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作者:张星,编辑:Thomas,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打开一张欧洲地图,人们能发现东欧地区的国家犬牙交错,而如果看的再细心一点,就能发现在波兰右上的一个小角落里,躺着一片“俄罗斯”。
这片对着波罗的海的小地区,有着苏联时代的名字——加里宁格勒,有些人则更熟悉的是它的德语名字——柯尼斯堡。
这个被誉为德国“龙兴之地”的地方,曾为普鲁士首府的所在地,后来随着普鲁士逐渐整合了德意志地区,政治中心才转移到了柏林。
而这片地区归属俄罗斯还不到100年,就像是一颗钉子,牢牢钉在欧洲大地上。德国的龙兴之地怎么就成俄罗斯的领土了呢?
一、条顿骑士团的发迹之地
公元1255年,柯尼斯堡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天主教在欧洲的传播,由神圣罗马帝国贵族组成的条顿骑士团来到蛮荒的东欧传教。
骑士团是西欧中世纪宗教-军事结合的产物,介于研究《圣经》的教士,和开疆扩土的骑士之间,是天主教的宗教开拓者,更是一群勇武的战士。
强大的骑士团甚至能建立起显赫一时的国家,其中团员都来自贵族家庭,终身不婚,发誓效忠上帝。
随着骑士团在东欧地区的扩张,他们建立了最早的城堡,之后的二百年里,条顿骑士团以此为东欧的大本营。随着不断的开疆扩土,这个宗教团体逐渐成为一方东欧霸主。
而到了1457年,骑士团集体东迁,从那个时候开始,柯尼斯堡就成为了条顿骑士团的总部。
后来,骑士团的最后一个大团长放弃了宗教地位,转而向当时的波兰国王效忠,团长成为了“普鲁士公爵”,这是“普鲁士”第一次正式的作为国号出现在欧洲大地上。
首府柯尼斯堡,见证了这个国家未来的起起伏伏。
二、普鲁士王朝的东方首府
从1525年到1618年,柯尼斯堡是普鲁士公爵领地的首府,也是当时东欧最大的港口,和新教的中心之一。1544年,柯尼斯堡大学正式招生,邀请当时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家前来讲学,开设自己的印刷厂,一派繁荣。
最后一任公爵死后,领地被既是女婿,也是远房堂侄的勃兰登堡选帝侯继承,161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正式建立。
在当时,德意志民族建立了广阔的神圣罗马帝国,但选举出的皇帝是却无法统领帝国全境,只能负责自己领地之内的事务。
皇帝的下面有着300多个的邦国,各自为政,外交,货币,军事等完全自主,大体事务则在皇帝监督下,由松散的帝国议会负责。
在诸侯中,最高一级被称为“选帝侯”,他们拥有选举下一任皇帝的权力。彼时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就位列其中。
勃兰登堡-普鲁士地区真正实现联合,则是因为西班牙战争。普鲁士的开国国王腓特烈一世在战争中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皇帝胜利后,为了表示嘉奖,决定将原来的“选帝侯”提升为更上一层的“国王”。
出于帝国惯例,皇帝之下不能有国王。而当时的两块领地中,勃兰登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普鲁士则不属于。
为了规避和皇帝的冲突,1701年1月,腓特烈一世选择以普鲁士公爵领地为核心,在帝国国境线之外加冕。
“普鲁士王国”就此诞生,柯尼斯堡正式成为这个首都。但是由于国家的主体还在旧的勃兰登堡地区,柯尼斯堡代表的普鲁士不过类似于“借壳上市”的空壳,只代表国号。
但是,作为首都的柯尼斯堡拥有众多的学院,大学为这个国家提供了训练有素的宗教人士和议会官员;而本地尚武勇猛的风气也被原来勃兰登堡的贵族吸收,奠定了后来“军事起家”的普鲁士国家。
18世纪后,王国不断东扩,最著名的就是腓特烈大帝倡导的瓜分波兰,终于让之前被波兰阻隔的勃兰登堡和柯尼斯堡连为一体。
直到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抵挡不住趁胜追击的沙俄军队,柯尼斯堡第一次落入俄国手中。
俄国人对此地势在必得,不仅是因为这里是俄国军队能扫荡的极限,超过此处,补给就会成为困扰军队的重大问题;而且柯尼斯堡不受北冰洋影响,全年不冻,具有发达的海运和商业。和寒风呼啸的俄国本土相比,此地无异于天堂。
不过四年后,东部首府又一次被普鲁士抢回。也许是看到了柯尼斯堡外有强邻,1773年,普鲁士王国宣布迁都柏林,柯尼斯堡沦为帝国下属东普鲁士省的首府,曾经的首都地位不再。
不过,这并没有摧毁东欧明珠在教育,文化,经济上的繁荣。
当年22岁的欧拉,就是在这里解决了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开创了几何学中“图论和集合拓扑”的分支。同一时期还有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哥德巴赫,开创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康德。
三、两次世界大战的祭品
后来,普鲁士王国名义上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下属国家,但到了1803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使得神圣罗马帝国被迫灭亡。
失去了“名义上的”共同国家,这片土地上的德意志人不得不发出疑问—我们到底是谁?
