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大上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


中共二十大落幕,中国外事部门人事的变化也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外交部长王毅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可能接替原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的位置,驻美大使秦刚则进入中央委员会,可能接任外交部长。这一系列人事变化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传达了什么讯息?

作为目前执行中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人物之二,王毅和秦刚两人职位的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战狼继续斗争?

近年来,外交部长王毅和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常常被外界诟病为中国“战狼”外交的忠实执行者。但两人在二十大上升职,是否意味着“战狼”外交的延续,外界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海外政论杂志《中国战略分析》杂志社社长李伟东认为,王毅和秦刚接管中国外事部门的关键位置,可能意味着外交路线的缓和,“王毅大体上是打圆场的人物,他能把话说得更温和;秦刚当了驻美大使后,总体上在想办法跟美国缓和关系,采取一个友好的态度。”

他补充说,王毅过去半年在世界多国访问,包括亚洲和中东等地,总体上采取了比较理性、温和的态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引用消息人士的说法称,在习近平主导的强硬外交路线下,中国外交部在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下降,都属于外交体系的王毅和秦刚升职,未必意味着他们有可能改变既有的外交路线。言下之意,外交的总体路线仍然会坚持习近平所定下的路线。

李伟东认为,这种说法没有实在的证据,“他们自己这个决策程序上应该是顺畅的,就是说不存在超越杨洁篪(中央外事办)之外的另一套外交系统。”他暗示,在这套系统内部,王毅和秦刚仍然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美国艾德菲大学政治学教授兼文理学院院长王维正则向本台分析说,王毅和秦刚升职,并没有显示出过去几年中国外交路线会发生变化的迹象,“我反而觉得这种人事的部署,就像西方所讲的那样,中国已经彻底走出了韬光养晦的阶段,而是要采取更加自信,要和西方分庭抗礼的外交政策。”

王维正特别谈到秦刚位置的变化。秦刚作为中国驻美大使去年7月份才到任,他在任期间试图跟美国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注意。王维正认为,现在就把秦刚调回国,并不是很积极的信号,“中国在华盛顿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摆一个资深外交官只摆了一年多,就调回去,会让外界对他们改善中美关系的诚意有所怀疑。”

惊涛骇浪中降温?

但中美两国的元首似乎正在释放双边关系缓和的信号。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周三(10月26日)向美国非盈利机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晚宴发出贺信,其中提到,“当今世界既不安宁也不太平。中美作为大国,双方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增加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找到新时代中美正确相处之道,既有利两国,又造福世界。”

在习近平的贺信前,据路透社及白宫随行记者团的消息,美国总统拜登周三在会见美国高级将领时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这也是二十大后,拜登在公开讲话中首度提到习近平。他还说,美国期待着激烈的竞争,但不必是冲突。

李伟东认为,虽然总体上美中对抗的趋势近期内无法改变,但中国方面应该是想降温,“今天习的这个表态,也体现出中国未来想降温的一个趋势,因为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美国毕竟是世界老大、世界第一,中国自己也会考虑,中国跟美国硬扛的这样一个状态是很不利的。”

外界注意到,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呼吁中国民众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美国《纽约时报》首席中国记者储百亮本周在文章中指出,这个所谓“惊涛骇浪”的说法,以及习近平在报告中缺略了中共两个历来重要的提法,包括“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和平与发展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表明习近平对国际风险的估计已经恶化。

“内向”的外交政策

王维正教授分析说,习近平的这种判断是二十大上体现出的各项政策的前提 ,“在这种情况下,他个人认为,中国应该采取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领导,在对外关系上,不能对其他国家示弱,并且由党来主导,甚至可以说由个人来完全主导外交政策。”

王维正评价说,这是一种比较内向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进取。他认为,中国如果想积极地去缓和中美关系,可以从低政治层面着手,“低政治层面的东西包括气候变迁方面的合作,因为中美两国是最大的两个环境污染国,所以他们共同有责任;除此以外,还有疫情方面的研究,经济方面的合作等等。”

但李伟东认为,习近平在台湾问题上不会让步,“碰到台湾问题,美国如果最终真出台《台湾政策法案》,中美之间就会进一步杠起来,或者说中方再次强硬起来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

他估计,在台湾问题上,中美未来有可能隔空交手,或者像在俄乌战争中那样间接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