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我国古装剧跨文化传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出口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长,收获了众多国外观众的好评与认可,但也需要清晰地意识到我国古装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不足。相较于其他的文化输出强国,中国古装剧在海外的宣传发行、销售和传播仍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各国的文化习俗差异、意识形态差异、传播渠道受限、翻译不贴切、剧情质量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文化霸权形成传播壁垒

“文化霸权”理论最初由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家葛兰西提出,是指一国在政治或文化上对另一国的控制,以达到统治的目的。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基础是承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且呈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释了我国古装剧不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欢迎与认可的原因,梳理了文化的民族性,阐明了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于我国厘清文化影视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我国需要牢牢把握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坚守本国的文化阵地, 凸显主流价值观念,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文化霸权”本质上表现为经济与政治霸权在文化领域的控制欲加强,这些国家凭借本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运用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手段,胁迫并强制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按照其鼓吹的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审美标准,甚至是政治制度运行,以便操纵其他国家。

为什么各国都倾向于用文化产品去进行“软控制”?原因可以归纳成三点:从手段上看,文化产品作为观众日常娱乐的方式,人们接触时间长且无需太费力,司空见惯的电视剧传播极具迷惑性,悄无声息进入观众视野,融入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悄无声息地感化和作用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从形式上看,输出国的文化产品会隐藏着一股优越性,使用高奢、拜金、富贵的场景与道具,主角都是男才女貌或是有特异功能的“英雄”,无形之中暗示输入国经济或生活状态等各方面都不及外国。

这样的文化渗透是一种带有“滤镜”的“文化灌输”,让观众产生“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心理;从内容上看,这些文化产品宣扬的核心思想大多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人权至上”“自由平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信仰。所以“文化霸权”的现象需要各国警惕,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一旦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产生游移,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权也会走向没落灭亡。



中国古装剧是一种文化产品,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特征和国家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历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我国也将“文化出口”提上日程,逐渐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中。

但我国古装剧跨文化传播起步较晚,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缺乏文化产品出口的相关经验,在古装剧跨文化传播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未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全球影视外传播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古装剧在国内或其他亚洲国家传播效果较好,却在欧美地区口碑不佳,频频遇冷,很难打破“东热西冷”的僵局。

欧美诸多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其他国家建立本国影视剧的分发播放平台,掌握文化产品的出版发行权和制播权,而这些强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管从本国向别国输出自己的影视剧和价值观,对外来文化产品持抵制态度,进一步实现文化垄断和意识形态垄断。美国用电视剧和电影这种隐蔽的方式来实现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渗透,文化能够起到军事暴力、政治制裁、经济封锁等强硬手段无法比拟的“同化”效果。



文化折扣影响传播效果

“文化折扣”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和米卢斯首次提出,专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时,会降低文化原本的价值。导致文化折扣的因素不胜枚举,例如语言、历史、文化背景、逻辑思维等等。文化折扣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中,不可能完全不存在,只有文化折扣高低的程度之分。

具体来说,文化差异是由于各国观众的价值观、审美标准、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导致;古装剧文本内容差异是因为文本叙事风格和内在逻辑、文本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所导致;受众群体的差异是由于知识储备、自我认知、刻板印象等因素导致。文化折扣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据文化部数据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占据全球份额的 50%,日韩两国分别占 13%,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共占 6%。

文化折扣无疑会减缓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脚步,降低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价值,影响国际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削弱我国文化软实力。 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不同,导致我国受众喜爱的古装剧风格、历史背景、价值观、影视审美等方面在国外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有所降低。



每一部古装剧都是一段历史,将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故事浓缩成一部剧,观众若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恐怕一时难以真正理解这些古装剧。这些海外受众尤其是欧美国家与我国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更加看不懂古装剧剧情,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折扣”。

审视我国古装剧近些年的跨文化传播情况,习惯了“以我为主,自话自说”的叙事逻辑,用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讲述中国故事,难免会让国外观众不理解剧中的深层涵义,使在外国传播的古装剧价值远远低于在本土的价值。

在中国极受欢迎的《甄嬛传》《武媚娘传奇》等宫斗戏,中国观众看得有滋有味,非常爱看剧中人物的利益争夺,剧情越神秘烧脑,观众越无法自拔,但这些剧在泰国传播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泰国观众较难理解剧中兄弟相残、妃嫔争宠、官员勾结的社会阴暗内容,也不想费脑子去揣摩剧中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只是想通过电视剧获得追剧的快感和满足感。

早年间曾火爆泰国的武侠古装剧宣扬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侠义价值观,引发“武侠剧”的追剧热潮,激发了泰国观众心中的一腔热血。佛教是大多数泰国人民的信仰,虔诚的泰国人民笃信善恶因果论,并不看好中国宫斗剧中阴险狡诈的人得势、而善良好人不得好终的剧情,当有些古装剧的结局并不是泰国观众想看到的,他们不理解故事的结局为什么会“违背常理”,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会产生文化折扣。



翻译不精造成内容误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创新更迭,汉语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深奥难学的语言。中国汉字变化无穷,汉语在历史的更迭中形成了独特的语法体系,具有复杂多元的语义表达形式,要遵循固定深奥的句法结构。如若没有扎实的英语翻译基础和娴熟灵活的汉译英技巧,外国观众很难理解中国古装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与歪曲。

