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可能都进去,一天四场比赛的安排,系统设定最多只能看两场,也就是1、3场或者2、4场,可以自由申请,但申请了不一定就能拿到票,这时候就需要“论资排辈”了。
很遗憾,因为中国足球的孱弱,大多数中国记者正处于出票“鄙视链“的最底端——拿票顺序是先保证比赛双方国和东道主媒体的申请,再排下来是其他32强参赛国,最后才轮到像来自中国这样的第三国媒体。
通过系统直接获得球票时,会显示通过,如果报名人数超过不多,那就是待定。另外,只要足够有毅力,可以在比赛日一大早9点去媒体中心实地人工排队,靠“心诚则灵”拿到入场券。如果名额实在有限,很遗憾,系统会显示拒绝,也就是连候补的资格都没。
一周下来,大多数中国记者都体验过一把直接被拒绝的感受。本报记者运气不错,除了混采区目前的中签率不足20%外,看台票基本有求必应。有媒体同行羡慕地分析:“可能是由于多次来报道世界杯,国际足联这边给的排序在第三国媒体里比较靠前。”
拿到票的中国记者,在看台座位排序上,基本也是“三等座”,像球场天花板位、空调出风口位、护栏遮挡位基本是流水的媒体人,铁打的中国记者。
坐在最后一排,空调出风口下的中国媒体 只有我们中国记者为防疫戴着口罩
虽然因为记者有赶稿的需求,媒体席的座位原则上安排了桌子,但对于中国记者而言,能有一个坐的地方就满足了,如果抽中带桌子的媒体席,那就是意外之喜。在揭幕战上,浙报集团特派记者坐在矮小的椅子上,掂着脚第一时间完成了发稿,写完稿子,小腿都抽筋了。
葡萄牙与加纳的比赛,记者因为迟到,志愿者都懒得给我们带路去媒体席,并露出了不屑的神情,仿佛在说,“又没你们球队,你就随便坐下好了。”最终记者被安排到了加纳球迷看台。
记者坐进了加纳球迷看台 只有我们中国记者为防疫戴口罩
当然,这还不是最尴尬的。因为肤色相近,中国记者通常会被误认为日本或者韩国记者。在日本队首战击败德国之后,那几天从志愿者到优步司机,从其他国家的球迷到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都会送上诚挚祝福。
当他们对着我们高喊:“JAPAN,VERY GOOD!”时,我们只能尴尬地笑笑,并解释道:“我们来自中国。”
偶尔与当地志愿者聊天,也许是为了不让气氛尴尬,他们会说:“你们的赞助商很棒,造的球场很漂亮,公交车很好。”只是绝口不提足球。在这场世界足球的大盛宴中,中国足球仿佛被分进了施工组。
在东亚邻国已然向世界强队看齐时,中国足球还在寻觅走出亚洲的道路。中国记者要想不尴尬、有地位,似乎只能指望中国足球崛起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