属于自己的国家,还是属于全德意志民族?在席卷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下,普鲁士王国选择了后者,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
作为当时实力德意志地区最强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则是奥地利),普鲁士选择“小德意志”,也就是不包含奥地利在内的北部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小德意志以德意志民族居多,不存在非常尖锐的民族问题。
而奥地利身后则跟着不是同一民族的匈牙利人,非常难以处理。
为了这一目标,普鲁士王国主导了北德意志联邦和关税同盟,初步消除联邦内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税,提高商业和钢铁工业,争取中产阶级等。关税同盟促进经济统一、激起民族主义,又引起众多邦国追求政治统一。
通过三次对邻国的战争,普鲁士击败丹麦,奥地利,甚至宿敌法国,最终整合了除了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民族区,自此成为欧洲列强。不过因为野心膨胀,德国最后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帝国战败,德国转为共和国。战争结束后,在各家巨头的协调下,123年前被德国、俄国、奥地利瓜分的波兰复国,成为苏联的缓冲国。
德国被迫割让“但泽走廊”,事实上,这些土地是第三次瓜分波兰的产物,已经属于德国117年了。
旧首都地区成为“飞地”,游离在本土外,使得德国人倍感耻辱。为了民族自尊,也为了更好扩展战略纵深,1939年,希特勒闪击波兰,将波兰瓜分后才将两地领土重新联合。
柯尼斯堡成为德国对苏战线的桥头堡,东普鲁士军事司令部所在地。驻扎有六万名士兵的柯尼斯堡戒备森严,被丘吉尔描述为“现代化防御堡垒”。
1945年德国战败后,根据战后维护世界秩序的《波斯坦协议》,东部边境的土地必须全部割让。也就是说,不论是一战期间丢失的但泽走廊,还是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占据长达三百年的东普鲁士,都必须被无条件瓜分。
对于这座命途多舛的城市,苏联人采取了“全盘俄化”的政策,将柯尼斯堡的德意志人驱逐出境,然后带来俄罗斯移民,修建俄罗斯建筑,推行俄语。
这期间,一半以上的德国居民外逃本土,还有将近十万人被苏联流放至西伯利亚。唯一保留德语的,不过是当年康德的墓地和教堂。
关于柯尼斯堡的争论,从1946年被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开始就从未停止,德国一直希望能收回故土。直到1990年,德国为换取东欧对两德统一的支持,正式放弃了对这片土地的领土诉求。
四、逐渐被遗忘
自从1946年,柯尼斯堡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苏联风情的“加里宁格勒”。由于敏感的过去,很长时间内苏联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并在此处建设军备。这里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驻地,也有大量配套的空军、军工厂和军校。
然而,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诸国纷纷从苏联独立,柯尼斯堡地区又一次成为俄罗斯的海外飞地。加里宁格勒被欧盟包围,可谓四战之地,是俄罗斯对欧洲军事威慑的最佳地带。
而德国却显得极为矛盾。一方面,俄罗斯人保护着加里宁格勒里的遗产,维修旧日王族的城堡宫殿,甚至没有查封因希特勒而颇受争议的条顿十字架。
另一方面,由于“反思军国主义”“全盘抹杀普鲁士”等战后纲领,战后的德国教育将“普鲁士”抛弃,只谈德国,也造就了年轻一代对于过去的一知半解,以至于今日许多人不知道德国曾经的版图还有东边。
三次成为飞地,承载着德意志过去的柯尼斯堡,渐渐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作者:张星,编辑:Thomas,