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原文标题:《德企加码中国,哪些城市受益?》,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释放出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就在最近,德企纷纷“加码”中国的消息引发关注。数单来自德国的投资在中国“多点开花”,开启新一轮德企对华投资高潮。


在广东湛江,化工巨头巴斯夫启动建设一体化基地;大众汽车将成立合资公司,主要聚焦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开发;宝马则先后在沈阳和苏州建设两个电动车项目,与中国正在火热发展的中外电动车企业展开“正面竞争”。


德国中央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达101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2元),创历史新高。下个月,逢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将首度访华。德国再次望向中国,对于正在积极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城市,是否意味着新的机遇?



此前,在有关中国产业链向东南亚外迁的讨论中,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端产业链是迁移主力。如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此前分析,这是新一轮梯度转移,背后是产业链关系的重塑:中国正在往高端产业链上挤,而越南则刚刚挤进低端产业链。


今年来自德国的几单大额投资,瞄准的正是中国高端制造业


投向湛江的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落地即成为当地化工产业的“链主”企业。从规模上看,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00亿欧元,也是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对外投资项目。根据巴斯夫规划,基地将形成整合的价值链,产品涉及行业包括汽车、建筑、高铁、电子电器、食品包装、家庭和个人护理、航空航天和制药等方面。


业内看来,巴斯夫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不仅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价值,还能延伸产业链,推动湛江产业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基地还改变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化工企业形象,不仅使用可再生能源,且通过整合、协同的“一体化”生产理念,还将进一步减少对环境影响。


为何巴斯夫会选择湛江?


此前,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汉平指出,广东是化学产业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湛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深水港湾、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服务广东省以及全球客户的绝佳位置。


而在沈阳增资的宝马,则被外界视为大手笔加码新能源行业“竞争”。《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在燃油车时代,宝马总体销售中有40%来自中国,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中国不断成长,美国的特斯拉和中国的比亚迪等车企风头不断盖过宝马。因此,在纯电动汽车上稍显缓慢的宝马,即将发起“反攻”。


这并非宝马的“第一招”。据外媒报道,早前宝马计划停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并将该生产线转移至中国。转移目的地为MINI电动车中国生产线所在的苏州张家港市。


在电动车领域,更多德企也在加大对中国城市的投资。今年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开工,为奥迪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不久前,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约24亿欧元设立自动驾驶领域合资公司,也是其40年来对华最大一笔单项投资。


除加速扩大的市场外,中国城市的汽车制造基础无疑是德国车企增资的关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媒体分析,宝马MINI电动车被传转移生产线,可能源于“英国产业链不完整、成本高”;而宝马、奥迪增资的沈阳、长春,均为中国老牌“车都”。



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戚悦、李梓源撰文对比了我国数次产业转移浪潮。研究发现,与历次转移的多为中低端产业不同,本次欧洲转移的产业技术密集度更高



商务部数据可以侧面印证:2022年1~8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6%,是同期中国整体吸收外资增速的两倍有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1%。


他们也发现,近期FDI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截至今年8月,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约43%,中部、东部分别为28%、14%,区域特性明显。


但从今年几笔德企大规模投资目的地来看,沿海地区城市仍受到德国企业青睐


西北工业大学宋依可在去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当下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多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仍处于不断增加当中。一个原因是,德国对华投资规模相较于中德贸易规模偏低,德国对华投资的主力军为大型企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企业的投资地图,也构成了德企在中国的投资版图。


较有代表性的是巴斯夫和宝马、大众、梅赛德斯-奔驰三大车企。不久前,纽约研究公司荣鼎发表报告指出,在整个欧洲2018年至2020年对华投资中,四个企业投资占比高达34%。


根据巴斯夫发布的《2021年大中华区年度报告》,其在中国共有31个生产基地,其中6个主要生产基地中,2个位于上海、2个位于南京,剩下的两个分别是重庆基地和正在建设中的湛江一体化基地。前四个基地均位于长三角地区,与当地化工行业基础条件密不可分。


同样,大众汽车集团的投资也主要位于沿海地区。


截至2020年数据显示,大众在中国共有12个生产基地,其中一汽-大众的5个基地分别位于长春、天津、青岛、成都和佛山,上汽大众的生产基地位于南京、仪征、宁波、长沙、乌鲁木齐和上海,江淮大众则在合肥有一个生产基地。其中,位于长三角地区的生产基地就有5个。



当然,德国对中国的投资版图不止于这些名头响亮的大公司。


1993年,作为大众汽车供应商之一,德国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总裁斯坦姆博士来到中国选址设厂。据太仓市双元制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新源此前记述,当时斯坦姆经人介绍前往上海紧邻的江苏太仓市考察,“看到当地浏河塘两岸的杉树,很像家乡的黑森林,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其成为落户太仓第一家德企。


图片来源:太仓发布
图片来源:太仓发布


在斯坦姆博士带动下,越来越多德企开始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到2000年,太仓德企还只有10家,以试水性质为主;十年后的2010年,已经有超过100家德国企业布局太仓,“德企之乡”的称号也为人所知。


数据显示,去年,太仓已聚集近400家德国企业,是中国德资企业最多的县级市,这些企业一年的工业产值加起来超过500医院,带动辐射300多家民营企业。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在这些德企助推下,太仓居于2022年百强县名单第7位。


在大公司缓慢打破固有投资惯性的过程中,也有城市希望从小企业入手破局,吸引德企投资。看到太仓的成功,位于成都的蒲江县早早喊出“北太仓,南蒲江”的口号,并搭建蒲江(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在德企投资相对不够活跃的大湾区,佛山也将眼光放至“德企之乡”。


面对德企新一轮投资可能,这些城市能否突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胡春春分析指出,德国孕育了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很多发展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投资太仓的德企中就不乏其身影——克恩·里伯斯生产的汽车安全带弹簧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份额,舍佛勒集团是轴承巨头,而菲尼克斯则是电气连接件全球市场隐形冠军。


而也因为德企的此类特质,它们在中国投资走出了与大型跨国公司并不相同的路径。胡春春提到,比起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互补性是中国吸引德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否有合适的投资环境,才是不少德企决定是否“出海”的重要因素。


回顾太仓经验,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在于职业教育。在斯坦姆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后,为更多德企入驻提供了大量技能人才,这不失为吸引德企前来的关键环境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已经有更多城市做好准备。根据AHK职教平台的数据,包括上海、苏州、厦门、无锡、辽宁、济南、成都均已引进“双元制”职教项目,从人才储备上吸引更多德企目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