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11月4日,在中国外交史上,是一个不太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最大的不寻常,自然是三个第一:

这是朔尔茨上任以来第一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他是我们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他也是疫情三年来第一个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外交无小事,细节很重要。

完全个人观点,至少10个很值得玩味的细节吧。

细节一,政治魄力。

根据新华社通稿,在和朔尔茨会谈时,习近平主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德关系发展到今天的高水平,离不开中德几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政治魄力。

他接着说: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50载历程表明,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原则,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就不会偏,步子也会走得很稳……

请注意关键词:高瞻远瞩、政治魄力。

这些话,值得细细体会。

但我总觉得,朔尔茨这次访华,而且创下这么多第一次,本身就是一个有政治魄力的举动。

在西方的舆论大环境下,你说他有没有掣肘?有没有压力?有没有顾虑?

肯定也是有的。

但权衡再三,还是毅然前往,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判断力和魄力。

细节二,施密特的一句话。

外交艺术,有时就体现在具体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上。

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根据新华社通稿,中国领导人告诉朔尔茨:政治互信破坏很容易,重建却很难,需要双方共同呵护。

他接着说:我很欣赏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一个观点,“政治家应当以宁静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以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区别”。

什么意思?

以前中德是很有政治互信的,默克尔总理几乎每年都要访华,每次访华,除了到北京,还必定要去另一个中国城市,了解一下中国的变化。

但施密特、默克尔等人之后,其他德国政治家呢?

政治互信破坏容易,重建却很难。

确实是切中肯綮,尤其是施密特的那句名言,直接说“我很欣赏”,这就是中国人的外交艺术。

这样的话,相信朔尔茨听得肯定也是心有戚戚焉。



细节三,共同抵制。

抵制什么?

抵制阵营对抗、泛意识形态等干扰。

坦率地说,这其实正是一些西方国家当下的误区。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折腾他们,但一些西方人总喜欢对中国搞阵营对抗,最后一定要把朋友搞成敌人;总想搞泛意识形态,其实就是莫须有罗织罪名。

所以,中国领导人告诉朔尔茨:中德双方要始终从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以建设性态度追求最大公约数,以开放心态促进务实合作,既不自我设限,也不好高骛远,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他并且说,中国对德政策保持高度稳定性连贯性。

确实,中国还是原来的中国。那德国呢?

这就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希望德方也奉行积极对华政策,实现两国互利共赢。

这应该得到了朔尔茨的强烈共鸣。

所以,他也告诉中国领导人:德方反对搞阵营对抗,政治家有必要为此负起责任。

细节四,那个第三方。

新华社的通稿,有些话很短,但如果细细品味,内涵很丰富。

比如,中国领导人对朔尔茨说的这句话:中方始终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盟战略自主,希望欧洲稳定繁荣,坚持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在这个世界上,哪个大国最希望欧洲稳定繁荣?

我想,排第一位的,肯定是中国。

至于第三方又是哪个?

请注意,这还是一个能让欧洲依附、受制的第三方?

我就不说了,你应该懂的。

所以,中国领导人说:形势越是复杂困难,中欧就越要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对话合作。

欧洲,要加油啊。



细节五,反对“脱钩”。

一些西方政客,最近各种渲染中国威胁论,然后鼓吹与中国“脱钩”,具体到德国国内,一些政客所谓“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但朔尔茨态度很明确,他告诉中国领导人: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经贸伙伴,德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愿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支持两国企业相互赴对方开展投资合作。

请注意:不是敌人,不是对手,是伙伴。

事实上,来访前朔尔茨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撰文指出,“我们不想脱钩,不想与中国脱钩”。

不仅不能脱钩,而且还要深化合作,继续当伙伴。

中国领导人也告诉朔尔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德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变局、乱局中更应该携手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中方愿同德方共同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德、中欧关系取得新的发展。

也是伙伴,而且更要携手合作。

很多鼓吹“脱钩”的政客,可以休矣。

细节六,分歧和矛盾。

但德国和中国有没有分歧?有没有矛盾?

