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 月14日,北京,居民在一个核酸测试站附近查看手机。


放松防疫封控的呼声在中国民间传播已久,一些人口集中城市近日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继中国国务院推出《优化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后,有网民爆料,河北石家庄率先响应,取消全员核酸检测。但有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局部放松封控的举动,并不代表当局放弃了“动态清零”的政策。

11月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还在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但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隔日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对现行防疫政策作出微调。

该通知又称“二十条”,明确指出要优化放宽防疫措施。具体新规包括只对重点人群和岗位进行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7+3”隔离缩减为“5+3”隔离,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等。

该通知一出,各地方政府紧急跟进,纷纷放宽防控措施。中国官方报道显示,新疆、内蒙古、四川、河南等地政府已召开会议,要求各部门细化防控举措,禁止“层层加码”和大面积封控。


2022年11月14日,在北京,居民接受采集拭子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路透社)

11月13日,有河北石家庄网友爆料称,石家庄疑似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石家庄成了试点城市”。消息一出,引发社会热烈讨论。同日,石家庄政府发布《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确认防疫政策作出调整。该通知指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广大市民要充分认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

然而,疫情防控政策的紧急转向,还是引发了民众对“与病毒共存”的广泛担忧。有网友表示,“石家庄这个大动作把人都整不会了。放开第一天的早高峰时间,小区里比静默还静默。”同时,据一则无法验证来源的网传视频显示,石家庄放开疫情管控的第一天,某小学一个班只有两名学生恢复了线下上课,其他学生全部以“腿疼”、“胳膊疼”等理由请病假。

旅美中国学者王军涛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石家庄政府的尝试只是全面放开的第一步,具体操作仍需实践检验。

王军涛说:“这些都在精准防控的名义下。‘第一责任人’这个话有很多的理解,有可能自己要掏钱了。开始不搞全员检测时,谁染上了病那就是你自己不负责任,那你自己要付钱。”

11月14日,石家庄卫健委工作人员向中国媒体财联社确认,自当天起,石家庄市内免费核酸检测网点全部关闭。当日上午,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也公开表示,要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还要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理性面对疫情,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

王军涛认为,此前中国官方和媒体大肆渲染新冠疫情的危害,导致人人自危,而此时防控措施紧急转向,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不具备社会舆论条件。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误导,民间有很多愚昧的、对动态清零的支持性舆论。现在要把一些正确的信息灌进去。”王军涛说:“比如说,疫情进入奥米克戎阶段,得一场病并没有那么大危害。有时候,中国人对一个病的恐惧来自于他不了解。”

在纽约的时事评论人士秦鹏同样认为,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是中国放开疫情封控的重要前提。

“首先我们看到,中共中央的清零政策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方放开不意味着全国放开,也不能保证不会朝令夕改。目前这样一个试点其实还是‘戴着镣铐跳舞’,还是没有解决(信息透明、准确)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试点可能不会成功。”秦鹏说:“石家庄不像一个科学试点,更像政治试点。”

秦鹏认为,中国官方并未将石家庄正式定调为放松防疫管控的“试点城市”,如果石家庄在推行精准防控政策中发生疫情失控等情况,很有可能会再次回到严苛的“动态清零”。

他说:“短期内,我们还没看到真正能够放开的前提条件。(放松防疫)最大困难是所说的疫苗、药物还有医疗资源,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这些是所谓的开放的前提。从这些来讲,目前来看短期内我们看不到中国有资格开放。”

此外,秦鹏还指出,在经济受挫、股市下滑的情况下,局部放松防控不排除是中国官方向资本释放利好信号的可能性。

据中国媒体《顶端新闻》披露,石家庄大多数幼儿园表示,孩子上学还需持有效核酸检测信息,市民乘坐公共交通也需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此外,多家商场表示,顾客只需持登记绿码即可入内,但也有一部分购物中心要求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低风险区域、外地返回的市民依旧需要持有48小时检测报告,经社区同意后方可归家;市民出市也要持48小时核酸证明。

