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遇冷不仅对房企经营形成挑战,土地出让金的显著下滑还加剧了地方财政不平衡态势。目前来看,依赖土地、房地产的土地财政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已经减弱。多位专家指出,短期内,财政收支需要开源节流,确保财政支出强度,继续加力稳增长。中长期来看,中国财政全面重构的时期已经到来,财政体制亟需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需要全面梳理,税制结构、转移支付等领域都要进一步优化。

房地产对财政支撑力已经削弱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财政支出端维持较高强度,但在经济运行承压背景下,财政收支尤其是地方财政收支的紧平衡问题愈发突出。据国金证券研究所测算,前三季度广义财政收支差额超7万亿元,其中,一般财政收支差额达3.7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差额有所扩大;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达3.4万亿元,明显高于2020年同期的2.3万亿元。

当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随着留抵退税效应减退和经济稳定复苏呈现回暖态势。而政府性基金收入却因为土地市场的持续冷清而持续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8.3%,直接拖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4.8%、26.4%。

进入四季度后,土地市场仍未释放回暖信号。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周,尽管40个大中城市的整体土地供应量环比增逾五成,但整体成交量、价环比双下滑,土地出让金总额环比缩水。10月份,全国300个城市各类用地出让金为3871.15亿元,环比下降19.46%。

在第56期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用土地二元体系所产生的剪刀差红利已经耗尽。土地、房地产所产生的输血功能由于新时期的到来,对地方财政的支撑作用已经削弱。

在他看来,当前,传统分税制体系下财政“四本账”难以支撑未来的变化,同时地方财政还面临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国财政全面重构的时机,实际上已经到来。”

以财政体制改革 解决财政困难

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刘昆在文章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财政相应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加强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

多位专家认为,接下来,经济恢复进程仍不稳固,还需要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稳增长,财政收支还将处在紧平衡状态。短期内,财政收支需要开源节流,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中长期落脚点仍在于财政体制改革。

刘元春认为,接下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需要全面梳理,税制结构必须进行优化,转移支付的领域、方式也需要重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表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社会投资的渠道,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可减轻政府支出压力。另一方面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根据政府职能定位确定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另外,在地方税的设置上,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郑涌建议,下一步,应结合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收入划分。一般公共预算中要考虑现有的税收分享的比例合理问题,重点是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这三大税种进行中央和地方的按比例划分调整。健全财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税消费体系,以增强地方收入稳定性,确保地方财政正常运行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努力消除地方间不合理的税收竞争。

郑涌还表示,应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阶段性目标,建立区域均衡制度的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此外,还要健全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加大常住人口权重,考虑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引入基本公共服务存量因素,使转移支付的均衡度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