;
预测二: 今年夏天的热浪,会延续到冬天,所以会是一个暖冬。
这个嘛,首先得知道 今年是连续第三个“拉尼娜”年 吧。拉尼娜年容易出现冷冬,在1986年前,拉尼娜事件发生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
但在更强烈的全球变暖背景下,暖冬出现频率增加。数据显示,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根据最近两个拉尼娜年的冬季状况,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前冬有寒潮,中期偏暖,后期间隔有大寒潮,但最后综合下来,平均温度仍然略微偏暖。
因为最近两个冬天就是这样的。当然,还需要气象业务专业人士的计算、会商、分析、研判。
如前所述,7天内能提供比较准确的天气预报,10天内能给出清晰的趋势,14天(两周)内可以给出有参考价值的中期预报,而两周之外就只能做气候大致状况的预测了。
天气预报由中央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和各地气象台提供,而超过两周的气候预测,则由国家气候中心研究。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气候预测产品,主要有延伸期(未来第三周和第四周)气候趋势、月气候趋势、季节气候趋势和年度气候趋势等。
11月3日,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发布了今年冬天的气候趋势预测,关于气温的描述如下:
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
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 月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2023 年 1 月下旬至 2 月,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但累积下来,除东北北部、内蒙、西北中东部,华南大部、西南东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
全国其余地区气温仍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华东地区偏高 1~2℃。
所以近年经验和目前的预测意见就是这样——冬季气温总体比常年持平或偏高,但前后则有极端的寒潮天气过程。
总体偏暖和间或寒潮两者同时存在,气候变暖与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中和”。这正是气候变化的典型响应,公众需更多地提前关注天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