另据中国媒体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4日,上海、海南、陕西、福建、江西、吉林及安徽等地已调整现行防疫政策,宣布取消或暂不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这真的应该是疫情最后一个冬天了…关于疫情的一些推测和看法



最近疫情数据逐渐走高,11月11日新增1452人、无症状感染者10351人;12日新增1675人、无症状感染者13086人;13日新增1747人、无症状感染者14325人,大家看下图中的曲线,从10月29日开始抬升,之后整体呈现稳定的数据增长,再没有出现大幅下跌。



随着这个数据不断增长,新增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应该会越来越多,以上面曲线的增长速度,总数有可能在一月后是现在的许多倍。

普通人在面对日渐严重的疫情时,我们该怎么办?

11月中旬时,我们咨询了欧洲、美国、南美、澳洲、非洲等地工作的十几位华人,谈一谈他们得新冠后的亲身经历,以及应对方法,这些经验应该对大家有用。

下面是咨询时了解到的详细内容:

2022年3月中旬,在法国生活的小九,去摩纳哥旅行时,不知道在哪感染了新冠。

一开始小九以为是寻常感冒,但是咳了两天后,觉得不太对劲,症状比普通感冒严重些,便去测试了下,发现是阳性。

在这之前,小九怀疑自己得过一次新冠,但没有去检测,自己居家隔离了五六天才好,这次比上回更难受许多,便去做了测试。

2022年10月11日晚上,我在微信上问起她得新冠时的具体症状,她说自己:

发烧、咳嗽、头疼,全身都疼。

居家隔离了几天,症状消失,大概八九天后,她回法国前去做了检测,测得是阴性。

我问她有没有后遗症,她说自己与人走路快的时候,别人喘气都不明显,她会喘粗气,但她没去做检查,不敢肯定这算不算后遗症。

她还说,她身边的华人普遍都得过至少一次新冠,有的得了两次甚至三次。

小九特别想分享在摩纳哥的见闻,她说这里真的太奇怪了,摩纳哥的检测中心就开在闹市区街边,没有任何防护,医生都不穿防护服,连白大褂都不穿,她去检测时,因为医生穿着普通的衣服,一度以为别人是文员。

只有给你捅喉咙时,医生会戴一下下口罩,街边来来往往的人,也没见到有谁戴口罩的。

还有摩纳哥打疫苗都是强制的,政府会派人去各家各户,抓那些不愿打疫苗的人,年纪大的、得病的、有癌症的都强制打,她朋友的叔叔还在做化疗,都从家里抓过去打了疫苗。

小九给他们看中国的新冠宣传,他们都震惊了,他们完全跟中国反着执行。

我问她身边有没有确定有后遗症的,小九说身边只有一位74岁的法国朋友,得过之后半年时间,他都觉得自己精力不足,身体虚弱了许多。

还有一位认识的老牙医,他本来年纪就大,又得过肺部疾病,得了新冠后去世。

小九说的“身边大部分华人都得过一两次新冠”这句话,不仅仅是她一个人这么说,我咨询的每一位海外华人,都跟我说了一样的话。

在丹麦的小程2020年圣诞节感染了新冠,他的症状是发烧了三四天,退烧之后咳嗽了一周左右,他说身边几乎认识的每个华人及丹麦人都感染过,得过两次的不少,2022年初开始,丹麦全面放开,很多人自己选择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可以不用上报,“公布的数据肯定是不准确的。”

在卢森堡工作的小垣,2022年9月底跟男友参加一次桌游聚会后被感染,小垣和男友同时出现了嗓子不舒服、发烧、全身无力、疲乏等症状,去测了PCR才知道得了新冠,事后问及参加的朋友,里头有好几个阳性,但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大家都没当回事,没戴口罩才感染到她。

