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房地产经济剧变之年,而这样的行业转折,也从中国民营房企的全球金融关系上,得到了体现:2021年10月,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冲击之下,国际评级机构都在忙着下调房地产企业评级,曾经的香饽饽,转眼就成臭狗屎,论变脸速度,这些为资本服务的评级机构一点都不含糊。而到了2022年的10月,评级机构则忙着撤销房地产企业评级。

这前后一年时间里,中国的开发商和民营房企们经历了行业深度调整的阵痛,从评级下调到撤销,与其说是房企的博弈,不如说是房企开始学会自我保护,并在当下与评级“断舍离”。

客观来说,这就是中国国内民营房企,在现实之下,经过反复权衡之下的“主动放弃”动作。

对于多数被不断下调评级的房企而言,以标普、惠誉、穆迪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不再是昔日锦上添花的“光环”,更像是装在头顶上的“紧箍咒”。

如果不是“光环”,那倒不如主动舍弃。据不完全统计,10月初至今,陆续有融创中国、中国恒大、景瑞控股、佳兆业集团、富力地产先后被穆迪、标普撤销评级。

同时,2022年下半年以来,50强房企中已有超半数房企被国际评级机构撤销评级。

当然,资本规则环境中的游戏,不是说不玩就能轻易全身而退的,这就是现代全球金融环境的残酷之处,来的时候有多高的资金需求,走的时候也必然受到资本逐利本性的反噬。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中国房企集中撤销国际评级机构的发行人资格这个趋势动向的复盘梳理为切入点,结合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如何影响国家和企业等机构的安全性的原理和本质相关知识的分享,对后续中国房企在海外融资和后续走向,进行专题,专业,有依有据的一次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认知基础:揭开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本质和真实面目

这个环节,为各位读者普及一下关于评级机构这个东西的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具备相关金融认知的朋友可选择跳过,直接从第二部分开始阅读。

信用评级,是好事,但是信用评级生意,是一个霸权游戏。

评级机构这个东西,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艰涩难懂的定义,实际上本质真的不复杂:

评级机构是一种信用评级机构(名义上第三方,独立自主,但是实际上利益牵扯关系才是真的错综复杂),主要工作就是评估风险,从而决定债券发行人是否能向投资人偿付所承诺的本金和利息。

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世界是平的》作者汤马斯·弗里德曼曾如此调侃: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评级机构。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目前国际上的信用评级(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等)主要被三家公司把控: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2019年1月,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穆迪目前尚未获得中国信用评级的“入场券”。2020年5月14日,经央行批准,美国惠誉评级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这三家评级机构各有侧重,标普侧重于企业评级方面,穆迪侧重于机构融资方面,而惠誉则更侧重于金融机构的评级。

说实话,全球资本和市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还是很严重的,毕竟评级机构的建立就是为了给所有的利益方提供参考,给债权人和债务人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可以互相了解。

但是事实上这些评级机构本身也是需要利益方的钱来保持机构的运行的,甚至也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工具”:比如想要搞垮一个国家,只需要降低信用评级,使得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对其不抱乐观态度,进而规避在目的地国家投资。

实际上这些评级机构从发债的机构和政府那里收取费用,同时也需要从那些想要“了解债务和对方偿付能力”的投资者收取咨询费,评级机构成了两头通吃。

而且,也不能排除这些垄断在西方国家手里的这些评级机构实际上也会搞“意识形态斗争”的套路,比如完全卸掉“商业的面具”成为美西方政府的工具;通过恶意调整对方国家的“信用评级”来干扰投资者的信心等等,进而使得或者加快企业或者国家的破产。

这些事情其实在近现代全球经济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一找资料。

搞垄断,利用规则全面掠夺,评级机构这样坐拥市场信用话语权的的“资本爪牙”,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

​​​岁月静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阶段,这样的机构和规则机制,对于债券市场,融资需求,以及债务驱动的经济效率来说,是重要的工具,并且具备一定的市场风向和规则约束能力。

但是一旦利益关联,或者在一些政治因素和所谓立场的要求之下,评级机构马上就会变成资本收割和财富掠夺的帮凶。毕竟,人在美国,公司也在美国,美国要你说什么做什么,很难拒绝的。

