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邓桑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佳佳去年刚从大学毕业,00后,肤色美黑,是个“周末浪人”。
所谓“周末浪人”,指的是在城市中有工作,闲暇时会前往海边冲浪的爱好者。还是大学生时,家在广州的佳佳就跑到海边住了下来,因为“离海近,能冲浪,房租还便宜”。后来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即使是累人的大小周,她仍然坚持逢双休必冲进翻卷的海浪。
近两年,冲浪、飞盘、陆冲等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冲浪和滑板在2021年被列入奥运会项目,更是将这些小众运动推到了聚光灯下。不管是放松身心还是尝试挑战,这些体验感强烈的运动总能带给忙碌的现代人别样的收获。
例如遍布冲浪俱乐部的三亚后海村,已然成为“自由与远方”的新代名词;厌倦了都市紧张生活节奏的年轻人蜂拥而至,渴望在天与海的乌托邦探索一种远离焦虑的松弛活法。
然而,热爱冲浪的佳佳在海边生活了两年后,毅然决定回到城市工作,似乎与“逃离都市、追寻自由”的当代传说背道而驰。
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追寻自由和踏实生活是否必定是矛盾的?佳佳的故事告诉我们,也许自由最好的形态,是一种“理性”和“浪”的生动结合。
1. 那些溢出“锻炼”的部分
广州到深圳西涌100多公里,沿路有如梦似幻的海岸线,佳佳每隔一周都会跑两遍。
佳佳还记得两年前的初夏,她在上网课的间隙刷到一条冲浪短视频,当即被吸引。海南太远,机票要2000块,而两小时车程外的深圳西涌就有理想的浪点。
第一天刷到,第二天准备,佳佳在第三天就直冲大海了。
她说:“我是个做决策比较快的人,想什么事就直接去做了。”
佳佳的冲浪初体验是在一家冲浪俱乐部,她和另一个男生拼团,有教练推板,有摄影师拍照,她成功在海浪上站了起来。后来摄影师成了男朋友,她也在盛夏搬到了海边,有空就去海里泡/跑,成为了一名听着涛声入睡的“浪人”。
之所以会快速“冲浪上瘾”,和佳佳一直对极限运动的喜爱不无关系。初中时流行玩死飞、玩双翘滑板,这个大胆自信的cool girl就冲在冒险的前线。为什么喜欢街头运动呢?佳佳觉得,相比于局限在固定空间、目的性较强的健身房撸铁,她更喜欢有体验感的东西,而极限运动很大的魅力,正是那些溢出“锻炼身体”本身的东西:
“极限运动经常伴随着街头文化,很随性,很好玩。你可以社交,可以学会新技能,看到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成绩和自己的变化,很有成就感。”
冲浪看上去简单,似乎只需站起来就可以耍酷了,实际上冲浪者需要长时间地划水、等待合适的浪、抓住它、站立,并借助浪本身的力量带着板在浪壁上斜跑——这很需要体力、技巧和经验的积累。
佳佳练习了三四个月,抓浪的成功率终于达到30%左右——对于冲浪运动来说,算是入了门。
除了基础技术的进步,佳佳觉得冲浪带给她的持续新鲜感,还在于环境的变化万千。海域不同、天气不同,冲浪时的风景也会随之而变。比如西涌的浪总体比较软,浪速比较快,得猛滑才能站起来;海南的浪则慢而长,大开大合,冲浪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做什么动作。
小到同一片海域,也会因天气的变幻而呈现千万种性情:“可能上一秒在下暴雨,下一秒就晴空万里;下雨时乌云密布,雨点打下来时海面像丝绸一般,真的很美。”
世界上没有两道相同的浪,每一次冲浪,都像在打开新的感官盲盒,引诱着佳佳一次一次地“乘风而起”。至于有没有计划往大pro进阶,佳佳笑着举了个例子:
“同样是‘横冲直撞’的极限运动,冲浪和滑雪还有点不同。滑雪的雪道和抛台永远是那样,能达到什么水平,取决于你怎样去训练、怎么去磨炼自己的能力。但冲浪的随机性很大,你永远冲不到一模一样的两道浪,所以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是要做出什么厉害的动作,随缘就好。正是没有目的性的压力,我才会更喜欢这件事。”
2. 从海岸“回到”城市
提到冲浪和青年文化,一定绕不开三亚的后海村。这个原本人口不到3000人,从南走到北只需要15分钟的小渔村,在近七八年间成为了“中国冲浪第一村”, 吸引了一大群寻浪而来的年轻人。这里既有长居此地、皮肤已经晒得黝黑的全职“浪人”,也有不远万里从城市赶来、用宝贵的闲暇喘口气的打工人。
没有城市时钟的步步紧逼,每天与奔腾涌动但又温情脉脉的海浪为伴,这样慵懒的生活很难不让人沉醉,以至难以离开。
佳佳也不是没想过在海岸边长居。初学冲浪的那一年,佳佳还是大三学生,她和海边认识的朋友一同租了一栋楼,每个房间均摊下来,一个月只要500元左右的租金。
性格开朗的佳佳很快和俱乐部的“浪人们”打成一团,大家一起冲浪、滑滑板、唱歌、骑着“小电驴”吹湿热的海风,每天过看似无忧无虑的“神仙日子”。俱乐部甚至向她抛出橄榄枝,如果她愿意,留在海边能赚到的钱可能比作为应届生去城里打工还多。
然而,这样“一步跨入退休”的安逸生活却让佳佳焦虑了起来:“我焦虑自己在这个年龄可不可以就这样躺平了。如果以应届生的身份,在海边我大概只能做客服这样的小角色,即使做冲浪教练,我也要考虑身体因素,等我上了年纪冲不动了,还能做什么?是现在就做眼前的小事,还是多历练一下自己,再回来做些更有意义、能帮助冲浪更好发展的事?”