实事求是地说,肯定也是有的。这个世界,哪怕再亲密的两个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也难免会有一些政策分歧和矛盾。

有矛盾不可怕,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的展。

怎么处理矛盾?

那就是加强对话。

所以,朔尔茨说了这样一句话:德方也愿同中方就双方立场不一致的问题交换意见,增进了解和互信,努力稳定、巩固和发展德中关系。

看央视的同期声,朔尔茨在人民大会堂里还说了这样一段话:“值此德中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这里。我很高兴在这里与您对话。”

他还回忆起往事:“我还记得在担任汉堡市长时同您的交流。我在担任财政部长时也到访过北京。我们在这里对双方关心的所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涉及双边关系,以及进一步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这才是一个大国和大国政治家的格局。



细节七,乌克兰危机。

看新华社报道,有很大一段,是讲两位领导人谈到了乌克兰危机。

中国领导人指出:中方支持德方、欧方为劝和促谈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具体来讲,在当前形势下,他提出了国际社会的“四个共同”:

1,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呼吁有关各方保持理性和克制,尽快开展直接接触,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

2,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倡导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防止亚欧大陆出现核危机;

3,共同努力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防止国际能源、粮食、金融等合作受到干扰,损害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财政稳定;

4,共同为危机地区的平民过冬纾困,改善人道主义状况,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

如果我没弄错的话,这“四个共同”是一个新的提法,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路径。比如对核危机的高度警惕,相信这样的主张,俄罗斯不会反对,肯定更说到了德方的心坎里。

从中国和德国来说,肯定都希望这场危机早日结束。尤其对德国,危机的后果已经够严重了。

细节八,合作领域。

哪些中德合作领域?

通稿中说得很散,但仔细研读,还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比如,中国领导人对朔尔茨说:双方要继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在拓展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的同时,激活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领域合作活力。

他还说:中方愿同德方、欧方继续深化航空合作,并就新冠肺炎防治开展交流合作,围绕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等课题加强交流互鉴,推动人文交流。

请注意这些领域: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还有,航空、疫情防治、绿色发展、生态环保、人文交流,等等等等。

当然,这都是点到的,还有很多没点到的,对中德来说,都是大有可为。

细节九,企业家天团。

这个大家也都知道了,虽然访问时间很短,但朔尔茨带来了一个超豪华的企业家天团。

这个代表团包括了大众、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拜耳、德意志银行等众多中国民众熟知的德国品牌

而且,根据德国《商报》披露,当时100多名德国企业家申请随行,但没有那么多位置,最后朔尔茨选择了这12名德企掌门人。

为什么这么热心?

还是因为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长马丁·万斯莱就直言,脱离中国将导致德国失去繁荣。

数据是很直接的: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2021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额比2020年增长20.8%;对中国出口额比2020年增长8.1%。

另外,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德企在华投资就达到创纪录的100亿欧元。

这样的中国,德国企业为什么要脱钩?脱钩受益的是谁?



细节十,没带马克龙?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了。

按照路透社披露的信息,当时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建议,他和朔尔茨一起去北京,但朔尔茨婉拒了这一提议。

具体是不是有这么回事?

我不知道。

是不是有点挑拨离间的味道?

我也不知道。

但西方媒体披露了出来,而且很多人觉得,德国就应该这样做。

那就很值得玩味了。

至少还是说明了一点,虽然德国国内外有一些压力,但朔尔茨还是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决断力,当然,这更显现了当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

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一个充满机遇的中国,哪个国家不希望多合作呢?

这一次秋季外交,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坦桑尼亚总统哈桑接连访华,然后就是朔尔茨,高密集度的来访,也显现了中国的外交艺术。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朔尔茨之后,我总觉得,不排除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络绎来华,包括但不限于马克龙;当然,有来就有往,我们的领导人肯定也会走出国门,去对方国家走走看看。

这个世界,求同存异很重要。所谓脱钩,所谓对抗,满足的是政客的私利,损害的却是大众的福祉,这应该也不是世界的主流。

尽管对这种逆流,我们也绝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