我问起小垣得新冠后的具体症状,她说自己发烧了三四天,身体疼痛持续了两天,然后咳嗽、嗓子疼、流鼻涕,跟重感冒很像,五天后,她失去了味觉和嗅觉。

“我家狗拉屎的味道都闻不到”。

吃东西也无味无香,但能感觉到辣味,阳性七天后,她跟男友才出门,流鼻涕又持续了两周,慢慢好了起来。

我问医生怎么处理,她说开了止痛退烧药,但好像也不怎么管用,靠身体扛过去,他们得了新冠也是自测,如果不上报,就没人管你,很多人都是自测自扛,官方数据没有收录。

在日本读书的小志10月初刚刚感染新冠,所以对生病时的细节同样记得十分清楚。

他说自己跟两个华人、一个印尼人住在同一间宿舍,10月3号时,他们一位华人室友被感染发烧,但室友隐瞒病情,不说自己得了新冠,之后全宿舍都被感染,他是喉咙上腭部位不舒服,两个被感染的华人室友一个高烧一个低烧,还是反反复复的烧,烧了退、退了烧那种,低烧的那个喉咙痛得不行,还一度失去味觉,两天后才恢复。

我问小志有没有后遗症,小志说他自己感染后确实体力不行,他身体平时挺好的,但是今天去买菜,就十斤都没有的菜,“那楼梯爬着爬着,我腿好酸。”

小志说宿舍里那个印尼人最神奇,四个人一起被学校关在宿舍隔离一周,隔离到出来那印尼人居然都没被感染,真是福星附体。

来自德国的陈同学认同小志的观点。

陈同学在德国读书,据他说“最近两个月,全班同学全部阳了一遍”,他还有两个同学刚从国内去英国读书,“没有两星期,英国那班上全阳了”,陈同学认识的人里头,到现在只有一个人没有阳过了。

没有阳过的人,都成了稀罕物。

陈同学是八月份得的新冠,他前两针打了国药,第三针打了辉瑞,还是没逃过,先是嗓子疼,“哑得说不出话来”,之后高烧三天,嗓子好转,但一会头疼一会胸闷,等这些病症过完,突然味觉嗅觉都没有了,伴随着剧烈的咳嗽,两个星期后才恢复。

陈同学说他身边的人,基本都是这个生病过程。

病好之后,跟小志一样,身体虚得厉害,过了一个月恢复。

关于新冠造成的死亡情况,陈同学说自己身边都是年轻人,抗熬,没见过有死亡的,但路上的救护车没消停过,走路上见过几次老人被抬到救护车上,还有一次在公交车站,一次在火车上,亲眼见到老人直勾勾地倒下去,公交车站那个脸着地,人直接就没了。

“最近这两三个月特别厉害,”陈同学说,“身边的人都是这波才感染上,之前都没有什么事。”

在非洲工作的西柚也向我验证了得新冠后的病情。

从2021年初开始到现在,他们公司的同事分5批被感染,2021年上半年感染的症状较严重,先是发烧,然后2-3天后味觉嗅觉开始消失,有的肺部也有感染,有个同事转阴后,味觉嗅觉一直没完全恢复过来。

2021年底感染的同事症状较轻微,主要是发烧咳嗽,但部分会引起背疼或全身疼。

在非洲感染后没人管,都是自己隔离自己扛。

在柬埔寨金边的景女士、在悉尼的郭老师、在英国的李同学、在新加坡的毛女士、在新西兰的蘑菇小姐、在伦敦的葵小姐、在肯尼亚的刘先生、在美国宾州的张医生,向我发来的详细症状跟大家差不多。

海外华人对抗新冠吃的药也差不多,分别是莲花清瘟、VC泡腾片、盐酸阿比多尔、阿莫西林、京都念慈安、润喉糖等等。

有好几位华人都特别提到莲花清瘟,说吃了后小毛病没那么痛苦。(不是广告)