三大机构都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他们通过在世界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对其他评级机构或控股、或收购,拥有了丰富的公司和各类债券产品的历史数据,对投资者非常有价值。

投资者和市场对他们的信任是这些评级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因为其权威性,三大机构在资本市场和经济界掌控了一定的话语权。

权力令人扭曲,特别是在利益夹缝中的话语权,没有足够的中立和客观立场,带来的扭曲,更为可怕。

一本书,叫做《评级机构的秘密权力》,就揭示了三大评级机构中的猫腻,作者霍斯特曼甚至把标普、惠誉、穆迪比喻成“强盗”。

其实,近些年三大的一些操作,早已经不像早年累积信誉时的客观公正,而是越来越被政治因素所影响。

比如2007年次贷危机前,无论标普、穆迪或惠誉,对那些后来很快垮掉的国际型公司评级都非常之高。然而当次贷危机爆发,这些公司都迅速垮掉了,很多投资者因此血本无归!

后来到了2010年欧债危机,三大评级机构非正常的快速下调了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哪怕之前“欧洲四国”的评级非常高。这很大程度是为了打压欧洲国家、打压欧元区经济。

所以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沉淀口碑,以及掌握话语权的所谓国际评级机构,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相关国家进行评级而已。

再直白一点,都是生意,只要利益足够大,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玩法,钱到位,就算不会玩,评级机构教你玩,帮你玩都行。

当信用和真实经营情况都可以用金钱铺路,买通评级机构,有些东西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本质上来看,评级机构,其实就是美国资本掌控全球金融话语权的工具,也是为美元资本实现全球收割的重要布局抓手。

但是任何经济单位,如果想要在全球金融环境中融资,那么这样的机构,就好比一条吸血的链条和准入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动态复盘:越来越多的中国国内房企提出申请撤销评级,是怎么一回事?

10月24日,复星国际在其官网声明,已于2022年10月12日正式通知穆迪,终止与其就评级服务的商业合作,并从当日起停止向其提供相关信息。在复星国际终止与穆迪的合作前,穆迪曾于9月30日、8月23日以及6月14日对其有过下调评级行为。

除了复星国际,10月初至今,融创中国、中国恒大、景瑞控股、佳兆业集团、红星美凯龙以及富力地产先后被穆迪、标普撤销评级。

11月8日,标普发布报告称,应碧桂园要求,撤销其发行人信用评级。碧桂园对此表示,公司当前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销售指标稳中向好,而且得益于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及认可,公司于9月在境内资本市场完成了再融资,成本为全市场最低,本次评级撤销不会触发公司存量债务的加速清偿条款,不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及融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碧桂园只是一个缩影,实际上,将时间线拉长,去年下半年至今,标普、惠誉和穆迪至少撤销了约70家开发商的评级,其中不乏身为示范性房企的旭辉控股和新城发展。

这是主动撤销评级,意思就是不再和三大评级机构玩了。

金融游戏,一拍两散,背后肯定是有利益层面的矛盾难以调和:

评级下调是房企主动申请撤销评级的导火索。评级机构抽板子的做法,让中国房企难以忍受:

2021年10月,有29家房企在一个月之内遭穆迪“狙击”评级下调。

尤其是2021年10月18日、19日,穆迪集中下调20家房企评级,富力地产、佳兆业、禹洲集团、建业地产、阳光城等房企均在列。此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便开始频繁下调内房企业评级。

公开报道显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参评房企评级或展望高达250次,且被下调的对象除了已经出险的房企,不少被列为示范企业的民营房企也在其中,例如旭辉控股、新城控股。

2021年10月21日,标普将中骏集团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CCC ”。同时,标普将公司未偿高级无抵押债券的长期发行评级从“CCC ”下调至“CCC”。据标普表示,下调中骏集团评级,是因为其认为公司的合资伙伴传染风险增加。

2021年10月18日,穆迪报告称,将旭辉集团的企业家族评级由“B3”下调至“Ca”,展望维持“负面”,并将其高级无抵押评级由“Caa1”下调至“C”。

2021年5月16日,穆迪将新城控股家族评级(CFR)从“Ba1”下调至“Ba2”,其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a2”下调至“Ba3”,以及将新城环球有限公司发行并由新城提供担保的债券的有支持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a2”下调至“Ba3”。

