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一封了之”“一放了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要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1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蒋志强 摄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说,要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做到既要防住疫情,又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保障的影响。
二十条优化措施发布以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措施。一些地方也在及时纠正与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不相符的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与此同时,各地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方面及时纠正违反“九不准”要求等突出问题,及时纠正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及时纠正“一封了之”“扩大赋码”等简单粗暴做法,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科学性、精准性
“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补充和完善,不是放松,更不是放开和‘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沈洪兵说。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调试可应用于方舱医院、隔离点和社区的服务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对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这样的优化调整,对各地疫情处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的流调、风险研判更加精准高效,该管住的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措施要落实到位,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王丽萍说。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是二十条优化措施的重要内容。“我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应对病毒的变异,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因此要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救治资源准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说。
郭燕红说,要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满足对普通型、重症、危重症等患者的救治需求;加强方舱医院建设,主要收治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加强发热门诊建设,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真正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有效控制疫情跨地区传播扩散风险
近期,部分省份在返回人员中陆续发现感染者。面对人员跨省流动,如何有效控制疫情跨地区传播扩散风险?
核酸采样员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处采样点为市民服务。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沈洪兵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明确要求,当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要切实承担起防范疫情扩散的首要责任。当前没有疫情但溢入风险较高的地区,要进一步完善疫情跨地区传播防控工作方案,关口前移,面向流入人员提供“落地检”服务。
“疫情发生地滞留人员较多时,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沈洪兵说,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收滞留返回人员,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扩散,也不得加码管控。
与此同时,我国优化了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措施。文化和旅游部15日印发通知,要求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跨省游客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跨省交通工具,并对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等。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说,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有利于整治个别地区“一刀切”“层层加码”、随意限制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等问题,调整跨省旅游管理政策也有利于遭受疫情影响的旅游行业恢复发展。(记者张泉、田晓航、顾天成)
精准防疫不需要“一封了之”“一放了之”
▲11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不折不扣、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图/新华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要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自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优化防控“二十条”(以下简称“二十条”)后,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城市出台了相应的优化调整政策。整体而言,各地疫情防控正朝着更加科学精准的方向发展。
不过,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一些地方“层层加码”的做法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还产生了放松疫情管控的理解偏差。此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申、强调“二十条”防疫精神,及时且必要,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高效顺利地推进。
在强调“反对两种倾向”时,相关负责人用了“完整、全面、准确”这样一组词汇,各地应该读懂其中的深意。所谓“完整、全面、准确”,意味着对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远,既要高处俯瞰,又要细处求精,既不能单一片面“划重点”,也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解读,纸面理解透彻,执行起来才能不跑偏,真正达到优化防疫的目的。
▲11月12日,重庆市民在重百超市渝北中心店选购蔬菜。图/新华社
从“反对两种倾向”所对应的疫情防控现实来看,应当说颇有针对性。整治“层层加码”是疫情防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复重申的理念与常识,很大程度上,此次“二十条”出台,就是基于近来一些地方在防疫过程中“层层加码”,危害了公众利益。
而在“二十条”出台之后,个别地方“层层加码”的现象仍然在上演。比如“二十条”取消了对次密接的认定,但有些地方对这类人员改头换面,换个形式继续实施“一刀切”式管控。这种阳奉阴违的做法,说明“二十条”的精神还未真正落地。
当前,各地疫情形势严峻,防控压力巨大,未来要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这场持久战,可能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之下,尤其需谨防一些地方为了单一的防疫效果,继续搞“一刀切”“层层加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此时再次亮明态度,是重申,更是一记态度鲜明的提醒。
同样,“防止‘一放了之’”,也是优化防疫“二十条”措施出台后,必要的解释与申明。“二十条”调整了一些防疫措施,使防疫更加人性化,但这不等于放开与“躺平”。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表示,要充分认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其实,无论是“层层加码”还是“一放了之”,都是对防疫政策执行不力的体现。防疫面前,履职不到位、越位、缺位,不仅是态度问题、责任心问题,也是作风问题,必须及时纠偏。国家政策层面的优化、解读,需要地方准确把握,因地制宜,精准执行,如此才能避免两种倾向给防疫工作添乱。
当前,“二十条”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信息数据来看,群众投诉量明显下降,公众的感受最能说明问题。可以预期,各地对防疫新政的适应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只要能够把握好“反对两种倾向”的要义,严格秉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各地疫情防控水准就会不断提高,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都要赢的良好效果。
这些人可免查核酸!刚刚,最新要求来了!
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持续整治“层层加码”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各地正在迅速贯彻落实,细化执行方案,开展政策培训,加强社会动员,结合自身实际,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一些地方也在及时纠正与第九版方案和二十条措施不相符的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米锋介绍,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后只对密接人员集中隔离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今后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只有密接需集中隔离,及时准确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密接的密接带来的疫情风险。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在取消对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后,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因此,防控措施要求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高了。
无社会面感染者
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沈洪兵表示,如果当地疫情仅有零星的传染者,传播链条清晰,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的时候,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当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三次核酸检测、没有社会面感染后间隔三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图片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颁布后
群众投诉量明显下降
沈洪兵介绍,11月11日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发布后,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信息数据上看,群众投诉量明显下降,由11日的3309条已下降至16日的2014条,投诉量降幅达39%。
对近日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占25%;二是随意将限制出行范围由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占23%;三是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占18%。目前,各地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方面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及时纠正违反“九不准”等突出问题,及时纠正庸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及时纠正“一封了之”“扩大赋码”等简单粗暴做法,有效维护了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截至17日12时,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已累计转各地群众投诉问题线索13万条,办结率为99%,成效显著。
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
可免查核酸证明
沈洪兵介绍,二十条优化调整措施,都对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一是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要严格落实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做到应检尽检,确保高质量、符合频次要求的核酸检测,不得随意不检、漏检,也不能擅自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二是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要求。
发生本土疫情后,要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如果当地疫情仅有零星的感染者,传播链条清晰,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时,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三是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的有关要求。
为有效防范疫情扩散蔓延,跨区域流动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抵达目的地后要按照属地要求进行“落地检”,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需要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予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国家卫健委要求
加强方舱医院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从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和对患者分级分类救治
一是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
要求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储备充足救治床位,特别是重症救治床位。
二是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
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应急优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确保一旦发生疫情的时候,方舱医院能够快速启用,用于收治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三是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建设。
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是发现社会面病例的重要场所,因此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设置发热诊室或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可疑患者第一时间进行甄别,一旦出现阳性立即转入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图片高风险区域怎样制订管控措施?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关于高风险区内的核酸检测和管控措施,仍然是按照第九版的防控方案来实施。对于核酸检测是要求在高风险区实施封控以后前3天进行核酸检测,后续检测的频次可以根据前三次检测结果进行确定。在解除管理前的24小时内,要完成一次区域的全员核酸检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纳入封控的这些人员,存在没能及时转运的一些风险人员,抗原检测阳性的,混管阳待复核的,以及行动不便的病人和高龄老人,对于这样的特殊人员,要实行上门采样,实行单采单检。这是核酸检测的策略。
管控措施,第九版方案中明确提出,高风险区实施封控管理,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具体有10条措施,主要包括宣传引导、人员摸排,要及时掌握封控管理区域内的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的情况,做好摸排,对以上的脆弱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的保障,做好心理关爱等等10条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