2022年10月11到12日两天,我连续咨询了13位海外华人,得到了这一份新冠病情的详细信息。

注意我咨询的都是有症状的,无症状的没有咨询,凡是有症状的情况都差不多,病情主要集在嗓子疼痛、高烧或低烧、咳嗽、全身肌肉疼痛、胸闷、头疼,大部分一周后恢复正常,小部分会咳嗽几个月、长时间体虚、长期失去味觉和嗅觉、需要吸氧,有一位甚至右脚大拇指丧失知觉大概两三个月。

通过这次调研,最大的感触还是新冠的传染性太强。

新冠感染性极强,被访者每一个人,都说几乎身边所有人都被感染过,是超出我们预估的强,各国感染人数真实数据一定是低估的,因为从咨询来看,很多人都是自检自扛,没有上报给相关机构,全球真实感染人数绝不止现在公布的6亿多人。

新冠有一定机率出现反复感染,并不是感染一次后就会免疫,哪怕打了全部疫苗也会反复感染。

新冠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依旧有一定的致命性。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推测出中国疫情后面会发生的事:

1.许多人会被感染一次,但按现在公布的数据,12%会有症状,88%会无症状。

2.感染者有部分人会被二次或三次感染。

3.绝大部分年轻人影响较轻,真正构成危险的是大龄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

4.重点要做好对老年人和基础疾病者的照顾,要让他们尽量少出门,或者出门必戴口罩。

5.全民急需再加强一波疫苗普及,减少重症。

6.大家可以学习海外华人已有的抗疫经验,使用一些有效的药品。

我觉得重点是第四条和第五条,将重点人群保护起来,这不仅仅是保护他们,也能通过保护弱势群体,减少医疗挤兑,也是在保护其他普通人。

不能因为医疗挤兑,对其他人造成二次伤害。

疫情已经三年多,给大部分民众的出行、生活、工作带来了大量不便,尤其是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自己身边都有好多朋友因此失业,我部分朋友一说起防疫和要支付的房贷车贷,都快到痛心疾首的地步。

但政府绝不是想放弃经济让全国静默,政府肯定也是想搞好经济的,说政府不想搞好经济,是把几十年经济建设当儿戏。

一直以来,防疫就是在做平衡,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现在某地已经静默了100天了,疫情还是摁不下去,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按现在的增长数据,情况不容乐观。

如果数据越来越大,总不能全国静默,那样对全国的损失更大。

还是要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让年轻人动起来搞经济,重点保护好老年人和基础疾病者。

现在能改良的,就是对防疫工作的精细化,要防止地方上搞粗暴简单的一刀切,不要动不动就全封,尽量将对民众生活影响降到最低。

民众是愿意配合合理防疫的,民众受不了的是粗暴的、一刀切式的管理。

防疫要兼顾生活、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让防疫过度侵占民众正常的经济生活,让民众过度产生疲惫感。

经济和防疫,侧重哪一边都有人受伤害,两种选择都让人痛苦,但两害相权,只能取其轻。

网络上有部分人将希望放开疫情的人叫“躺匪”,我是不认同的,一些餐饮业和电影院从业人员,在疫情防控时破产欠债,他们的心情我们要理解,不要动不动就把别人一锤子打死。

但同时,如果疫情真的蔓延开了,一直赞同放开的人,也不要一昧哭闹,而是要提前加强对家里老年人和弱者的保护,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效。

不管是支持放开还是反对放开,我们可以温和地谈,这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要搞内部对立,普通中国人大约是从2010年左右,物质生活才开始变得好一些,私人汽车、网络、公路、高铁是一点点普及的,不要才过了几年好生活,就跟欧美一样内斗得那么凶。

他们都过了一两百年好日子了,他们作就作吧,我们真没内耗的资本。

过日子谁都不容易,要能互相体谅,多理解对方的不容易。

现在已经是冬天,正是疫情传染高发期,普通人出行多戴口罩,没有打疫苗的也快点补上,年轻人不要恐惧疫情,对老年人和弱者,则要特别关照。

多保护自己,就是多保护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