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洪涛 美国药理学博士 ,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11月9日,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与9个月前相比,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下降了近90%,谭德塞对此表示“乐观”,但因病毒变种不断出现,谭德塞敦促各国仍需保持警惕。
2. 在最新的一期的《自然》杂志上,来自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发表了一份共识,对结束新冠危机提出建议,具体包括有效沟通、加强卫生系统、疫苗接种、促进预防行为、扩大治疗范围、消除不平等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建议是:包括采取全社会一体,以及全政府一体的抗疫措施,以获得基于疫苗的可长期实施的防疫措施。
3. 11月11日,卫健委发布了20条优化新冠疫情防控的措施。其中,取消次密接的集中隔离、缩短密接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取消国际航班的熔断机制等措施引人注目。新20条的初衷就是为防疫减负,很多产业和企业都期待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20条”带来的既是信心,也是希望。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下降了近90%
11月9日,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给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数据:与9个月前相比,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下降了近90%。
在今年2月时,全球每周与新冠病毒有关的死亡人数超过7.5万人,但在上一周, 死亡人数已经下降至9400人。
谭德塞对此数据表示“乐观”,但因病毒变种不断出现,谭德塞敦促各国仍需保持警惕。
自2020年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全球进入新冠大流行之后,如今已经快三年了,但全球依然处于疫情之中,世卫组织并未解除疫情警报。
今年9月,谭德塞表示,虽然疫情的结束“可见”,但是并未到来。对此,有人曾片面解读,或者过度乐观地解释为疫情实际已经结束,或者悲观地认为疫情的结束仍然遥遥无期。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谭德塞所面对的是全球整体的情况。放眼全球,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但是将近190多个国家与地区都取消了绝大多数的抗疫措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状。谭德塞给出的也是针对全球整体疫情状况的宏观建议。
疫情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但疫情何时结束,结束的方式与方法是什么?
▎图/据世界实时统计数据网worldometer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12日,全球报告了超过6.39亿例新冠肺炎病例和661万多死亡病例,估计死亡病例高达2000万。
▎图/什么是“新冠大流行”的定义?其实,关于“新冠大流行”仍无精确的官方定义和量化标准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 指出,“大流行”的不同定义会推导出不同的风险预计,而不同的定义会导致科学家、公众和政府对“大流行”的理解不同,造成混乱。国际流行病学协会的《流行病学词典》将大流行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或非常广泛的地区发生的流行病,跨越国际边界,通常影响大量人群”。广泛到什么程度、世界范围包括全球多少国家或地区、大量人群是多大比例等量化标准,并不清楚。文章作者指出,从科研角度看,目前大部分人熟悉的“大流行”概念,本质上都属于“定性的”,基于“非常广泛的区域”和“大量人口”之类描述。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卫生组织尚未提供“大流行”一词的任何正式定义,世卫组织也不再将其用作任何疫情的官方状态。
如何结束新冠危机?112国专家给出共识
在最新的一期的《自然》杂志上,来自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名学术界、卫生界、非政府组织(NGO)、政府和其他COVID-19应对专家发表了一份共识,对结束新冠危机提出建议[1]。
这项多学科和多国的共识,总共有41项声明和57项前瞻性建议,可具体分为六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包括有效沟通、加强卫生系统、疫苗接种、促进预防行为、扩大治疗范围、消除不平等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建议,包括采取全社会一体,以及全政府一体的抗疫措施,以获得基于疫苗的可长期实施的防疫措施。
112个国家的专家把“全社会一体”、“全政府一体”列为最重要的措施,是因为看到了“举国体制”在抗疫中的优势。西方的很多国家,在同一个政府中,关于抗疫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民众自然无所适从。
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只有一部份人抗疫,那么疫情的扩散是无法阻挡的。推而广之,在全球,如果其他国家都放弃了,只是一国在抗疫,那么这个国家还是无法独善其身。
正因为单打独斗对于抗疫是低效甚至是无效,为了对付大流行,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努力,不仅如此,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需要相互协调,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及时应对民众的需求。
而全社会、全政府努力的结果,实际上是要获得“可长期实施”的基于疫苗的预防措施。这里的关键词是“可长期实施”,表明病毒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人类如果能选择,选择的只是自己的死活,要么与病毒共存,要么折腾死自己。
既然无法假装病毒完全不存在,就要长期抗疫,“可持续的措施”便成为关键。
而接种疫苗,就是一个有效的防疫手段。因为有了疫苗,人类才有与病毒共存的资格。对于非洲等穷困国家,如果没有公共卫生的投入和财政的支持,就无法通过疫苗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只有通过自然感染的方式“硬着陆”。对于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的国家,尤其如果重点人群已经得到有效的保护,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是一个可以持续的抗疫措施。
▎图/新冠大流行也许不会立刻结束,病毒也可能将永远在地球上站稳脚跟,但如何应对大流行的方法总有调整的那一天。当多数人都已经对疫情产生了焦虑、抑郁或者倦怠的情绪时,人们需要看到隧道尽头的一缕光。
▎图/香港特区自9月26日起,对海外或台湾地区来港人士采取“0+3”政策。并在早前取消了航班熔断政策。这是港府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所做出的重要决定。居家隔离和连续抗原检测的有效性,已被香港2022年稳控疫情的实践所验证。截至11月12号,香港已实施运转了45天。目前每天的感染人数都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
▎图/11月4日至六日,香港七人制橄榄球赛,气氛沸腾,7万人狂欢,如同嘉年华。事后核查新冠感染人数并未有明显的上升。
优化疫情防控,卫健委发布20条
11月11日,卫健委发布了20条优化新冠疫情防控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中,取消次密接的集中隔离、缩短密接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取消国际航班的熔断机制等措施引人注目。
目前对于密接和入境人员,实施的是“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的管理措施,更加新的20条,将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隔离时间缩短了两天,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毕竟让大多数人看到了一步步走出疫情的希望。
回想一年前,中国实行的是“14+14”的入境隔离政策,在北方某地,甚至加码到了“21+7+28”。从“14+14”到“10+7”,从“7+3”再到“5+3”,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疫情。
中国一步步优化防疫措施,并不等于躺平,更不是宣布一开始的严防死守是个错误。正是因为一开始的严防死守,中国才能从容应对疫情。但是,中国不可能被疫情所绑架,牺牲自己恢复生活和发展的机会。
有人可能会觉得,抗疫不彻底,等于彻底不抗疫!但是,抗疫只是我们的手段,而抗疫的目的是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生活。如果抗疫的措施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比病毒本身的影响还严重,那么我们就是忘记了抗疫的初心。
新20条的初衷就是为了为防疫减负。
三年的疫情,已经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无人能够完全幸免,区别只是程度。对于很多产业和企业,都有着百废待兴的感觉,都期待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在“20条”出来之后,内地、香港的股市都大涨。这涨的是股市,更是信心。也是希望。
[1] J. V. Lazarus, D. Romero, C. J. Kopka, S. A. Karim, L. J. Abu-Raddad, G. Almeida, et al., "A multinational Delphi consensus to end the COVID-19 public health threat," Nature, vol. 611, pp. 332-345, 2022/11/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