我国古装剧的台词对话基本上都是古文与白话文掺杂,语言复杂拗口且晦涩难懂,中国人追剧有时候都无法真正理解台词的含义,更别说外国人看剧理解古代人的语言了,将其用外文翻译成海外观众能够理解的话语体系属实是一个挑战。从短期来看,字幕翻译是否贴切生动直接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古装剧内容的理解程度,造成认知障碍;从长期来看,字幕翻译也影响着国产剧的海外市场拓展和中华文化形象。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古装剧的字幕一般仅限于中英两种语言,所以中国古装剧跨文化传播到非英语国家是没有专业人员翻译的字幕,以至于国外观众在古装剧剧情的理解和剧中人物的认知上产生困难。在泰国网站上播出的《延禧攻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剧都是由学习过中文的泰国观众自愿成立的翻译小组,无偿翻译我国古装剧的字幕。由于这些翻译志愿者没有经过长期专门的翻译培训,有些词汇翻译得不够严谨准确,这会给喜欢看中国古装剧的外国观众在内容理解和人物情感上带来误解和困扰。这一现状可能还广泛存在于其他国家,不专业的翻译困境会给中国古装剧的出口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多语言翻译缺失美感、剧名冗长、译法不一、中英残留等问题致使出口海外的古装剧翻译大多存在语义错误或语法错误。《甄嬛传》的亮点之一就是剧中的台词使用了很多古诗词,如果你想让美国观众能够理解这些经典台词,其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美版《甄嬛传》中,字幕组将片名《甄嬛传》翻译成《Empresses in the Palace》,有些剧中人物昵称翻译得让人哭笑不得:“果郡王”翻译为“Duke guo”、“华妃”翻译为“Consort Hua”、“熹贵妃”翻译为“NobleConsort Xi”、“夏常在”翻译为“Attendant Xia”、“菀贵人”翻译为“Lady Wan”。

一些经典的对话在翻译之后更是韵味全无:“臣妾做不到啊”翻译为“I truly cannot bear it.”(我真的不能忍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翻译为“take me to your heart, take me to your bed.”(把我带到你的心里,把我带到你的床上)。国外观众很难理解剧中人物不一样的称谓所代表的阶级涵义,剧中的礼节和称呼更是让观众匪夷所思。众多不恰当的翻译让原本古色古香的词句丧失美的韵味,词不达意的翻译不仅不能忠于原文原意,而且还会让外国观众产生误解。

剧情拖沓导致播出时间过长

马林诺夫斯基在 1935 年提出“文化语境”概念,霍尔 1976 年将文化语境细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两种类型,前者更依赖交际语境,后者强调语言本身的作用。霍尔认为跨文化传播的内容需要“降维”,即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应尽量简单、直接、易懂。

欧美电视剧的叙事风格和呈现手法不同于中国,前者属于低情境文化,后者属于高情境文化。欧美电视剧的播出机制与我国不一样,前者是季播制,大多是根据收视率情况编排边拍边播,在播出的过程中,后续剧情能够根据观众的反馈和编剧的灵感进行再调节再创作;后者是集播制,一部剧的集数很多,大多先拍完后播出,剧情和结局已经尘埃落定,很难再进行修改。

高低文化语境的转换,需要信息编码与解码的和谐一致,否则会出现词不达意的困境。高语境地区的电视剧向低语境地区传播,各种文化折扣因素促使国外受众无法适应新的剧情呈现方式,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台词对话、礼仪规范,导致中国古装剧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令人堪忧。美国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标准要求中国古装剧必须大幅删减和改编,过于冗长的剧情使欧美观众没耐心继续看下去,而情节的重组无疑会削弱中国古装剧本来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传播力。

《陈情令》从国内 50 集剪辑成泰国 20 集,短小精悍的剧集似乎更受泰国观众的青睐。原本 76 集口碑极好的《甄嬛传》在国内红极一时,当之无愧是一部难得的“神作”,至今仍是众多观众心中的古装剧第一名,“甄嬛”一出,谁与争锋,豆瓣评分高达 9.3。



但考虑到美国观众追剧的逻辑叙事习惯,将其剪辑删减成 6 集的古装短剧再出口美国,实属有点违和。作为登陆 Netflix 的第一部中国古装剧,《甄嬛传》却在 Netflix 评分只有 2.5 星(满分是 5 星),豆瓣评分也低至 7.1。从国产剧 76 集删减到美版加长版 6 集,采用倒叙的电影拍摄手法,删掉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好在保留原剧的基本架构,把甄嬛一生各个阶段的成长故事讲清楚了,凸显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整体来看,美版《甄嬛传》故事情节有点跳跃,删掉了很多铺垫的情节,视角更偏重人性和欲望,情感淡化不少。由于删减后的剧情十分紧凑,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妃嫔之间的阴谋斗争……再配上词不达意的翻译,造成外国观众理解困难。有网友在豆瓣帖上写道:这剧剪得非常跳跃,前言不搭后语,场景来得莫名其妙;网友表示美版《甄嬛传》整部剧节奏很快,有点美剧范儿,但是也少了很多韵味;有的网友认为该剧的剪辑师不合格,剪得时候一味地只顾得压缩信息量,却没有重新剪辑出一条发展线索,思维跟不上剧情的情况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