佳佳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有一次海边的朋友聚会,大家没见着佳佳,问佳佳怎么还不来,答是去城里上班了,“大家都很诧异”。
从开阔的海边乌托邦回到紧绷的城市格子间,佳佳有自己的理由,就像不断尝试新鲜的的极限运动,她也想在工作中多多探寻自己的能力边界。
学平面设计的佳佳曾经在完全对口的岗位上做过小一年的实习,每天就对着PS画图,唯一和人的交流就是领导叫她加班改图。“但我就喜欢说话,说到我不想说为止,我每天可能要说够几万字才行。我虽然热爱画画,但设计是为了别人不是为了自己,即使专业对口,班也上得挺痛苦。即使它不是很符合我的心意,但我还是想坚持一下,到受不了的状态再离开。”
“喜欢说话”这一点,成为了佳佳现在这份工作的优势。从设计公司离开后,佳佳还去MCN机构做过内容运营,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如今的她在广告公司做销售,不仅实现了“日说几万字”的“伟大梦想”,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噌噌噌往上涨,甚至感觉“没有我整个公司天就塌了”。
一股00后整顿职场的味道,快言快语,单刀直入,很爽。
谈到自己跨行业找工作的经历和心得,佳佳觉得所谓的职业、人生规划都没什么用。人在成长,每个阶段想要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制定较小的阶段性目标更加实际:“小到我完成一个项目,小项目积累多了可以去做大项目,一步一步踏实来。人生都是要尝试,大家都会做一些不对口的工作,反正换工作没有什么,总会找到一件事能让你一直坚持、一直热爱。”
因为一周大多数时间在城里上班,佳佳变成了一位周末浪人,每逢双休就会在周五的夜晚去海边;周六一睁眼,又是那片蓝色的乌托邦。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说累是很累的,但佳佳觉得冲浪就是生活中的一道光,见到海浪的那一刻,她的灵魂仿佛充上了电,下一周的工作也有了能量:“因为有冲浪,我才更期待周末的到来,会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这一刻时光。”
佳佳把这种为打工和放飞各留空间的生活方式概括为“理性自由”,即先满足面包,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获取物质支持,再去考虑自由。与之相对的“盲目自由”则等于贫穷。佳佳有一些相识的同龄人为了专注于冲浪,放弃了学业、工作,年纪轻轻就“躺”到海边,她觉得非常不值得:
“冲浪可以晚几年再做,在物质和精神条件更优渥的时候去做,而不是为了它而放弃其他让你成长的机会。因为冲浪这件事是不会被忘掉的,它真的会上瘾;有些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但冲浪一直都在。就像我,即使是大小周,也会冲向海岸。”
在海浪和城市间穿梭,从家乡的海岸飞向全世界著名的浪点,佳佳在积累能力,也在逐渐把握自己的自由。
3. 越运动越自信
在城市里遇到佳佳,很难不被她的黑皮肤吸引,再搭配上她自信的步态和神情,简直就是美黑“行走的种草机”。
肤色的反差是佳佳冲浪前后最可视的变化之一,两年时间,她的皮肤从主流审美所欣赏的“白到发光”变成了如今饱满健康的古铜色。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冲浪”,映入眼帘的不乏比基尼、大长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冲浪的女孩是否更加注重外貌和身材、更加容易陷入容貌焦虑呢?
面对这个偏见满满的问题,佳佳回答说,海边的女孩不会基于他人的眼光而产生焦虑,而是自己对身材有一定要求,希望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体态。“我没有刻意去追求肤色,我白皮肤的时候就是美女,但是是个比较普通的美女,黑皮肤更特别一点,我还挺享受被人关注的感觉。”
能释放这样奔放的自信,天性占五分,运动成就了五分。佳佳以前会嫌弃自己嘴唇厚、屁股翘,但找到适合自己的欧美运动风格之后,她反而觉得丰满的身材很性感,再也不会遮遮掩掩了。一起冲浪的女孩子即使长相不是最完美的,她们也在努力地生活、热情地运动,整个人因此而闪闪发光。
成为cool girl并不是出发点,而是在运动中、在做热爱的事情时,人自然而然地酷了起来。
近两年冲浪、飞盘、陆冲等户外运动兴起,有数据表示女性的参与率甚至略高于男性。全民健身本是一件很积极的事,但将参与运动的女性污名化为“xx媛”的现象仍然存在,给主动分享自己生活乐趣的女性带来了困扰。
佳佳就收到过带骚扰性质的私信,当她穿着性感地走在海边和城市中时,也被人指指点点过。她的对策就是完全不care:
“漂亮的女孩子喜欢户外运动是很正面的事,我身边都是很阳光、很热爱生活的女孩。对于一部分人,一提到冲浪就只能想到比基尼、大长腿、“冲浪媛”这类词,但对于另一部分人,他们可能想到菲律宾、想到锡亚高、想到世界上著名的浪点,想到冲浪冠军以及他们能做出的非常优美的动作。每个人见解不同,没必要对峙,自信地做喜欢的事就好。”
理智地、大胆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就是对自由最好的定义吗?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佳佳还在上中小学时,小众运动多和危险、叛逆挂钩,它们似乎只属于一小部分大胆的人,成为其中一员很酷,而且是那种很耀眼的、近乎降维打击的酷。
今天再说起街头运动和小众运动,“街”的宽度变大了,样子也流动了起来。它们可以是柏油路或石子路,可以是绿色的林地、白色的雪、蓝色的浪;它们不再那么奇观,而是蔓延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与其说运动是一种突围,不如说它是平缓的日常行进中的跳跃,它突然而热烈,刺激着感官神经,也让掌控这些感受的人,自信地走向更自由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邓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