一般而言,企业信用评级是综合考虑资产变现能力、筹资能力、偿债能力、履约能力等多维度能力后对企业做出的不同等级的评定。

当然,这样集中的评级下调,评级机构选择的时间和背景也很准,理由也相当冠冕堂皇:

在中国国告别房地产依赖,消化房地产泡沫、降低房地产杠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债务违约、企业债务风险爆发,甚至一些大的企业走向破产重整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评级机构会对房地产行业风险进行重新评估。

评级机构调整评级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评级方法论和相应指标去做出定量的判断,再加上宏观环境因素来做出定性的判断。若房企已经出现了经营数据明显恶化甚至实质性到期债务违约,则被下调评级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当前仍然有一些房企虽然经营困难,但并未出现公开市场违约或者明显的暴雷事件,这样的房企被频繁下调评级可能是被无差别下调了。

这就给境外做空资本,提供了绝佳的逼仓机会,当然,更多的可能早就串通好,招呼好,一场针对中国国内房企的资本围剿和血腥收割,也就拉开了序幕。

对这种无差别下调,摆上台面的落井下石动作,包括必然紧随而来的债务逼仓,不仅仅是部分房企表示不认同这么简单,实际上,很多房企是难以承受连续的评级下调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不少房企都主动申请放弃评级。

6月20日,穆迪宣布将海伦堡发行人评级从B2下调至Caa1,债项评级由B3下调至Caa2,展望为负面。对此,海伦堡认为,穆迪并没有充分了解公司的情况就做出片面结论下调评级,这一观点和行动不能反映公司当前以及未来经营和财务状况,因此海伦堡申请了撤销评级。

同时,海伦堡还表示,自2021年以来,穆迪多次对房企进行无差别的评级下调,令市场风声鹤唳。公司认为,这些评级决定主要基于其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评价和预期过于悲观的负面看法。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包括中国恒大、弘阳地产、时代中国、大发地产、蓝光发展、新力控股、阳光城、祥生控股、佳兆业集团、中国奥园、雅居乐集团、融创中国、龙光集团、金科股份、宝龙地产、中南建设、朗诗地产、中梁控股、中骏集团、合景泰富、海伦堡、旭辉控股等在内的约70家房企均有向三大评级机构提出申请撤销评级的行为。

在这些企业中,与标普、穆迪、惠誉三家评级机构均取消合作的企业包括中国恒大、阳光城、中梁控股、中国奥园、佳兆业集团、合景泰富和海伦堡;而世茂集团、融创中国等房企目前仅与三大机构中的某一家保留了合作关系。

从撤销原因来看,主要源于房企的主动“断更”。

资料来源:亿翰智库、DM。注:数据区间为2021年6月1日-2022年10月27日。

在不断地降级之下,不堪承受市场和舆论压力的房企态度也从“隔空回击”“辩驳对抗”到“主动撤出”。

一方面,主动放弃国际评级的房企多数为已经“爆雷”的房企,不断降级的评级,或将引发额外的市场波动给企业发展带来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问题而无法再发债融资了,继续维持信用评级还要花钱,所以干脆就主动放弃国际评级。

大白话就是,不管是落井下石,还是乘火打劫,既然评级机构完全脱离现实情况出招了,做空资本蠢蠢欲动,那么中国的房企干脆就直接摊牌不玩了。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评级机构的性质及商业模式使得其很难保持真正的中立立场。三大评级机构并不是公益性的国际组织,而是盈利性的私营商业机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现行的模式下,评级由被评人付费,同时评级业务外机构还有面向被评人的咨询业务。在此背景下,评级结果将在多大程度上被评级机构的股东或付费的被评人影响,外界都是不可知的。

而部分出险房企或者处于资金链紧张中尝试自救的房企在面对评级下调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进一步将企业推向深渊。

遵守资本的规则,套上资本的枷锁,拿到资本的钱,可能才是噩梦的开始,至于资本想如何拿回钱,很有可能就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了。

与其坐以待毙,那提前挣脱枷锁,也是一个选择。信用管理,变成生意,就是一种枷锁。

图片来源:网络

3趋势研判:从结果看趋势,接下来,中国国内房企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房企放弃评级后有何影响,会带来哪些可能的冲击和挑战?

