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多个消息源称中国将修改放松清零政策。
根据路透社获取到的一份会议录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本周五(11月4日)花旗银行举办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正在执行的防疫动态清零政策很快将发生实质性改变。
曾光对中国的疫情防治工作一直直言不讳。他说,中国开放的条件正在“累积”。他还列举了中国在新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在被问到中国是否会在明年春季两会后开放时说,中国将在未来5、6个月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但是他没有说明自己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彭博社周五也报道称,据熟悉相关事宜的人士爆料,中国正在制定结束航班熔断机制的计划。今后将不再对搭载超过一定数量新冠阳性病例的航班采取熔断机制。
报道称,中国国务院最近要求政府机构和民航监管机构为结束熔断机制做准备。
几天前,思睿资产管理集团(Grow Investment Group)的合伙人、知名分析师洪灏在推特发文称,据闻中央已经成立一个筹备重新开放(Reopening)的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领导。该委员会“正在检视来自美国、香港及新加坡有关新冠疫情的数据,评估重新开放的可能性,目标是明年3月开放”。
中国官方没有对这一传闻予以证实。
本周五,中国A股和港股联袂大涨,沪指涨超2%站稳3000点,深成指、创业板指涨幅超3%;恒指盘中涨超7%重返16000点上方,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暴涨近11%。
有分析认为,这和美国审计官员提前完成了中资公司的首轮现场审计工作有关。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表示,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数十名检查人员,最快这个周未离开香港,早于原来 11 月中旬的日程。
市场对此消息的解读显然颇为积极。因此港股低位强劲反弹,三大指数皆大幅拉升,尤其是互联网科技行业。
业内人士还分析认为,A股迎来了2020年7月以来最大的单周上涨的原因还包括:市场对于未来疫情管控政策持续优化的期待;疫情管控优化预期带动外资大幅流入,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板块大涨;德国总理肖尔茨率领庞大代表团访华,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出现改善趋势。未来在经济、防疫领域的合作令人期待。
清零苦民久矣,改变防疫政策成为股市和民心的风向标
资料照:抵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旅客在接受新冠核酸检测。 (2022年10月12日)
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股市周五(11月4日)受中国即将放宽清零抗疫政策传闻的鼓舞再次出现大幅度反弹。沪指增长2.43%,重回3000点之上。香港恒生指数盘中一度暴涨7%,收盘上涨821.65点,涨幅超过5%,重新回到16000点之上。在中港股市的带动下,欧美股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扬。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周五在美国投行花旗集团主办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执行的清零抗疫政策很快就会出现重大变化。路透社依据会议录音写道,曾光认为中国即将“放开”的条件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有了新的疫苗,抗病毒药物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上海市民排队接受新冠核酸检测。(2022年7月12日)
在回答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提出的中国是否会在明年三月中国人大会议之后开放的问题时,曾光表示,今后五六个月里中国将会出台许多新的政策。
曾光在2020年中国的疫情从武汉蔓延到全国其它地方的时候是中国国家卫健委的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他反对过度抗疫,并提出要走向“灵活可控放开的路径”。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周五稍早报道说,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方案,停止抗疫期间一直在使用的航空熔断机制。熔断机制规定,如果某个航空公司的航班入境中国时发现有新冠病毒感染者,那么这家航空公司的航班将自动暂停入境中国。香港的航空熔断机制已经在今年七月暂停执行。
消息人士说,中国国务院最近要求有关部委和民航监管机构为取消熔断机制作准备。
资料照: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2021年1月28日)
自从中共二十大结束后,有关调整清零抗疫政策,放宽抗疫限制的传言就持续不断。相关的传言也成为近期中港股市反弹的动力。
本周一(11月1日)网上出现一篇贴文说,10月31日,中共中央常委应习近平要求召开专家会议,讨论了香港、美国和新加坡的抗疫数据和“全放开和有条件放开”的多种方案。次日,沪指和深成指分别大涨2.6%和3.2%。
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中国社会上虽然有多种传言,有些消息来源看起来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但中国官方对此都装聋作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周五的记者会上在回答相关询问时表示,他没有听说媒体的相关报道。
赵立坚只是表示,中国的抗疫政策是一致和清晰的。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个坚持严厉清零抗疫政策的主要国家。这个政策在中国已经实施了三年多,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人口上千万人级的超大城市,一旦出现些许的新冠病例,一律实施封城,人员、交通、商店、工厂全部进入速冻状态,全员核酸检测,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实施隔离,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还导致了无数的人道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