最直接的,放弃评级会引发房企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融资难度直接加大,因金融机构无法参考更多第三方机构的评级,会对企业财务评判、预付款能力判断尤其是未来的偿债能力产生更为保守的评判策略。

评级就是对发债有影响。这并不复杂。

事实上,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主要影响房企境外发债。过去,中国房地产企业为了高速发展往往选择到国外去发债以支撑国内发展。尤其是最近两年,政策层面对房企融资进行了收紧和限制,房企融资渠道出现短缺,这样就催生了房企海外发债热潮。而在海外发债,信用评级至关重要。

公开资料显示,信用评级是一种“公信力产品”,信用评级机构被视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枢纽之一,掌控着全球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一直以来,投资者们对三大评级机构较为信任,市场上没有经过它们认证的债券几乎无人问津。三大评级机构每一个信用评级,也都意味着房企发行外债的利率水平。

不过,如今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环境已变,出险的民营房企不断增多,房企忙于处理债务问题无暇他顾,境外融资基本处于暂停状态。

从当前来看,评级的实际作用有所降低。这个时候,恰恰是挣脱资本枷锁的黄金窗口期。

约束力最小的时候,不正是解脱的好机会?

评级机构频繁下调企业评级会搅动着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情绪,对房企已经失去信任的投资人很可能因为评级波动而让房企提前还债,引发更为严重的违约事件。

当然,有那规模和融资需求的房企必然会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一旦判定放弃评级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小于继续参评,那么放弃的现象就会增多,这一点在很多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的房企侧表现尤为明显。

未来随着房地产行业不断走向平稳,开发行业的优胜劣汰告一段落后,房企还会重拾评级。

毕竟,重资产行业,没有债务驱动,也不现实。

融资要么对外,要么对内,在中国国内金融和市场依然不成熟,高成本的现实情况下,中国房企当下的断离舍,实际上也是形势之下的最优选择。

在商言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毕竟中国的房企根基,包括主要经营主体,都在中国,要是长期受制于外资和外部债务,不仅仅是不合理,更重要的,风险也会随着大国博弈而持续提升,夹缝之中,别说发展了,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摩擦的牺牲品。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说法,不仅仅局限于利益和成本层面,而房企主动撤销评级成为趋势,已经证明了取其轻的选择和逻辑所在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一分为二,理性客观,看到这个趋势动向背后的风险和利好信号

中国国内房企撤销评级这个趋势动态,能够给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和楼市带来哪些具有确定性的信号?

文章最后,从本行和专业出发,和各位读者朋友分享几点独家的信号分析观点:

1.房地产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必然需要债务杠杆的参与和驱动,所以,债券市场这个渠道必然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房企放弃海外发债,那么就必然需要从国内金融市场中获得融资,既然是大家都这么做,说明国内金融市场,也就是中国国家,对于房企的债务,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态度。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也是很关键的信号。

2.境外融资,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实际上本质上还是要看到大国博弈,利益竞争层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下调评级,是评级机构自恃话语权撑腰,左手吸血,右手吃肉的做法,不得罪靠山,又能敲诈金主,还拿它没办法。

这给中国的资本玩家和经济个体,很现实地上了什么叫做金融霸权的一课。

当然,对于中国国家而言,也非常具有启示意义,不经历点事儿,对凶险阴毒手段没有体验经验,成长不起来的。

3.因为评级机构这样金融打手和卡脖子的存在,所以对于中国资本出海,中国企业出海而言,各种国内的融资需求而言,是绕不开的风险和挑战。

这也从侧面给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和债券管理,包括属于中国自己的完善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不成熟,甚至完全没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过现实的案例以后,没有获得经验教训。

风险,挑战,对应的必然是机会和启发,而这个剧变时代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信号都在表明,很多东西,玩法,规则,甚至是价值层面的东西,正在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化。

以上,就是对202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房企主动撤销评级的这个趋势事件,进行的专题解读和深入分析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